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优劣。然而,它却是众多学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分水岭,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难以攻克的一座堡垒。其实,课本是“聚宝盆”,在教学中,若能立足教材,积累课文中美的语言、提炼课文中好的技巧、运用课文进行随文练笔,让学生跟着课文学写作,不失为一种既适用又便捷的好方法。
关键词:积累;提炼;运用
一、课前积累,巧取语言之“米”
一篇篇风格迥异、形式各异的课文,都有很多“美句”值得学生在预习时摘抄归类。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从生动的描写句、朴素的叙述句、浓烈的抒情句、深刻的哲理句等方面去摘抄,并引导学生将收集的美句,进行二度“收纳”,整理成小短文,以此巧取语言之米。
现以《社戏》为例,做简要阐述。
本课重点要求学生取以下之“米”:生动的描写句、朴素的叙述句、浓烈的抒情句。
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任选一类句子积累摘抄。比如本文写景句特别美,学生就可针对这一类进行收集,然后整理成段。现仅展示学生多角度 “收纳”后自己拟定的标题:如《易碎的江南》《朦胧水乡》《淳朴乡情》《“乌托邦”的意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好一场社戏》《偷的豆好吃》……
通过这样的收集、整合,学生写作储蓄语言之“米”之丰富,会出人意料。当然,摘抄、积累的关键在于仿写和运用,这需进一步进行引导,让学生最终养成习惯,形成技能。
二、课中提炼,巧取技巧之“米”
不必说课文中那意境深远,含蓄隽永的标题;起似凤头、收如豹尾的开篇结尾;也不用说那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的选材立意;单是那“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就有无数技巧“秘方”,值得我们模仿借鉴,借为己用。现仅以《孔乙己》为例,巧向名家学“写人”技巧。
以《孔乙己》为例,教学生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最爱,他有着极其深远的艺术价值,值得模仿和借鉴的点很多,然而我们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面面俱到,因此,我以此文为例,教他们“四线”铺展、“四笔”布局。
方法一:“四线”铺展。
线条一:孔乙己的“偷”。
线条二:孔乙己的“脸”。
线条三:孔乙己的“手”。
线条四:孔乙己的“笑”。
这“四线”铺展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这样引导学生用人物的“线”来丰满人物的“形”。
方法二:“四笔”布局。
第一笔:外貌绘其形,勾勒人物大致轮廓。
第二笔:骨架叙其事,支撑人物基本个性。
第三笔:插叙补其因,拓展人物立体形象。
第四笔:环境显其心,展示人物生存背景。
这“四笔”的布局,更加丰满了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借此引导学生锻炼自己以不同笔触刻写人物形象的能力。
以上可知,针对学生写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材中寻找技巧之“米”,不失为改變学生写作现状的一条捷径。
三、随文练笔,巧熬训练之“粥”
随文练笔,其练都应落在情感喷发处、文本空白处、技巧迁移处……老师只要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多种形式的练笔,比如:片段描摹、依文补写、改写创编……学生就能将所习得的技巧烹制成一碗口齿生香的“米粥”。现以《石壕吏》为例浅谈随文的创意写作训练。
学《石壕吏》——清楚、生动、深刻地叙述一件事
步骤一:借助想象,描绘环境。
给学生的方法:(1)还原情境。(2)构设画境。(3)表现意境。
老师引导:在这样一个阴森恐怖笼罩下的石壕村,杜甫听到了老妇人怎样悲情的诉说?
步骤二:借助想象,丰富情节。
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诉说。你将如何去补充差吏见是个老妇人,扑了个空的情景?
给学生的方法拐杖:(1)忠实原文。(2)合理想象。(3)补充情节(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藏的故事情节)
步骤三:借助想象,刻画人物。
提示学生:饱受战乱之苦的老妇人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想象:
肖像神态——(六十多岁,面黄肌瘦,满头白发,头发凌乱,衣衫褴褛,满面愁容)
动作表情——(一边抹泪一边向酷吏哀求)
语气语调——(低沉缓慢)
内心情感——家破人亡、朝不保夕的凄苦
方法提示:(1)性格定位。(2)择定方法。(3)妙用细节。
步骤四:主旨提升,拨云见日。
教师引导:如果细节扩充、留白补充是让一篇文章补血生肉的话,那么主旨提升就是让它长骨头、提精神。
任务:假设自己就是当年的杜甫,结合后四句,设置环境氛围,描述一下差吏捉人过程中杜甫的心理活动。
方法提示:借景抒情传情谊、抒情议论巧点睛。
运用这样练笔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联想能力,还让学生懂得了:让人物更鲜活、让情节更动人是记叙文写作的根本。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用心去激活课文,巧取教材之“米”,持之以恒地积累、提炼、运用,就很有可能烹制出我们期待的香喷喷“米粥”。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