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坚守与认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传播的文化协商范式

2015-12-01 08:41岳游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协商

岳游松,杨 珍

岳游松1,杨 珍2

以文化协商的视角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协商图景、协商理念和协商路径三个领域阐述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文化协商模式,旨在探寻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周期性全球事件的文化动因。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传播;文化流动;协商;认同

在媒介文化研究的情境中,奥运传播是以奥运为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与行为。奥林匹克运动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得奥林匹克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普适符号,能够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在地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不断进行文化协商与整合,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同时,类似的文化协商也渗透到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层面,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深入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文化协商贯穿奥林匹克运动全球传播的整个过程,呈现出多维互动的协商图景、协商理念和协商路径。

1 在流动中拓展——奥运传播的文化协商图景

文化流动自人类社会出现便一直存在。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的高歌猛进中,奥林匹克在文化传播中变成了一帧帧流动的风景。

1.1 时空拓展

在农业社会以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十分有限,自然节奏自发地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产生的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土地的依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以及对民族/国家的仰仗构成了维系文化身份的主要因素,而有限的文化流动很难弥合异质文化之间的分歧,所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虽绵延千年,却局限在古代雅典城邦文明的范畴之内,随着古代希腊文明的衰落而中断。这种自然主义的文化流动方式在殖民时代才开始逐步被打破,殖民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

现代奥运复兴之初,工业革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激化了隐藏在封建格局下的民族矛盾——很多时候民族国家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从信息交换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民族国家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绝大多数体育传播都无法离开“民族-国家”的语境。19世纪末,圄于传统地理疆界所产生的传统地域思维还束缚在不同文明之间,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贫穷和战争使得大多数国家与民族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无暇顾及以体育赛事作为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以,尝试倡导世界和平,按照一定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这种努力在当时遭到冷遇也是必然的。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建立于1894年,它初建时只有15个委员,主要来自欧洲,现代奥运在复兴初期就受到这种“中心-边缘”的格局的影响,就其文化背景来说,主要是欧洲的文化。从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单一的西方主导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二战之后才有所松动。随着“二战”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弥漫,之前的“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都面临文化身份的困惑。全世界都期待普世价值的指引,奥林匹克运动恰好成为一种自然地选择。目前,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已达203个,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正在进行规模空前的跨国流动与配置,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奥林匹克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

1.2 人群拓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倡导奥运复兴之时,法国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败的耻感尚未散去,顾拜旦希望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顾拜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将奥林匹克定位于狭隘的民族文化竞争,他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能给全世界的青年提供一个兄弟般幸福见面的机会,消除种族间的仇恨,把文明的国家从野蛮的种族奴役中拯救出来,从而促使全人类的和平。

文化的多元性在于它可以轻易地打破民族国家的地理界限,将不同的人群连接在一起,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协商中逐渐拓展,覆盖着越来越广大的人群。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成,其中各自都包括健全人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两大部分。夏季残奥会始办于1960年,截至2014年已举办过14届。冬季残奥会自1976年举行以来,截至2014已经举办了11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接近4 000人。青奥会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年满15周岁至18周岁青少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青奥会与奥运会一样也是每4年举办一届,分为冬季青奥会和夏季青奥会。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人群的拓展彰显出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和自由平等的健康传播理念。在“更高更快更强”之外,奥林匹克运动也开始注重提倡自然、运动、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特别强调文化教育生活和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完美融合。

1.3 领域拓展

20世纪80年代,奥运的精神价值早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但是筹办奥运会的经费困难以及冷战时期的政治危局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长期面临存续与否的生存难题。在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主持下奥林匹克运动开始改革,引入了赞助和转播体制,逐渐克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危机。同时,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现场直播开始成为观看奥运赛事的常态,这一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使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传播,奥林匹克运动也大大超越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范畴,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高盛集团曾发布一份长达48页的报告,报告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个国家能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得多少枚奖牌作出预测,预测的依据是各国在此前的奥运会上的表现及其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两个因素都与各国在伦敦奥运会上能取得多少奖牌成正比关系。

正是由于文化外延的不断拓展,奥林匹克运动几乎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与价值、民族、权利、性别等各种话语相结合,被赋予了空前丰富的多元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流动的各种表征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体现:因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而产生的“人口流动”,在跨国公司和政府主导下的“技术流动”,由金融市场中货币快速流动所产生的“金融流动”,由大众媒体所生产和传播的“媒介流动”以及由不同文化相互冲突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流动”。这些文化流动混杂形成一幅眼花缭乱的流动的文化身份的图景。

2 在坚持中并蓄——奥运传播的文化协商理念

作为20世纪以来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既是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也给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体育运动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奥运传播兼具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它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也蕴含着人类文化互动的交往方式与价值规范,折射着历史进程中社会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大体也呈现出了核心价值理念不变,但外部边界不断完善和选择性调适的发展态势。

2.1 文化交往中对普世思想的弘扬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设维护人类尊严的社会,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它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友谊、公平竞争、力争优胜、互相尊重,反对不论是种族、宗教、性别、政治制度等任何形式的歧视[1]。

就像“欢乐女神”的简单真理一样,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了广泛的赞同,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两句著名的“奥运格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1908)”,告诫人们“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更高、更快、更强(1920)”(Citius,Altius,Fortius)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坚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以超越民族文化边界的现代化价值理念为引领,同时也在周期性轮回中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亚文化相互认同,不断调试自身的文化内涵与边界。

2.2 文化传承中对教育宗旨的坚守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路径与手段,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直接的文化教育功能[2]。1894年国际奥运会成立之际,讨论的主题为教育的价值。顾拜旦的初衷是想用现代竞技运动去振作因普法战争惨败而颓废的法国青年,但在深入研究古代奥林匹克历史和细致考察英国教育之后,他将视野扩大到全人类,立志以奥林匹克运动这一特殊形式去教育青年,在组织他们参与竞技运动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培养品格。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顾拜旦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者们认识到,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使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3]。

时至今日,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出全方位的教育功能。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仪式,用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对其他国家的尊敬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来净化运动员的心灵,使参加奥运会成为一项神圣的活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理想都给青年以启迪和鼓舞。运动得到的不仅是发达的肌肉、匀称的肢体、机敏的头脑,还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4]。运动员们在赛场内外所表现出的那种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化力,可以激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5]。

2.3 文化更新中对多元民族的兼容

尽管全球文化流动带来的冲突、碰撞与整合对民族文化产生着冲击与影响,但是总有一些属于民族记忆或曰民族性格的文化预置因素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这些预置因素就像遗传密码,凭借成员共同的文化理解,经由日常生活点滴投射到社会个体的头脑之中。可以说,人文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最本初的价值诉求,民族主义是支撑民族国家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基础[6],世界主义则在奥运周期的轮回中呈现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同化与抗争的现实矛盾。

奥林匹克运动就像一列全球旅行的火车,在不断播撒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经历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符号对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文化增殖”。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突出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文化,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则着重书写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毛利文化。这种滚雪球式的文化效应赋予奥林匹克运动超常规的文化协商能力,使之成为超越民族与地域界限的普世文化符号,反过来又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期待与接纳。

3 在认同中调适——奥运传播的文化协商路径

3.1 媒介平台功能延伸

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流动的时间旅程中经历着多重身份的转换——它既是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赛事,也是最大的追名逐利真人秀,既是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也包含着无休止的冲突、丑闻与斗争,既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也是国际矛盾与冲突的汇集点。在文化协商的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绝不仅仅同塑造国家形象这类宏大命题密切相连,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大众对奥林匹克的文化认同渗透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

奥运精神与个体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极大地延伸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范畴。在媒介接近权广泛普及的网络传播时代,社会个体对媒介的使用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个体对媒介的使用在信息的互动中打破了时空甚至是传统媒介的区隔,网络社区、博客书写与视频上传的表达方式成为可选择的信息来源,也由此拓展了个体在公共空间中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共意的协商。

3.2 营造“共同体”观念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设维护人类尊严的社会,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它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友谊、公平竞争、力争优胜、互相尊重,反对不论是种族、宗教、性别、政治制度等任何形式的歧视。这恰好与网络空间中的共同体思想相互呼应。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关于人类互动行为的分析时曾提出一个打棒球的观察模式[7]。米德认为在运动场上发生的是一个复杂的互相调节(mutual conditioning)的过程,每个选手都在学习一个社会角色——投手的角色、捕手的角色或是左外野手的角色。每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优秀的选手,以及与其他队员的互动来进行的。在打球的时候,队员们从队友和球迷那里得到鼓励和友好的批评。如果他们打得很好,他们会被接受为某个社会单元中有用的成员,这令他们感到满足。奥运传播的语境就好比是一个兼具宏大与细微的“打棒球”的关系,可以被当作是社会的缩影,而共同体的观念是一种意义系统和表达模式,它是由作为社会结构特定部分的群体在他们共享的社会情境里与矛盾妥协的集体尝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更为独特的是,它代表着累积的意义和表达的方法,处于次结构性地位的群体试图通过它们协商或反对主控意义系统。因此,它们提供了一组可资利用的符号资源,特定个体和群体依靠它去尝试弄清自己的特定地位,并建构一个自成一体的身份认同。

4 结语

文化协商的特性使得奥林匹克这一文化复合体能够跨越时空、超越种族、弥合分歧,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周期性全球文化事件,不论是顾拜旦早期对奥林匹克意义的现代诠释,还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旅行过程中与各个时代、民族和人群之间不间断的包容及改造,都是一系列文化互动与协商的结果。正因为处于“变与不变”的微妙平衡状态,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在历经百余年沧桑波折之后依旧生机蓬勃。

[1]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交融[J].体育文化导刊, 2007(1):3-4.

[2] 苏雄.论奥林匹克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关联性[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9-40.

[3] 张婷,张平.奥林匹克与现代生活教育关系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0,21(5):7-9.

[4] 于素梅.论奥林匹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 2004,8(2):51-54.

[5] 陈尧.拓展奥运会的教育功能[N].辽宁日报,2008-08-21 (4).

[6]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7] (美)乔治·H·米德,霍桂桓译.心灵,自我及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negotiations,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movement since the 20th century,elaborating cultural negotiation mod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spreading across the globe from three aspects:negotiating landscape,negotiating concept and negotiating path,so as to explore some culturalmotives Olympicmovementas a cyclical global cultural event.Keyword:Olympic Movement;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flows;negotiation;identification

流动、坚守与认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传播的文化协商范式

Flow ing,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On the Cultural Negotiating Paradigm of Olym pic M ovement in G lobal Communication

YUE Yousong1,YANG Zhen2

G80-054

A

1001-9154(2015)02-0040-04

G80-054

A

1001-9154(2015)02-0040-04

10.15942/j.jcsu.2015.02.007

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C12046);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4YJC890032)。

岳游松,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E-mail:yueyousong@163.com。

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天津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天津300381

1.Sport Culture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300381;2.Sport Cul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300381

2014-09-28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协商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