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

2015-02-25 10:18陈铭彬张婧通讯作者
学术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校园文化技能

陈铭彬,张婧(通讯作者)

社会学习理论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

陈铭彬,张婧(通讯作者)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正常进程。作为政治行为研究方法中重要分支的社会学习理论应引入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中,指导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我们应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向社会开放,促进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理论档次,从而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学习理论;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从无知的个体经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基本规范,从而适应社会需要、融入社会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学习阶段,通过与外在环境发生互动,逐渐内化成社会规范,不断适应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本质上就是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过渡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如何认识其强化大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作用,其存在哪些困境影响了社会化正常进程以及如何融入社会学习理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笔者试对这些问题作基本的探析。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

(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主要是以高校地理范围为界限的局部区域文化,是以师生为参与主体、具有显著文化创新与时代传承特性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熏陶、塑造、调节等作用,对于大学生社会化,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我们可以从其四个层次来具体分析。一是高校的物质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物质环境的需要。高校中的物质设施,如校园各类建筑、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等硬件环境,都是现代城市物质生活的体现。大学生,尤其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大学生,能通过高校各种物质设施的使用,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缩短高校与社会的距离。二是高校制度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规范的需要。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着师生们的行为举止,保障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也要求大学生们必须严格遵守规章,以通过对制度的认同,来接受制度的约束,达到行为自由。认同与遵守学校制度,就是大学生养成社会规范的体现。三是高校行为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行为的需要。高校的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及师生间各种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生活其中,自觉地受着高校行为文化的影响,并在与教师、同学、管理者发生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并在观察与模仿他人过程中,自觉向他人靠齐,从而强化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举止与人格规范。四是高校的精神文化能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前三层文化的外在体现,具体表现着广大师生的精气神。通过精神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能自觉强化理想信念,提升自我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这些内化、持久、稳定的思想认识与气质是社会急需,是大学生们所独有的精神。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文化育人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在当前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受客观外在环境与自身特性制约,其建设存在着诸多困境,使得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难以顺利开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相对封闭性,使大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社会环境的适应教育。以校园围墙为物理界线的校园文化,人为地与外在社会文化进行了隔离,使校园文化成为孤岛文化、书斋文化。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接受与内化的文化,更多是被抽象、概括化的,而社会中的复杂多样文化却接触不到,这使得大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可能出现以书本的理想社会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从而延缓了社会化进程。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相对纯洁性,使大学生获得社会挫折教育机会相对缺乏。与其相对封闭性密切联系,校园文化的相对纯洁性也显而易见。高校发挥着缓冲隔离作用,使一些消极腐朽及各类民粹主义、社会思潮被阻挡在外。高校校园文化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正面教育,但也降低了大学生社会挫折接受的免疫力。三是高校校园文化更强调工具理性的教育,使得大学生社会人格与理论教育出现不足。大学开展的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是大多高校追求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教育,使得高校更加强调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的培育,而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职业操守教育等软性价值理性容易被忽略,使得大学生难以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格素质。四是高校校园文化更强调群体性教育,使得具有特殊个性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降低。大学生是以群居状况在高校中表现的,对群体性的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依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容易形成群体文化教育,即注重用宏观群体文化和场所文化教育学生,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因而出现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因材施教重视不足,使个别大学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生活。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要旨及其引入分析的契合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旨

在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学研究中,行为主义研究与制度主义研究交集其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行为主义主要是针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在其历史发展中,又先后经历着旧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研究。社会学习理论正是新行为主义研究的主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行为主体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种新的思维框架与理论体系。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模型模仿论,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并非通过操作才学会行为,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模式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一般而言,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有四个层次的理论体系。一是三元交互理论。班杜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实现不是单一的依靠认知和环境,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即人的行为、认识与环境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二是观察学习理论。人为什么能掌握某些技能与操作,班杜拉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强化自身行为的养成。一般可以是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而对行动进行认知与学习,也可是直接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观察学习过程又可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等四个环节。三是自我调节理论。在班杜拉看来,自我调节是个体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人将自己对行为的预期和现实的行为进行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理论认为可通过内部自我认识的深化而调节,也可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调节。四是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又称“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等,它是指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时的自我把握、胜任感及自信等方面的感受,其来源可能来自如成功经验、替代经验、社会劝导等,从而引起个体的自我心理调节。

(二)引入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针对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理论,既包含个体的心理特征,也包含群体的心理特性。根据其四个层面的子理论,我们认为可以把其引入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互动关系中,使其成为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归依。当前,对于大学生社会化,不同学者研究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其中内蒙古学者张晓宇认为,对应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化、社会技能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三个部分,除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化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之外,其他方面往往因社会时代特征而在重点内容上有所变化。我们认为这一概念梳理较为代表性,可以作为本文的分析内容。在此,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及大学生社会化的三个方面技能,我们试给出引入此理论的分析框架(表1)。在这一框架中,我们将主要运用其四个子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体,分析校园文化的作用方式,进而产生相应的素质。其中,如依据三元交互理论,校园文化可通过学习、实践及参与等方式,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体认识、行为举止及环境适应的关系,从而培育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技能、专业技能与社会人格。相类似,其他三种理论也能融合到具体的校园文化作用方式中,产生相应的大学生素质。当然,这一框架也不一而足,可能交叉融合,也可能单独表现。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化的校园文化引导策略

社会学习理论为我们认识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强化,缩短“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进程,以更好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一)打破封闭的校园文化格局,引进开放的社会文化,为大学生社会化构建丰富的交互环境

班杜拉认为三元交互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是互动的,其中环境是一种潜在因素,它能部分地决定着人们的动机、影响人的认知,进而决定着人的行动方向。比如,一个在国内不注重文明礼仪的人,到了一个高素质的国度里,受他人的影响,此人也能逐步改变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改掉坏毛病。这充分表现出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的调适,让大学生们在校园中就能认识与接触到“准社会环境”,从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上文中我们也分析到了当前校园文化的相对封闭性与纯洁性,使得大学生们备受“温室”保护。所以,我们可以从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方面入手,打破校园文化无形的篱笆,把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角落,通过网络、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把社会的先进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们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社会大环境,在此环境中能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模拟实境进行参与,进而检验大学生专业技能,构建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技能与人格。

(二)坚持校园文化的系统性,提供多元的观察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技能提升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信息在心理认知强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一个人可通过直接的观察或亲身实践,掌握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其过程可能包括对行动的细致观察、反复的练习、过程的复现及保持着高昂的热情等。这一理论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或行为规范,使得人们能按正常的规范来保持行为合乎外在环境的需要。在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的社会技能与专业技能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提升,如观察他人如何开展行动,也可以通过自己参与实践从而实现信息掌握的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坚持其系统性,通过其促进各子元素的相互联系而实现,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娱活动,给予大学生们观察机会。同时也可开展一些教育、科技与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增进对社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信息掌握,加快社会化进程。

(三)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促进个体的自我调节,实现大学生良好习得性行为

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都为个人偏好而行为,人的行为绝大部分是通过人的内部调节。自我调节主要靠认知系统完成的,如一个人能通过对未来预期目标的树立,调节近期的行动。我们可以利用其自我调节理论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习得性行为养成。论述至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娱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强化自我调节,如通过先进典型报告会、先进人物的宣讲会、英雄事迹宣传等活动,让先进人物成为大学生的示范性目标,进而促进大学生在生活中经过反复地练习,形成目标个体似的人格。在这方面,我们还应注重反面典型的教育,正如班杜拉认为,通过外在刺激,不断地对个体进行矫正,形成规范的行为举止。因此,我们应适当地对一些违纪违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对社会不良行为与越轨问题进行态度鲜明的批判,从而引起大学生的警醒与反思。

(四)构筑校园文化理论高地,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人格社会化

心理的不断深化与调节是自我效能感培育的重要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反省的自我能力,这一能力使人能分解自己的思想过程,不断论证获得体验和思想,构建起知识系统,促使个体认知发展成熟。在上文中,我们也论述到了大学生社会人格与理论教育的不足,笔者认为,根源就在于对大学生的我自反思、陶冶激励及心理调节不够。要想让大学生的社会人格不断成熟,适应社会需要,笔者认为,应构筑好校园文化的理论高地,即增加校园文化的高雅性,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的档次。我们可针对不同学生层次加强不同理论的教育与灌输,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高年级则开展社会先进文化的熏陶。这方面,理论辅导报告、研讨会、专题讲座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同时,还应针对当前社会盛行的各种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及时开展反思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思辨能力。

[1]李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傅永春.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校园文化引导策略构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5).

[3]江群翔.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化障碍[J].宁波大学学报,2000,(4).

[4]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5]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索原]

陈铭彬,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张婧(通讯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广西南宁530006

G64

A

1004-4434(2015)05-0166-04

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DSZ006);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大学生党员“中国梦”教育问题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013LSZ010);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政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MSZ011);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SBD14ZC02)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化校园文化技能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