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摘要:教育发展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独立功能,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功效。农村普通高中面对大量学困生这一现实,就要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做好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利在学生,功在千秋。
关键词:三位一体;转化;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15-2
在广大农村,因经济困难,很多家长大都在外打工,无法关注子女教育;社区建设也比较松散,更无力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因此,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很难使“家庭、学校、社会”真正形成合力。当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为学困生的时候,仅靠学校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如何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转化学困生,这是农村普通高中必须思考而且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问题。学困生大多自身性格不完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如有的学生懒散心理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学生单凭主观想象行事,渴求进步,但只有三分钟热情,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感到学习无乐趣,自卑厌学。部分农村子女还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厌学逃学、沉迷网吧等一些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缺失。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父母大多长期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还有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要么在长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要么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学习关心不够,只过问孩子的吃喝,至于学习方面则不闻不问。同时,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祖辈们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因其自身素质限制,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3.学校教育失当。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没有理顺。片面强调学校教育,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演变为指挥,家庭教育成了依附。学校教育片面强调成绩,在评价、奖励学生时,把智育成绩摆在显要的地位。引导家庭教育也产生了片面性。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形式单一,家长会是采用最多的一种。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再加上个别教师工作态度简单粗暴,让本来就因为生活贫困而变得自卑感强,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农民工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
4.社会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影响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网络环境的不良信息,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另外在虚拟世界漫无目的地游走,会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家庭经济的原因不能为他们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种张无形的网,将普通农村子女紧紧围绕,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造成了学习障碍。
二、“三结合”网络教育转化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1.建章立制,成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
几年来,我校逐步建立了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位一体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必须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中积极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一面,积极吸纳与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增进社会对学校的了解,谋求社会对学校改革的支持,以保证素质教育顺利推行。我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并经常给学生开设法制讲座。校刊上经常刊登学生家长教子的经验教训,以及给学校提建议的文章,刊登学校的教改和班级活动情况。在社会上应建立和健全青少年教育组织,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开展校内外教育工作。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先进的社区”、“名优企业”、“派出所”、“检察院”等单位及一些历史文化古迹等,开辟为学校的德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调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社会思潮,进行价值观教育,进行对国家对人民发扬奉献精神的教育,进行反对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的教育,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志向。“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学校摆脱教育管理方面孤身奋战的局面,壮大了学校教育的力量。
2.设立机构,建立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庭亲情教育的优势。
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教育子女有同步性、渐进性、持续性的特点。家庭教育施教于日常生活中长者的示范与潜移默化的言行结合,具有感染性、陶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经常召开不同类型的家长会,教育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做好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克服家庭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家校合作的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由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形成一致的认识,求得家长的配合,不断改进教法,改进管理。
开展家校联合互动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请学生家长参观学校,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增强教育子女的针对性;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展教师对学生家庭走访活动。建立家访工作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交流等方式,学校、家庭互通情况、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克服工作盲点,提高工作效果。开展“家长学生评教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家长、学生提供建言渠道,收集、整理家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家长、学生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加强师德师风监督,促进教师工作改进。通过家校互动活动,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实效。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困生转化跟踪档案,加快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共享。
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具体详细材料,才能对他们有的放矢的教育。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下,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对转化中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学校随时将学生表现和转化情况用校讯通、飞信、QQ群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定期举办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会。我们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将对学生的各种教育的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各自教育领域的措施与影响协调起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困生转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分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工作。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地为学困生着想,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要求,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即在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情况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优先考虑学困生,实行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实施学困生学科帮带制度。教师在备课时的学情分析、上课时的提问、作业批改时分析、思想动态的把握等,方方面面予以关注,给学困生以提高发展的机会。
(2)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厌学心理、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疑虑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重视习惯养成,树立学生自信,让学困生从“自闭、自卑”走向“自主、自强”。从根本上说,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是因为性格的缺陷。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现象,就必须家校联合,科学地训练习惯、优化性格,挖掘潜能,从学生的仪容仪表、纪律观念、行为习惯等着手,有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好的习惯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还要全面渗透赏识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力量,能促进他们尽快转化,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自我转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凝成合力,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形成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茉.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新课程学习(中),2014.
[2]彭康清.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考试周刊,2015.
[3]梁晓思.谈学困生的教育问题.甘肃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