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
摘 要:在“减负增效”的“变”与“不变”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立足“减负”这一事实背景,从课堂各个环节着手,思考“增效”的策略。
关键词:减负增效;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课后作业
减负令的推行,其最突出的表层现象就是课时明显减少,学生课余时间增多;但是,减负令的推行,有两点并没有改变,一是教学内容没有减少,二是考试竞争的事实没有改变。关于高中语文“减负增效”的问题,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必须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实中实际采用的评价机制、教学对象的学情、学校教育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究。
一、普遍学情
在减负令推行之前,大多数学校都会上“夜课”,在周六及节假日进行加课等,高中年级语文课每班每周通常会增加6~8节
(毕业班还要多一些);推行减负令以后,根据课标要求,每周为4节,即现在的课时只有原先的一半多一点,且现在已经没有两节语文课连上的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基本上就没有随堂写作(指完整的大作)的机会。
二、增效途径
减负增效的话题背后是一个“变”与“不变”的权衡,等于是花相当于过去一半的时间,完成100%的事情,其实,从完成的“量”来讲,只不过是与过去持平;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增效”,就将面临“滑坡”的困境。作为教师,思考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利用,这非常有必要。
1.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从目前情况来看,每周每班只有四个45分钟,已经不可能再有额外的课时,因此每一分钟都很宝贵,现实已不允许师生在课堂上有任何的时间浪费。对于老师来讲,备课环节中首先要教学目标明确,方向性强,应明确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明确学生要学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教师要大胆取舍;其次,在这一前提下,设计好完成步骤,即进行有效的问题串设计,避免课堂上的随意发问、无效提问,同时也很好地体现出课堂内在逻辑而避免不科学的跳跃;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问题带动思考,用思考形成思维进而“抓住”学生。
2.课后作业精细化
非毕业班常态教学下的作业,其功能主要是对课堂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进行培养。尽管现在学生的课余时间相比以前多了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该布置大量作业来弥补课时的不足。关于课后作业,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作业学生完成后还需要老师讲评,在有限的课时下,既然老师没有那么多课时来讲练习,有些明知道做了讲不了的练习就别布置;其次,布置作业时注意知识巩固性作业和能力培养性作业相结合;最后,课后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甚至结合考试动向等进行合理布置。柳斌曾作这样的描述:“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全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
3.用足用实早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增效不仅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课堂教学,它应从整体上考虑,应作为一种整体的资源来挖掘,其中,早读时间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讲,每班每周语文早读有2~3次,每次为40分钟,时间还算充裕,早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但自读不等于乱读。
4.课后加强“补偿”教学
减负令的实施,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是好事,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不自觉的学生来讲,未必是好事,也就是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且差距拉大。
三、细节突破
在当前“减负”的背景下,上述的“增效”途径也只是就常态教学环境下各个环节上的探索思考,在实践的过程中或许还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紧扣教材专题,巧用教学机智,在容易出现新问题的方面寻找突破口。
1.避免教师课堂一讲到底
课堂容量的增大,致使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节奏的时候,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填鸭式”的现象出现,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自主性。
2.避免学科课后遭受排挤
各科课时都在减少,大部分理科老师会用作业弥补课时的缺失,这种情况下,课余时间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容易被理科挤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时,一方面,要用探索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甚至开发适合学生课余学习的相关课程,况且,“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纯粹基础性的内容必须在第二天及时检测,当然,语文课后任务也要适量。
3.避免学生课后浪费时间
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但这一做法如果放到二、三流的普通高中,很有可能出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因课后放松要求而完不成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89.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