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云,郑 超,陈 颖,李 滕,刘 霞
(1.武汉市普爱医院常青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3.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武汉 430100;4.华中科技大学梨园医院,武汉 430033)
预防接种是大面积预防特定传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率越高,越能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现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1]。张映旭等[2]开展的婴儿接种早期护理干预,由专人负责护理指导和追踪;盛彩霞[3]开展的系统干预和门朝霞[4]实施的综合干预,均在接种前、接种时和接种后3个节点进行,显示了接种护理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系统,并逐步在全国推广[5]。我院在全面使用该管理系统后,护理人员利用系统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建立预防接种路径管理,规范开展接种儿童的登记、统计、护理、筛查和提醒等管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我院2012年所管辖社区全年应接种儿童数1 564例,其中男875例,女689例,年龄0~6岁,使用传统预防接种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在社区发放预防接种宣传资料,接种护士口头宣教预防接种优点,开展日常疫苗领用和登记查对制度,对少量的儿童接种情况进行随访。我院2012年接种数据,作为实施前,用于对照;我院2013年社区全年各类疫苗应接种儿童1 647例,男921例,女726例,年龄0~6岁,全年借助预防接种管理系统,实施路径管理。2013年接种数据,作为实施路径管理后,用于路径管理的效果分析;两组儿童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预防接种的管理路径 医院公共卫生科管理小组经过充分调研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参考接种护理人员意见,经公共卫生科主任审核,形成预防接种管理路径,见表1。
1.2.2 依据路径开展预防接种的路径管理
1.2.2.1 基本护理措施 ①接种前护理。建立社区计划免疫档案,开展教育宣传和接种前的小儿查体等。②接种中护理。营造温馨良好的诊室环境,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严格执行疫苗的领取和查对制度,规范执行注射程序,防止差错;儿童注射的皮肤部位严格消毒,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拔针后用无菌棉签轻压皮肤,防止出血。③接种后护理。注射完成后开展留院观察半小时以上,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置。开展离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卡片,告知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措施等。
表1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路径
1.2.2.2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系统数据录入 该系统由市级疾控中心建设,采用浏览器服务(B/S)模式。接种护士通过IE浏览器登录系统客户端,完成儿童建档和疫苗登记等工作。护士在每次疫苗接种完成后,和儿童家长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并完成系统中的接种信息和接种预约数据录入。
1.2.2.3 接种逾期儿童的筛查 护士每周2次运行接种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块,依据接种儿童年龄段列表显示本社区接种状况。护士在浏览中发现超过接种预约时间的未接种儿童,立即记录姓名、家长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和家庭住址等信息。
1.2.2.4 超期未接种提醒措施 ①电话提醒与随访。与儿童家长通话,提醒尽快来院接种并电话随访。告知逾期时间过长对预防接种效果带来的不良影响;了解儿童近期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和过敏史。如儿童有发热或不适,指导家长待身体完全正常后再予接种;调查接种护理工作满意度,再次约定来院接种的时间等。②电子邮件健康教育。发送健康教育电子文档到家长邮箱,让家长明确免疫接种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法律赋予每名儿童的权利[6]。重点介绍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大多数儿童接种后的反应轻微且短暂,极少数出现发热、头晕和乏力等,1~2 d后会自行消失,没有进一步的病情加重,家长不必担心,排解家长顾虑,增强接种信心。③上门随访。对电话提醒后仍未按期接种家庭,社区家庭团队医师和护士上门随访,检查儿童身体状况,了解上次接种情况,对其家长进行当面沟通和宣教,并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及针剂。
1.2.3 评价方法 评价实施前(2012年)与实施后(2013年)各年度内卡介苗、乙肝、脊灰、百白破、白破、麻疹、麻风、麻腮风、乙脑、流脑A、流脑A+C和甲肝灭活等国家1类疫苗接种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1 乙肝①②③、脊灰①②③、百白破①②③、麻风、麻疹①②、乙脑①剂次、流脑A①等剂次实施前与实施后的2年接种率相等,均为100%。
2.2 实施前后部分1类疫苗接种率 见表2。
2.3 实施前后1类疫苗加强免疫剂次接种情况 见表3。
表2 实施前后部分1类疫苗接种率 (%)
表3 实施前后1类疫苗加强免疫剂次接种情况
3.1 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路径管理的建立 临床路径管理是指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和护理等医疗服务[7]。我院预防接种引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将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护理管理、数据管理、随访提醒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形成规范化的标准流程,并以文书形式予以规范。每例接种儿童均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接种服务。接种医务人员可以按照标准流程指导为患者提供接种服务,减少接种工作的差错。同时,将延期接种儿童筛查、随访和宣教等纳入管理路径,对提高接种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2 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路径管理能切实提高1类疫苗免疫接种率 表2和表3显示,开展路径管理后,11剂次疫苗接种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乙肝、卡介苗、麻风、脊灰①②③与百白破①②③剂次等疫苗接种月龄小,儿童免疫力低,接种间隔时间短,家长高度重视,2012年接种率已经较高,实施路径管理对接种率提升效果不大,但2013年实施后接种率仍有提高;免疫加强剂次和4~6周岁期间接种的疫苗,如白破、脊灰④剂次、百白破④剂次和流脑A+C等疫苗,由于此年龄段儿童相对长大,具有了一定抵抗力,家长忽视接种。同时,由于前1剂次与最后1次间隔时间较长,家长容易遗忘接种。路径管理中的延期未接种儿童管理,能及时通知家长补种,及时随访和宣教,提高儿童和家长接种依从性,使上述疫苗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表3显示,3项加强免疫剂次接种率前后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中使用了电话、电子邮件和上门随访宣教等方式,减少家长对接种不良反应的顾虑,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对疫苗接种率提高起到直接作用。
3.3 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路径管理可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路径管理中接种前、接种中和接种后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查体和询问可以排查有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严格的查对制度杜绝了疫苗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健康宣教和接种现场良好环境,减缓了家长和接种儿童的心理紧张,提高了家长的接种认知和配合;接种后的指导与留院观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处置。上述措施能减少儿童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了接种率的提高。
3.4 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路径管理的推广前景 路径管理的延期接种儿童筛查是基于疾控中心统一推广使用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无需另外建立管理系统,没有较大经费投入,对未接种儿童的查询方便快捷,该方法也利于推广应用。
[1]刁孙东,孙凯,何勇革,等.计划免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0-136.
[2]张映旭,曾茹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婴儿预防接种成效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8A):2021-2023.
[3]盛彩霞.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20):105-106.
[4]门朝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57-58.
[5]刘大卫,曹玲生,曹雷,等.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41-34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EB/OL].2005-03-24.http://www.gov.cn/gohgbao/content/2005/content-64178.htm.
[7]张正华,高居忠.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8(9):5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