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视阈下西南四省(区、市)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

2015-12-01 02:47:34赵菁奇李本和
学术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

赵菁奇,李本和

一、问题的提出

西南四省(区、市)被专家学者称为“南丝绸之路”,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隆重邀请西南四省(区、市)参加,可见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西南四省(区、市)正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积极寻找自己的功能定位,并将采取措施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重庆市在《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紧扣“一路一带”建设,将重庆建成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四川省计划打造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腹地,推动实施“251”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将自身定位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广西壮族自治区则着重于建设 “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力图成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政策措施体系[1]。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国外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费里德里希·C·J的《公共政策》[2];伯特、亚当·科尼利厄斯的《技术政策》[3];Box、Louk 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政策》[4],这些著作详细介绍了技术创新政策评价的基本理论。国内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政策的一般理论研究、具体技术创新政策及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傅家骥(1998)系统论述了技术创新过程、机制、要素及政策等内容[5];余志良、谢洪明(2003)提出了六种典型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6];陈向东、胡萍(2003)比较了中、美、韩、法四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和效应[7]。在关于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陈劲、陈钰芬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8];张红辉、许继琴、刘尚海采用DEA分析法对宁波市的科技自主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9];张凌、王为运用集对分析方法,评价了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10]。西南四省(区、市)是众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经济贸易活动的集中地,近些年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政策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庆市2009、2010年连续颁发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和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13年又出台了《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若干规定》;四川省有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工作管理办法》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的资金管理也制定了办法;云南省紧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最新进展,2 014年共制定技术创新政策8项,内容涉及科技金融结合、吸引省外研发机构和中小企业落户云南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有针对专家学者的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从总体上看,这些技术创新政策在推动西南四省(区、市)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有关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面的内容还很少有人提及,针对西南四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依据科技创新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吸收和借鉴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定量方法研究和评价西南四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这对于四省(区、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有效作用有重大意义。一是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力求对四省(区、市)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二是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构建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地区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示范性解决方案;三是开展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为技术创新政策调整、修正和终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四是开展对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有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数据选取和灰色关联度模型选择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本质上是投入产出活动。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这两方面来衡量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评价主体选择上,本文着重于大中型企业。实际上技术创新政策的评估涉及多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科技中介组织等,因此,对技术创新政策的全面评估理应是多角度的。由于2009年前后统计口径相比差距较大,本文选择从企业角度进行评估。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其可观的从业人数、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所以本文的评价主体为西南四省(区、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在评价内容上,本文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包括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选取这两个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母因素;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子因素。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能基本反映企业对于研发人才的投入情况。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指大中型企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总和,能直接反映企业对研发资金投入的多少。选择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主要考虑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较好反应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可靠指标,选择申请量没有选择授权量是考虑到授权量有一定的滞后性。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与工业总产值的定量关系。新产品产值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为保持数据的科学性和连贯性,笔者选取2007-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其他权威资料的数据,构建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西南四省(区、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较指标体系

在评价方法上,由于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目前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统计方法、指标名录不统一,口径差别较大,针对这样的指标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就变得很重要。研究系统的数理方法有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前三种要求有大量数据,且计算量大,而灰色系统理论恰好以“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少数据建模”[11]。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与产出数据受多种因素影响,比较符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要求。因此,对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选择灰色系统关联度理论是相较其他分析方法而言较为适合的分析工具。

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及西南三省一市的实际情况,选取母因素与子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2011年),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出西南四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母因素与子因素关联度,如表2、3、4所示(表中括弧内为排名)。

表2 西南四省(区、市)母因素与发明专利申请数关联度表

表3 西南四省(区、市)母因素与工业总产值关联度表

表4 西南四省(区、市)母因素与新产品产值关联度表

三、西南四省(区、市)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分析

(一)大中型企业人力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关联比较分析

根据技术创新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表可以看出:第一,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中型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73,0.73,0.79,0.49。云南省最高,排第一名,重庆市、四川省并列第二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低,说明云南的人力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关系密切,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研发人才投入方面和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关联度最小,一定程度上技术人力在发明专利上的影响发挥作用很小。第二,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中型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依次为0.79,0.68,0.56,0.75,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当,四川省次之,云南省最低,说明云南省的大中型企业的R&D人员和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不明显。第三,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中型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依次为0.76,0.78,0.71,0.85,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高,云南最低,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0.14,差距不是很大,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基本相当,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发人员和新产品产值之间的关联度较大。从数据分析来看,西南四省(区、市)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力和新产品产值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二)大中型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关联比较分析

第一,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与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分别是0.64、0.73、0.59和0.50,四川省排第一,重庆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位列第二、三、四名,第一名和第四名相差0.2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西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支出对发明专利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在专利申请方面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第二,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0.93,0.65,0.75,0.87。重庆市排在第一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居第二,云南省位居第三,四川省位居第四。数据说明重庆市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对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密切,关联度最大,大中型企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作用较大。而四川省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度较小,研发经费没有有效促进工业总产值的增加。第一名重庆市和最后一名四川省相差0.28,说明四个省(区、市)之间在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和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第三,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与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 0.68、0.83、0.62和0.75,四川省位居第一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排在第二,重庆市第三,云南省位居第四,说明四川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和新产品产值关联度较大,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R&D经费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云南省虽位居第四却和前三名差距也不是很大,说明四省(区、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与新产品产值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三)总体分析

第一,重庆市大中型企业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技术创新政策对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其R&D经费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有一定贡献。从四川省的大中型企业母因素和子因素关联度数据来看,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好,最明显的是R&D经费支出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最大,人力、财力投入和专利申请数的关联度相等,较为欠缺的是R&D经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一些技术的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除R&D经费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排在其他三省(市)之后外,其余指标都处于中游位置。相比较而言,云南省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就没有其他三省(区、市)那样好,云南省除了R&D人员全时当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位居四个省(区、市)首位外,其余指标都在其他三省(区、市)之后。

四、西南四省(区、市)科技进步监测的综合评价

根据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公布的科技统计报告,从每年的《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12](2007-2011年)分析得出各省市科技进步监测相应排序的最大序差(见表5)。

最大序差是根据综合评估结果,某个指标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最大指标值与最小指标值之差。其值小于等于1称为稳步发展,介于2与4之间称为亚稳步发展,等于或大于5的称为跳跃式发展,有前跳和后跳两种方式[13]。

表5 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最大序差

考察西南四省(区、市)的科技进步环境,发现没有处于稳步发展的省(区、市),四省(区、市)的科技进步环境都是升中有降,稳中有升。除重庆市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排名靠前外,其余三省(区)都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从最大序差来看,重庆市和云南省处于跳跃式发展,前者尤其明显,5年间浮动较大。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亚稳步发展,在2006-2011年间科技进步环境比较平稳。

在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排序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中,只是科技活动投入排名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倒数第四名,2010年前进一名。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情况相似,二者在科技活动投入在全国排名和最大序差上没有什么差别。重庆市和四川省都处于亚稳步发展状态,不同的是重庆市科技活动投入排名在上游,四川省在中游。

在科技活动产出排序中,四省(区、市)都属于跳跃式发展,波动性较大,其中波动最大的属四川省,后跳和前跳兼而有之,从中下游跳至中游。云南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处于跳跃式发展状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状态一样,不同的是重庆市一直在上游跳跃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下游跳跃式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序中,四省(区、市)都没有处于稳步发展状态,都属于跳跃式发展,重庆市和四川省属于前跳,排名处于全国上游,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后跳,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

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中,云南省处于稳步发展状态,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亚稳步发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四省(区、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在全国的排名都处于中下游状态。

五、关于提升西南四省(区、市)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国内“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情况来看,西南四省(区、市)都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但在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方面的具体操作措施还显得比较少,应从企业、人才、政府、市场等构成要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推进区域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

(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投入是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有效途径。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技术创新产出的水平。从前文提到的技术创新投入在资金方面的数据来看,西南四省(区、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近5年数据(2013年R&D经费投入强度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次为1.39%,1.52%,0.65%,0.68%,0.75%)[14], 除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持续增加外,重庆市和四川省出现下降现象。在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上建议:介于西南四省(区、市)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15],减缓当地财政科技拨款的压力,四省市应在3月底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宏观指导下,在下一步制定的技术创新政策中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适时对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监测其效益走向,对下一步配置资源起导向作用;引用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示范区及合芜蚌试验区先进的企业财税激励政策,学习苏州工业园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在扩大政府投入资金的同时还是要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同时也需要避免持续增加R&D经费投入而产生的边际递减效应,防止 “拉弗曲线”拐点的提早出现。

(二)持续加大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企业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化的关键因素,“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西南四省(区、市)要想实现自身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成为人才高地。从以上数据分析也可已看出,西南四省(区、市)在人力方面的投入也不近人意,从2009-201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投入与技术创新的R&D研究人员来看,2007-2011年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除重庆市和四川省排名居于中游外,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续5年都处于倒数第几名;从R&D人员全时当量增长率来看,重庆市增幅缓慢,2009年滑落至全国倒数第三名,四川省甚至出现两年的负增长,为倒数第一名,云南省增长率也处于全国下游位置,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9-2011年增长率位于全国前十。对于四省(区、市)而言,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才,同时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引进的同时着重于留住人才。这里的人才除了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以外,还包括西南四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家、相关政府官员及其他从业人员。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应在开放意识、冒险精神和市场化程度上向东部沿海省市学习,要培养市场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企业处在市场一线,要善于发现区域的人才资源优势,帮助政府实现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最大化。对于投入技术创新产业人才,政府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前提下让企业家在一线去挖掘,对于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要有前瞻性制度设计,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用市场机制发现领军人物,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为企业和产业人才投入更多的安全保障。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专业人才要发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相互协同作用,要围绕着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三)持续加大技术创新中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政策的技术创新引导作用

除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外,地方政府无疑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关键力量,对于“一带一路”中技术创新成果的落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要主动结合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的突破口。云南省应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发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围绕东盟十国做文章,重庆市、四川省可以科技创新推动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民俗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政府应以科技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企业自身也要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战略[16];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互补性,避免“中热外冷”;西南四省(区、市)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建立省(区、市)科技创新联动协调机制,避免“各自为战”,严防“行政区划式”的发展方式,要促进区域内技术贸易、生产和人员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竞争中,要防止重复建设以及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各省(区、市)要形成互补合作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借助重庆市沙坪坝区和成都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丰富科技资源。鉴于高技术企业和第三产业及就业的高度关联性[17],以两地为动力,引导云南和广西发展低耗能的高技术产业。

(四)持续加大技术创新中的国际合作,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的一条共建原则就是坚持市场运作。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机制(简称中俄“两江地区”合作)中,西南四省(区、市)的重庆市和四川省都在其中。我国与欧洲的8个货运班列中,重庆市和四川省就有两个班列通向欧洲,分别是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和成都-罗兹。结合这些有利条件,在目前合作基础上,四省(区、市)政府应制定针对东盟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区域科技创新规划,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制订并完善鼓励措施,让企业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为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提供市场咨询,尝试用多种途径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适当情况下可以向长三角地区学习一些成功经验。加强市场培训,让企业尽可能了解自身所投资的环境和努力方向,同时企业也要加强走出去的意识,开创市场引导、企业主导的局面。尽可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大中型企业在“两江地区”合作机制中的主体作用,提升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连艳华.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科学管理研究,1998,(10).

[2]Friedrich,C.J.Public Policy [M].CT Farmington:Stytle Press,2007.

[3]Bert,Adam Cornelius.Technology Policy [M].Argentina:Chromo Publishing,2012.

[4]Box,Louk,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or Development[M].New York:Anthem Press,2006.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余志良,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3,(6).

[7]陈向东,胡萍.技术创新政策特点和效应的国际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3,(2).

[8]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

[9]张红辉,许继琴,刘尚海.基于DEA分析的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

[10]张凌,王为.基于集对分析的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

[11]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中国科技统计网[EB/OL].http://www.sts.org.cn/tjbg/tjjc/tcindex.asp,2014-01-24.

[13]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dpcgb/qgkjjftrtjgb/201410/t20141023_628330.html,2014-10-23.

[15]王刚,张蔚凌.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

[16]张赤东.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调查[J].科研管理,2013,(2).

[17]李伟华,周立群.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学术论坛,2015,(1).

猜你喜欢
四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
“潮”就这么说
中指办领导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汇报
广西地方志(2021年6期)2021-02-25 06:33:50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视察工作
图书馆界(2013年3期)2013-03-11 18:50: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
图书馆界(2013年3期)2013-03-11 18:50:13
江浙沪鲁粤四省一市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