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习作”有五个目标,其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个目标是达到另外四个目标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来确定练习的内容,甚至可以不限定写作内容与形式,在学生真实的、感兴趣的交际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敢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学生常用的写作体裁,使他们逐渐削钝了对写作的热情,渐渐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诗歌诵读朗朗上口,而对诗歌写作跃跃欲试。我们不妨以诗歌写作教学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近年来,为了探索出作文教学的一条新路,我校语文科组建立一种立体作文教学体系,把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以诗歌形式编写校本课程的教材,把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写作能力为价值取向,突出语言同思维训练、情感活动、观察想象、审美爱真的关系,立体性地向学生渗透各种写作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激发兴趣,为孩子们敲开“写”的大门
记得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诗歌比赛中,我班参赛的一组学生创作了一首诗歌参加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我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以后还可以创作自己写的诗歌参加比赛啦!”全班孩子被我这句话吸引住了,纷纷进行尝试。看来,有了目标,孩子们便会兴趣盎然地完成这件事。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当学完《桂林山水》一课以后,小曾同学突然诗兴大发,以《桂林山水》为题,写了这样一首诗:
危峰奇山各千万,
碧水青波翠如玉。
山青水秀如梦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虽然并不像大师一样挥毫泼墨,但第一稿能写出这样的味道,足见他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此诗在班上一读,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不少共鸣。孩子们欣然提笔,其中小婷同学所写的诗歌更让班上的同学拍案叫绝:
烟郊红树润口枣花,
水寒碧湖堤边杨柳。
山之奇来,秀丽而陡险;
水之静来,清绿而见地。
溶溶之美景,如诗如画;
有如碧波舟下躺,仿如人在画中游。
山水之代表,
临归桂林。
我让孩子们把以某篇课文为主题的诗歌编辑成一份份题为《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报》的班报展示在班上,孩子们看着自己所作的诗歌,品味着尝试的甜头;看着别人所作的诗歌,品尝着美妙文字的使用,感到特别的有意思。自此以后,班上又多了一份以诗歌为体裁的班报。
二、写作与生活相融,助孩子们寻找“写”的源泉
語文课标总目标中指出应指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教学不再局限于作文课,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堂生活,挖掘教材资源,关注、体验课堂中的人和事,还应该引导学生关心校园之外的人和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孩子们的已知经验,是孩子们体验创造性“写”的源泉。
三、培养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放飞“写”的想象
语文课标强调“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诗歌写作教学除了培养孩子们的顺向思维能力以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孩子们写出立意“深、新、活”的诗歌。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一部分的孩子写诗时能从正反两面写出环保的重要性。其中小惠同学所写的诗歌《两个选择》更是立意新颖,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而小梁同学所写的《父亲的爱》发挥了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想象、观察,有独特的见解,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局限于沿着同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思维,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写作教学既要让孩子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文章,又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