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敏雯,蔡 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 201999)
在分娩过程中,处理新生儿的第1步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其关键在于出生后瞬间,新生儿体位摆放及有效清理新生儿口腔、咽部、食管及胃内的黏液和羊水[1]。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仰卧位吸痰和侧卧位吸痰,为了探讨两种不同卧位吸痰效果对新生儿的临床影响,我院自2013年起,将500例自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体位吸痰对自然分娩新生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无宫内窘迫的足月新生儿5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两组孕妇孕周、年龄、产次和产程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胎头娩出后,负责接生的助产士立即用手挤压口腔及鼻腔的黏液及羊水,胎体娩出后立即将新生儿头部转向对侧助手,并协助将新生儿置仰头平卧位并且抬高颈部1~2 cm,助手用备好的低压吸引器(负压在-100~-150 cmH2O)连接一次性吸痰管,将新生儿吸痰管插入口腔及咽部吸净羊水及黏液,最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胃底一般插入深度为16~20 cm,吸出胃液。
1.2.2 观察组 胎头娩出后助产士常规用手挤压出口腔及鼻腔的黏液及羊水,胎体娩出后立即将新生儿头部转向对侧助手,并协助新生儿取右侧卧位,助手单手托新生儿颈背部使头后仰,用连接低压吸引器的一次性吸痰管依次吸净咽部、食管及胃内的黏液及羊水。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3.1 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 新生儿 Apgar评分法用以判断新生儿有无窒息及窒息的严重程度,以新生儿娩出后1 min时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10分。8~10分属正常新生儿;4~7分为轻度窒息,需进一步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和吸氧等一般处理;0~3分为重度窒息,需紧急抢救,应在出生后5 min再次评分[2]。
1.3.2 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 为新生儿肺炎的其中1种,是指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经呼吸道吸入异物(常见为羊水、胎粪和乳汁)引起的肺部炎症,为新生儿早期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3]。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往往不典型,而不吃不哭不动、反应差、口周和肢端紫绀往往是其主要表现。
1.3.3 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 是病理性黄疸的种类之一。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4];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指在出生后2~3 d出现的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主要是由于出生时红细胞破坏增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等原因所致。最迟可在第5天出现,7~14 d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具有以下特点:①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57 μmol/L;②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 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或延迟消退,足月儿>2周;④黄疸褪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 χ2检验。
2.1 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情况
2.2 两组新生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情况
3.1 新生儿吸痰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围产期因素占据新生儿窒息率的第1位,而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的发生与新生儿窒息及羊水吸入性肺炎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分娩过程中第一时间快速、彻底、有效地清理呼吸道,是预防新生儿窒息及羊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措施[5]。其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①接产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每次分娩前备好全套随手可及、随时可用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设备和用物,包括可调远红外线辐射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负压吸痰管,新生儿气管插管装置,正压面罩吸氧装置和药物等。②在每次分娩前保持室温26~27℃,避免对流风,并且预热新生儿红外辐射台,使台面温度保持在32~35℃。③医师和助产士必须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且配合熟练。④吸引时,每次吸引勿超过5~10 s,压力勿超过150 cmH2O,吸引管进入呼吸道过程中应反折管道,解除负压,捻发式旋转,边吸边退,防止拉锯式和边插边吸的损伤性吸引。
3.2 侧卧位吸痰的优点 侧卧位吸痰法能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及吸出胃内液体,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对于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3.2.1 易于吸净黏液及羊水 侧卧位吸痰,由于重力作用,使口腔及胃内的黏液及羊水集中在同侧[6];便于将黏液及羊水吸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2.2 易于固定 新生儿右侧卧位较仰头平卧位容易固定,避免了因体位摆放不到位,延误清除黏液时机,而造成新生儿窒息。
3.2.3 避免黏液及羊水误吸 新生儿在受到喉反射后易形成胃内黏液及羊水反流,而采取仰卧位时,头后仰易使黏液流入气管,阻塞气道,造成吸入性窒息,右侧卧位吸痰并注意清理胃内黏液及羊水,则避免了黏液及羊水被误吸,从而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胎粪污染的羊水等。
3.2.4 避免黄疸延迟消退 新生儿侧卧位吸痰并清理胃内的黏液及羊水,不仅可中和分泌亢进的胃酸,还可以起到清洗胃壁、减少毒物吸收和预防感染的作用[7]。同时,对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有一定的帮助[8]。
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对新生儿口腔及咽部黏液的处理极为重要,侧卧位吸痰法能有效及时地清理呼吸道及吸出胃内液体,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从而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仰卧位清理口腔和咽部黏液相比,优点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尚莉燕,吴晓梅.清除新生儿呼吸道方法的改进与临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3):30-31.
[2]魏碧蓉.高级助产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80.
[3]杨文升.146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病原因与诊治探讨[J].右江医学,2010,38(3):297-298.
[4]罗凤珍.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67-68.
[5]吴慧,徐小珍.体位引流在清理新生儿呼吸道中的作用[J].医学综述,2012,18(14):2307-2309.
[6]刘淑青,陈殿红,王勇,等.侧卧位吸痰并吸出胃液法预防新生儿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11A):2869-2870.
[7]张丽霞.洗胃用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5A):1191-1120.
[8]金兰,孙小娅.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1,32(8):1343-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