漫话语文教学精神的回归

2015-12-02 03:00刘霖
关键词:人本回归常识

刘霖

摘要:本文结合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专家报告(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改革、常识教学、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同课异构实践和点评、高中作文教学)综合归纳出了语文教学精神的三种回归:回归生活、回归常识和回归人本,由此尝试让在前途中迷茫的语文教师找寻到语文教学的方向,寻求务实的、实事求是的语文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精神;回归;生活;常识;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37-2

一、回归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

我经常这样反思,四轮高中语文教学下来,我除了会做高考卷,并且一遍比一遍做得好以外,我还得到了什么?现在的我至多是一个语文拔尖的高中生啊!徐晓彬老师的报告虽名曰《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其实蕴藉了关注生活,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哲理。无论是发乎溧水周园楹联“祖泽百年惟礼乐,满门忠节传宇内;家风十世有其裘,世代宗亲在人间”中对“其裘”的质疑与考证,还是于早川太基答《扬子晚报》记者“满面赭然,幸而三月后,赤绳已牵,胶渌难比,殊非从前所知之情,海岳发誓,丹青表心,而其人还国”中流淌的遗憾惋惜情义,甚至是再现关于“寅恪师上课,入教室后,即打开所携包袱翻书,将主要资料写上黑板,使学生抄录,然后归座表演,只令欣赏作秀的人,不知集中精力注意所讲内容”中的陈寅恪,无一不是我们身边的例子,生活的元素。这些段落的背后是我们常见的语言文化现象,是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代表的意和象啊!

如若是我,定然是通假字的归类,定然是探索多元情感并体会情感的流变,定然是提炼相貌、职业里的表面形象和性格、意志中的内在形象。如此虽然做到了全面,并足够让人引以为豪,但坦率地说,这不仅固化了我的思维,更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如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是要凭运气了;若想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体验,更是不可能了。而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确实可以让人联想、迁移和互通,并使人恍然大悟,频频点首。怪不得有一次提到宾语前置现象时,学生立刻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至今传承的“不自信”这一短语,并面露喜色呢!当时没有留意,而今再联想《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和《一周立波秀》里的周立波,我想他们的成功的确也是围绕生活,并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说法、乃至符合百姓的思维和审美习惯传情达意啊!现在课堂上强调“生成”,若没有生活,又如何生成呢?

可能有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会有和我一样的迷茫:语言的单调化、用词的贫乏、例子的狭窄化、课堂结构的程式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我想走进生活、走近生活应该是条捷径,我们不仅要延长我们语文教学的宽度,甚或是长度!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归生活!

二、回归常识,遵循常识教语文

小标题“遵循常识教语文”乃溧水教研室黄本荣老师所作报告的文题,此处的借用与其说是“剽窃”,不如说是敬佩。黄本荣老师说,“(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涵养精神,丰富体验”。“语言文字的运用”“养成习惯”“精神和体验”强调了对文本阅读要求的层递性;黄厚江更是直言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病:动辄进行技巧分析,这应当是舍本逐末、一味功利化的高中语文教学。为了分数、荣誉,“买椟还珠,过分求巧,致使阅读课堂离文本太远了”。黄本荣进一步指出,“语文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单篇文章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围绕“课程标准”“文本的核心价值”“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学生需要的可能性”来确定语文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语文教学的“课程意识”,更是一种所谓的常识。镇江市语文教研员袁健也提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碎片化。

反观现在的语文课堂,翻译代替了文言文教学,背诵代替了诗歌教学,方法和情感分析代替了文本阅读……凡此种种,确实可以带来学生分数的反馈。然而若干年后,这些内容学生还能记得多少?还能使用多少?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又有多少用处?我们能否寻找到一条功利与审美较好融合的道路?哪怕这些审美元素少之又少。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遍?能否让学生上黑板多写几个字?能否让学生多读一篇课外名篇呢?幸而这次培训班学员在“同课(《我的母亲》)异构”的环节中呈现了这些语文“常识”:常艳不吝惜时间让学生阅读,周永祥不惜笔墨抓住母亲“三哭”的细节,高新艳不遗余力地让学生“找原文”,甚至是张琳不嫌冗赘地展示学生的问题。他们的大胆、智慧、专注和本分,告诉我的是,常识是可以贯穿到功利教学中去的,而且它看起来是多么亲切,多么美!

这些都消散了我的顾虑,给像我一样走入语文教学死胡同的老师多少带来了一点希望,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方向!

三、回归人本,习惯养成思语文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直是纵贯新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思维。除了公开教学活动大张旗鼓地堆叠“人本”元素以外,在平素的课堂里却语焉不详,甚至为了功利性的目标而刻意隐藏之,这与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黄厚江老师在《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专题报告中直陈当下作文课人本元素的缺失:(教师)往往把作文评讲课上成了“表彰会”“批斗会”,把作文指导课上成了“经验认知课”“阅读课”和“评分标准课”,教师基本不考虑作文讲解中学生需要什么,不在意作文课的效果如何,导致学生“简单化地多写,形成垃圾生产的写作习惯”。这些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却可以让每个语文教师反思,我们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到底产生了多少作用?有无发挥负作用?我们到底该在作文教学中做什么?

黄厚江老师在作文教学的定位中指出,在“自由习作”中“保护有个性的学生”;在“指令写作”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常见文体的写作”。我想,这其实就是从不同学情学生的角度培养不同方向的学习习惯啊!这也许才是见真章的“人本”“生本”。我想,散文小说的文本阅读大抵亦是如此。如果放任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阅读,那读再多遍也未必能读出个所以然,放任不是“人本”。按照黄厚江的思路,我们是不是该指导学生抓住段首段尾的语言标志,抓住问题里的提示性语言,以文章层次脉络为圆心,首先通过快读了解文章的宏观框架呢?重复多次,将这种最优化的阅读技巧内化为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帮助他们解决一类的阅读问题,并由此思考众多问题的解决之途。这或许才是“人本”的真谛!

吴锦教授一再提及语文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进而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让他们懂得相关学习的方法。”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又怎能做到能力提高呢?语文教学真的得回归人本,这个“人本”,既是“生本”,也是“师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此次也就寿终正寝吧。语文教学需要务实,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回归生活、回归常识、回归人本,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这种回归不仅是态度本身的回归,更是一种语文精神的回归。只有如此务实本分,我们才能寻找到方向而不致迷失,才能像大鹏一样“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适南冥也”。

猜你喜欢
人本回归常识
靠不住的常识
人本计算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回归常识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