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兴趣种子,活化历史课堂

2015-12-01 22:16叶丽青
师道·教研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知者典故课堂气氛

叶丽青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枯燥”、“一堂死水”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课内不想听,课后不想学,扼杀许多创新的火花。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一、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

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和故事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民族感很有实效。例如讲“淝水之战”一课时,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个“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骄傲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就显得形象生动了,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会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能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再如讲楚汉之争时项羽自杀前的历史,补充一个“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讲祖逖涨伐时,补充成语典故“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在讲课过程中如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适当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还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我把所掌握的长征故事并以毛泽东的《长征》诗为线索复述给学生听。使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更真切的体会。又如讲授“戊戌变法”时,加插《一百零三天》这个故事,使学生对变法的全过程有较深刻的认识,且对维新派领袖慷慨献身的精神有更深的感受……这样既巩固、扩大了课本所学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其确立報效中华的志向。

二、直观教学,美化历史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教师无法使历史重演,而人们的认识规律大都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直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所谓美化,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出示一些精美图片,挂图,或配套使用一些音乐、录像、影片达到课堂历史的美化,一改枯燥死气的旧课堂。在现行教科书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平庸和沉闷。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配上直观的教具,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课上穿插的图片或音乐,不仅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我出示了四张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文物图片,分别是青铜猴头,青铜虎头,青铜牛头,六角套瓶。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看着一幅幅精美图片跃然眼前,听着音乐,仿佛忘记身在课堂,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

三、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过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上演“独角戏”,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却只是被动地把知识点勾勾画画、死记硬背地塞进脑子里。一堂课下来,双方都筋疲力尽,事倍功半。

自从推行课程改革后,新的教育理念为我的教学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现在,我将学习任务在课前先布置下去,倡导学生预习、动手动脑,让学生们自行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在互联网上搜寻相关知识。课堂上,我只充当导学的角色,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授课的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为主变成了集讨论、辩论、表演、鉴赏等多种形式于一堂。为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时,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论据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双方唇枪舌剑,据理雄辩,开拓了视野,锻炼了口才。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知者典故课堂气氛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古语积累
《论语》佳句精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后知者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