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5-12-02 12:18卜开祥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评估中职区域

卜开祥

(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淮安223100)

引言

教育信息化不同的建设阶段要有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现阶段,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再走单一化的硬件投入和平台搭建路线,要积极应对顶层设计的挑战,开展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投入机制、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寻求变革,不断探索更适切的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1]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的内涵

“保障措施”指成员在进口激增并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时,依据《1994年GATT》所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指为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实现预期建设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科学投入、科研支撑、考核评估等。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2]

世界各国(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结合实际采取了系列措施:制定建设规划,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扶植教育信息产业,强化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重视实践应用和质量评估。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统筹规划,分层推进,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构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扶植教育产业,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通过人才培养专项工程,提升队伍信息化水平。

三、区域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通过问卷和访谈,对10所公办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1.基本情况

均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网络、机房、信息化设备等管理制度,建立部门和教师信息化建设考评机制,有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机构。

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见图1)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个别学校有少量自筹,多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单列预算。近5年年均投入超80万元,约占总教育经费的14%,其中运维费约4万元,培训科研费约5万元,网费约1万元。

重视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提高。信息化教学平均课时占总课时约64%,近50%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初级达标76%、中级28%,在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年均超过2次,部分学校对新聘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要求。

图1 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

2.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单一,配置不合理,投入不平衡。财政资金主要以项目建设划拨,没有单列为专项经费,难以保证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大体是软件(运行维护、培训科研、教学应用、资源建设等)建设占70%,硬件(基础实施、设备采购等)建设占30%,而区域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年均投入最高达160万元,最低仅20万元左右,校际差距很大。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专职队伍数量不足,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多数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兼职,仅有1所学校有专职人员,兼而不专的队伍无法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核中级达标仅28%,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约50%,反映教师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未常态开展信息化教学。

(3)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空壳化、体制混乱化。中职学校都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仅一所学校能较具体描述制度的名称、实施时间和主要内容,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缺管理制度,主要是执行力度不够。中职学校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中心、实训处、校办、教务处等部门,工作中职责交叉不明、相互协调不畅,常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导致管理缺位、错位,该管的没管或没管到位,管了不该管的且没管好。中职学校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部门紧密配合,这说明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重视不够,部门配合不密切。

(4)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目前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健全的评估组织,没有出台评估方案,评估标准不够科学。

四、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考

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笔者以为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体系建设

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组织保障系统。这样的组织要能够对人、财、物等进行有效统筹、整合,能够强有力地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具备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的运作能力。[3]通过构建学校和区域两个层面的组织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管理、执行和操作。

学校层面建立校长任组长、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战略决策,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校长要有较强的信息化领导力,部门主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成立信息化建设专职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决策规划的实施,为决策层提供支持。信息中心负责人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基本的教育信息化科研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信息化建设专业队伍,负责学校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多媒体中心、计算机实训室等具体工作,至少有2名专职技术人员,各中心(室)至少有1名兼职管理人员,专兼职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具备完成相应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要保证兼职人员有足够时间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其教学课时可适当减少到人均课时数的一半。(见图2)

图2 学校组织体系

区域层面成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职教领导牵头、各校一把手校长组成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委员会,为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方针策略、制定建设目标、组织评价考核等,统筹调配区域内的人力和资金,解决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设立区域CIO(信息主管)一职,加强组织的决策力和执行力。CIO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理论根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全面负责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由CIO挂帅组建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挥中心,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监督管理、建设指导、理论实践研究、建设成效评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见图3)

图3 区域组织体系

2.投入机制建设

(1)打破单一的投资方式。财政不能单纯以项目建设进行拨付,要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标准,单列预算。教育投入要向信息化建设倾斜,确保达到5%,逐步提高至8%的水平,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教育融资、捐资、基金等多种投资方式扩大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规模。

(2)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目前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为财政拨款,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保证信息化建设基本投入。要积极争取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的资金投入,以解决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区域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由获得特许权的企业、团体或个人投资建设与运营部分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提供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回收成本,合同期满时学校再无分歧地收回项目,当然这需要区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来推动。

(3)科学规划投资客体。投资客体要重点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配置问题。一是区域内要统筹考虑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要保证均衡发展,建设资金安排应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二是学校内要合理分配信息化建设资金,杜绝只注重硬件投入而忽视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运用等。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4]中职学校可以参照该标准并结合实际配置资金,信息化基础实施较好的学校可加大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基础实施较弱的学校则应适当增加硬件投入。

3.制度规范建设

要建立一系列标准规范、管理运行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保障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建立科学的标准规范。依据国家行业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结合区域实际合理构建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应用,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标准规范应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把握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洁、适用并能满足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要不定期地进行更新、完善,并应用于信息化建设。

二是制定系列管理运行制度。中职学校要依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制定学校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详细的建设方案,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使用安全制度等。管理过程中要保证规划和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常态化督察强化制度落实,通过责任追究杜绝推诿扯皮,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如制定课余、节假日向社区和学生开放的运行制度,充分发挥功能场室、设备的效益,提高利用率和共享范围。

三是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详细的考核指标和方案对学校部门和职工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及能力提升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依据。

4.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信息化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可形成一种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推进模式,具有针对性,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动机,[5]教学科研工作是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的重要推进器。要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题研究,解决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难题,总结经验。要制订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以用促建。

5.评估体系建设

教育信息化评估从测评目的来看,分为绩效评估和建设评估。绩效评估主要分析信息化建设中人、财、物投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效率进行的量化评价。建设评估在于分析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信息化装备普及程度、信息资源开发数量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水平等,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规模现状进行的量化评价。[6]区域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绩效评估和建设评估两方面工作。

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要有科学的评估指标、合理的评估组织和有效的评估策略。构建评估指标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科学的评估指标通常要分级构建指标项,细化数据观测点,合理配置权重。合理的评估组织应当由专家、教师、管理者多元主体构成,专家团队由高校、IT企业、教育科研部门专家组成,教师团队由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负责人组成,管理团队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组成。有效的评估策略是评估质量的保障,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易操作性。

[1]高铁刚,凌秋虹,林列.“三个转型”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3-7-29(4).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21.

[3]安宝生,樊秀萍.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2):65-69.

[4]余胜泉.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教育网络,2005(6):26-29.

[5]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6]梁春阳.论信息化绩效评估与信息化建设评估的异同[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45-47.

猜你喜欢
评估中职区域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分割区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区域发展篇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评估依据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