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英文
对学生的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现代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寄宿制学生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为打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从学生进校起,我们就采用了以教师管理为主的学生规范化管理。但运作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很多
困惑:
1.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的管理
这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晚自习纪律,学校除派行政领导值班外,还派教师轮流值班,每层楼一个教师,每幢楼三个教师,每天晚上每个班级有一个老师在辅导或者看晚自习。这样好像晚自习很“太平”,但教师成了“监工”,学生成了“学奴”。
2.就餐管理
学校餐厅只有800多个就餐位,我校有近2000位住校生,全部来自农村。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吃过饭后把自己用过的碗筷放到指定位置,但许多学生总是做不到,教师要监督,就能按要求做,不监督就不收拾自己的碗筷,甚至有的在教师的监督下趁监督教师不注意就溜了而不收拾自己的碗筷。
3.公寓管理
公寓里的清洁卫生、遵守纪律情况、学生间的关系、午间(或晚间),按时休息情况等都是由公寓管理人员和教师在督促和管理,甚至夜间晚自习后学校派班主任上公寓楼督促学生洗脚、休息,除正常的公寓管理人员值夜班外,学校又专门在公寓的每个单元安排两位教师整夜值班,以便于管理学生,及时处理公寓里学生休息后的突发事件。
二、寄宿制学生自主管理的思考
1.确立住校生的生活是基础的思想
住校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所以要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要建好学生食堂,配齐所有的消防设备和安全通道,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等。学生宿舍的条件和生活用品的摆放也要逐步规范化、统一化。如,定好生活日用品和学习用品的摆放点。宿舍的布置趋向于家庭化,让学生回到宿舍后能有回家的温馨感。生活上学校要严格把关,在确保住校生吃好、吃饱的基础上,我们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2.要树立住校生的安全问题是关键的思想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成绩不好可以弥补,身体不好可以锻炼,唯有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和创伤是无法挽回的。我们要把住校生的安全管理作为学校的神经线,要求班主任、生活教师、值班人员必须加强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并教给一些自救的办法,如采取的应急措施,安全通道的作用,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后勤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室内设施设备有无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确保住校生的人身安全,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3.树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住校生的思想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各学校要经常组织住校生学习《走进实验中学》,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人人对照制度、守则和规范,事事从我做起,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另外,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公寓,了解他们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和动向应及时说服教育,教育的方式应多样化,可通过集中教育、个别教育等。
三、寄宿制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
我校有将近2000名住校生,男女生公寓楼各一幢,女生略多于男生。男生的管理难度大于女生,只靠公寓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管理远远不够,因此,实行自主管理非常重要。
1.公寓卫生的自主管理
我校的两幢公寓楼公共卫生区域由公寓保洁员负责,每间宿舍的卫生由所有的宿舍内成员共同负责打扫。学校采用自主管理的模式,在公寓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下,每间宿舍选出宿舍长,由宿舍长安排、协调好宿舍卫生的清理和保持,公寓管委会每周检查评比一次,年级组每月评比一次,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公寓卫生自主管理效果。
2.公寓纪律的自主管理
公寓内午间和晚间的休息秩序是公寓自主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寄宿制学生除过在教室里的学习时间就是在公寓内休息,在自主管理中我们抓住午间休息和夜间休息这两个时间段,学校除过每间宿舍由宿舍长负责纪律外,还成立了由团干部牵头的公寓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午、晚间休息后宿舍纪律的检查和人员的清查,对违反纪律的进行通报,对不在宿舍的由宿舍管理人员立即同班主任、家长取得联系,不给学生留任何违规、违纪的空挡。
3.餐厅用餐的自主管理
由于我校餐厅的用餐位低于用餐学生数,一般采取错时用餐,因此要求每位同学用餐结束后将自己用过的餐具收放到指定位置,以便后面来用餐的同学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用餐位。一开始学生都没形成自觉收拾餐具的习惯,经过值周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执勤学生干部的监督,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形成习惯。用餐方面的自主管理是寄宿制学生自主管理的拓展,为培养学生的情操和集体生活习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是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是加强素质教育,努力谋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其他兄弟教育发展距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张伟.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1999(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