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

2015-12-02 03:12张英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微时代培育价值观

张英杰

(台州学院教务处,浙江 台州 318000)

“微博”、“微电影”、“微信”、“微视”作为媒体的新宠儿正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能力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的网民达到6.49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拇指一族”;“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裂变性、快捷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突如其来”的“微”时代,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如何运用好这股“微力量”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已成为整个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微时代”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大学生微博、微信、QQ等‘微时代’信息平台的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微时代”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问卷分为两部分:(1)关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上网时间、上网频率、使用成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四个维度;(2)大学生网络关注内容的调查,共有7类问题。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82份,回收率97.3%。

图1 大学生上网目的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22.8%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4—6小时,11%的大学生每天用于网络的时间超过5小时。从中可知,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QQ等信息平台比较频繁。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为:看电影、打游戏等休闲娱乐占67.1%;QQ、微博、微信等交友聊天占49.6%;检索和浏览新闻信息占44.7%;获取学习资料占63.7%;网上购物消费占26.5%。在网络使用程度上,35.8%的大学生每周发1—3条微博,17.6%的学生每天发1—2条微博,8.9%的大学生每天发6—10条微博,甚至有4.6%的学生每天发11—30条微博。调研分析认为,由于“微时代”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出现,现在的大学学习生活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毋庸置疑,“微时代”“快餐式”的“微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微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QQ、微博、微信、陌陌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其强大的功能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完美,在数字媒体时代,由于在网络空间里信息碎片化、网络化等文化症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障碍。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1]。

(一)“微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机遇

如今,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普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互联网信息传达的快捷与高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主流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提高大学生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微时代,无论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还是民间草根都有机会借助网络传播的巨大平台信息传递。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微时代”信息的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和全民性的特点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新媒体运用“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群”、“微视频”、“微动漫”等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的技术,构成多维立体式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的传播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使大学生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情景中升华思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的消极影响

对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和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来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受到网上某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社会舆论以及社会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信息,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多元的网络文化碰撞中迷失了信仰,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道德行为。

在当前“网络微文化”时代,文化呈现出数字化娱乐和消费主义等特征,西方的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等观念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渐消解了主流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播,这对于更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巨大的挑战[2]。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并产生冲突碰撞。有些西方国家凭借语言和技术优势,传播一些弥散在网络中的西方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信息。过激的、夸大的宣传使诋毁社会主义的形形色色思想言论泛滥,潜移默化地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和削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度、信任度和认同感。

随着六维空间理论的广泛应用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壮大,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有发言权,一些舆论“意见领袖”“隐身”于网络之中,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保护下,扮演着中介或把关的角色,由他们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其中很多“大V”们的网上行为和言论广受大学生关注。“大V”名人们在分散信息传播权利的同时,也在加剧信息传播权的集中,牢牢掌控和引领着信息流和意见流。一方面,他们逐渐成为普通网民诉求表达的代言人,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他们既可以成为官方声音的质疑者,也同样可以成为官方声音的阐释者和辩护者。由于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网络“大V”言论的助推者[3]。微时代裂变式的传播会消解和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三、“微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微时代”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微教育方式,重视自媒体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播功能,创新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微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起点、终点和根本依据所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实践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育目标的确立,是开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基本前提。

1.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5]。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上。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弘扬主旋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宣传力度,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时效性,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2.塑造“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社会主义新人[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网络时代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引入和借鉴现代传播技术,有规划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接受和内化、价值反思和行为实践的教育,使其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二)“微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满足、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也要与时俱进地遵循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思潮冲击着人们以往的价值理念和判断标准,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好奇心重,但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的限制,缺乏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在对西方文化精华部分吸收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丑化社会主义、淡化理想信念思想的侵袭,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引领地位。一方面,高校等相关教育部门要持续不断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的侵蚀和干扰,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网络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有关理论进学校、进课堂,使大学生更全面、更具体、更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就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式传授,并且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效率。

2.坚持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应掌握好网络舆论阵地,积极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即时解决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成为人才”的问题。综合运用传媒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才能正确引领大学生接受并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坚持社会和个体相结合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人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表现为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在青少年时期与成年期的过渡期,期望能够通过自我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影响他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理想、实现自身的理想,同时,也要理性爱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微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康德认为,价值观必须依托一定的功能性才能体现其功利归属[7]。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致力于价值观的整合与重塑,保障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期许,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创新高校课堂教育形式,紧跟党和国家的形势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进课堂,有效地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2.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既是大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网络,加强校园微环境的监管,更好地把握网站信息的筛选,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感知国家发展脉搏,树立大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境界。

3.创新培育的方式方法,构筑导向鲜明的“微教育”

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体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面对这种新形势,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托“微时代”的网络交流工具和平台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文化传递,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客观、准确、积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碎片式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

教师队伍是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多元复杂,高校必须注重教师队伍新兴媒介素养培养和媒介运用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教育者则要善于利用微博、博客、微网站等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微课堂”,积极鼓励大学生就某一信息展开讨论和辩论,引导其对于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判别,指导其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4.

[2]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1).

[3]胡飒.微时代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崔华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9.

[7]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3.

猜你喜欢
微时代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