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飞
“互联网+”时代的阅兵:媒体盛宴与全民狂欢
■孙祥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大会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其中的阅兵仪式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2次大阅兵,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本次阅兵式是一场媒体的盛宴,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与历次阅兵式不同,本次阅兵 (下文简称 “70周年阅兵”)是在 “互联网+”成为时代标签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文从时间轴、形态轴、移动轴与用户轴四个维度对本次阅兵式的传播状况进行了梳理。
阅兵式作为盛况空前的媒体盛宴,首先体现在媒体在阅兵式举办之前就给予了密切的关注。研究发现,媒体对“70周年阅兵”的报道开始于2015年1月23日,当日香港 《文汇报》消息称,“在北京 ‘两会’22日晚的政务咨询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公安局局长傅政华透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北京举行”。①该篇报道被中国日报网、环球网、光明网等30多家媒体转发报道。
2015年1月23日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之前媒体报道的今年中国 “将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进行回应,有15家媒体刊发或转载了题名为 “外交部回应 ‘中国将举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的新闻报道;据统计,在之后的一周时间内标题中带有 “70周年阅兵”的相关新闻报道或转载数量有520篇,其关注的议题包括外交部对媒体报道的回应、媒体对 “70周年阅兵”的意义解析以及阅兵筹备工作的细节等。统计发现,在1月23日至5月8日期间,与“70周年阅兵”相关的报道或转载文章2640篇,其报道的主要议题包括俄罗斯红场阅兵和中国70周年阅兵的动态信息。
2015年5月9日至5月16日期间与“70周年阅兵”相关的报道或转载文章共有972篇,媒体报道议题主要与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有关;其间与俄罗斯红场阅兵相关的报道或转载数量共有972篇,部分报道涉及到中国即将举办的 “70周年阅兵”和 “9月3日全国放假”。直到5月17日,朝鲜建党70周年阅兵相关报道出现,占据了截止到5月20日媒体对 “阅兵”进行报道的主要议题,总体报道或转载数量不多,仅有7篇。自5月21日开始截至8月20日,关于 “70周年阅兵”的报道对象逐渐回归国内,各类与之相关的细节不断披露,媒体的关注度稳中有升偶有波动,相关报道或转载共有1750篇,其报道议题多与 “70周年阅兵”中的“阅兵臂章”“观礼台”“阅兵照”“‘中国风’新护栏”“交通管制方案”以及某典型人物 “受邀参加阅兵式”等若干细节有关。
2015年8月21日开始,与阅兵训练等筹备工作相关的报道及细节不断呈现在公众面前,媒体关注度持续上升,其议题主要包括“阅兵纪念大会流程”(相关报道或转载433篇)、“70周年阅兵倒计时”(147篇)、“70周年阅兵看点”(58篇)等,截止到9月2日,相关报道或转载数量达4110篇,阅兵式进入倒计时阶段。9月3日当天,“70周年阅兵”报道呈现井喷状,当日媒体报道或转发报道1470篇,媒体关注度到达历史上的峰值;其议题主要包括现场直播、动态消息、细节展示、国际社会热议等;9月4日之后,媒体关注度依然持续高涨,其议题主要集中在对阅兵看点的持续解析、国际舆论的反响、阅兵式中的新装备、大阅兵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对抗战老兵及其他相关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等层面;统计发现,自9月4日至9月22日,媒体相关报道或转载文章总量为5510篇。
在2015年1月23日至9月22日期间,新闻标题中带有 “70周年阅兵”的相关报道或转载报道累计超过1.7万篇,建构了 “70周年阅兵”的全景式图景。其整体的规律和特点为:第一,媒体从不同的角度、细节、议题展开了动态化、持续化和多元化的报道,报道的角度与频率随着若干细节的进一步公开呈现若干个峰值;第二,媒体报道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意识,即紧紧围绕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话题展开,立足中国本土,兼顾对其他国家相近、相似的纪念活动的关注,同时还不断刊发、摘录或转载海外媒体对中国阅兵的报道和评论;第三,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整体意识和细节意识,即媒体在报道 “70周年阅兵”时兼顾对宏观态势的解读和细节元素的呈现,既注重对阅兵式进行富有时代和历史意义的阐释,又注重不同受众对阅兵的期待呈现多元化的细节。
在 “互联网+”成为时代标签的背景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和多元,而媒体在这一背景下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 “70周年阅兵”这一盛大的媒介事件中,各种形态的媒体均摩拳擦掌,立足自身特色,竭尽所能地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为不同媒介使用偏好的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评判 “媒介事件”是否盛大的一个标准是电视直播的规模与收视情况,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将 “媒介事件”定义为 “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②根据中国网报道,从9月3日早9∶00开始,中央电视台共投入综合、新闻、财经、综艺、中文国际等14个频道全程直播大会盛况,并安排重播纪念大会共计38次,全国共有32家省级卫视频道、337家地市级主频道全程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直播信号。数据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的总收视率达18.18%,并机总收视率达到25.62%,总收视份额达到83.66%。③电视直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塑造了规模盛大的仪式感,建构起“天涯共此时”的视觉盛宴。
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在重大专题性的新闻报道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次 “70周年大阅兵”更是各显神通,通过设置专题的方式全方位、全景式、立体化的展现阅兵盛况。与电视媒体的直播相比,门户网站更具灵活性,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回放、高清图片、新闻报道聚合、在线互动讨论等各种方式建构起对 “70周年阅兵”的 “百科全书式”的传播,发挥了门户网站的信息资源深度聚合优势、新媒体传播的互动优势,满足了互联网用户一站式获取相关资讯的需求。研究简要整理了四大门户网站的专题设置情况,详见表1。
研究发现,四大门户网站在专题设置上无一例外地都设置了专题导航,对同类、相近信息或资料进行归类,方便有不同需求的用户快速点击查看。从专题的版块设置来看,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如四大门户网站均发挥媒体报道资源整合的优势,对媒体最新的报道情况进行即时聚合,均设置了视频回放、高清图片等极富视觉冲击力和场面感染力的内容;同时,各门户网站又发挥各自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如腾讯网推出的独家策划通过 “大国利器”“阅兵回眸”等六个版块对 “70周年阅兵”进行相关延伸,搜狐网专题更是将二战相关的史料进行汇总,使网络用户在可以在观看“70周年阅兵”精彩讯息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延伸信息。
表1
此外,各类视频网站推出的阅兵式视频也备受用户关注,其呈现的内容除了精彩片段回放、精彩瞬间汇总之外,还有多家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根据《华商报》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情况时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下午7时,各大视频网站 “9·3阅兵”主题相关的“视频共1381个,全网累计播放量近 5亿”,其中,仅以优酷视频在9月3日的阅兵活动直播为例,其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万,峰值同时在线超232万,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④
2014年6月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4)》明确得出结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⑤根据2015年9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6亿户”。⑥在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互联网+”成为时代标签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的 “4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通过任意一种方式上网)的信息获取与分享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以目前信息传播的形态来看,“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户端)已经成为移动终端用户使用最为频繁的互联网应用。
在此背景下,“指尖上的阅兵”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道新景观。以新浪微博关于 “70周年阅兵”的相关博文来看,根据检索以 “阅兵”为关键词的博文数量共有2082.81万条,微博用户对该话题的关注度与新闻媒体对该话题的报道情况较为吻合,即在媒体高频率关注 “70周年阅兵”的同时,微博用户的讨论也呈现出高频讨论的状况。
其中,新浪微博中出现了若干与“70周年阅兵”相关的话题,其中仅“9·3胜利日大阅兵”话题的阅读量就高达23亿人次,包含了440.9万条博文内容。研究专门就新浪微博中影响力大,覆盖面和参与度较广的五个话题的阅读数量及用户博文发布数量进行了整理,详见表2。
除却微博之外,微信平台也是 “指尖上的阅兵”现象的一道景观,公号推送与用户的转发带动了若干相关议题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爆炸式传播。笔者统计了微信公号推送的文章数量及相关阅读情况,详见表3。
相比于微博和微信而言,客户端在信息的呈现中具有很强的聚合性和深度优势,体现出UGC(用户生产内容)、OGC (职业生产内容)、PGC (专业生产内容)和AAC(算法生产内容)四种信息生产方式并存的局面,兼顾了信息平台的专业优势、网络媒体的快速优势、信息呈现的聚合优势、移动阅读的伴随优势和即时参与讨论的互动优势。
表2
表3阅读量排序文章数量总阅读量1 70周年阅兵470277029万+ 2阅兵式220645505万+ 3胜利日阅兵340365201万+ 4 9·3阅兵130112240万+ 5纪念抗战胜利阅兵179732228万+
从用户的需求和参与的表达状况来看,以 “阅兵式”为核心延伸出不同的需求。
首先,从行为层面拉看,主要体现在观看行为、信息发布行为、搜索引擎检索行为三个层面,表明受众在此次阅兵式观看和讨论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而微博和微信的开放性又使用户成为“生产型受众”,即用户在作为 “阅兵式”信息接收者身份的同时,也在充当着主动、积极的传播者与阐释者身份。
第二,从态度及情感层面来看,用户对 “70周年阅兵”的关注和讨论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认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国崛起的责任和担当等层面,新媒体用户通过评论、跟帖、转发、点赞等各种方式针对媒体所建构的议题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抒发各自观点,表达自己对特定议题的看法和情绪。
第三,从空间与地域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的受众均对此次阅兵表示极大的关注,一些海外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纷纷予以关注,根据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进行报道、讨论,如日本最大的视频网站Niconico在对中国 “9.3阅兵”进行直播的10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直播页面在线人数达8万人以上,留言数超过12万条。⑦
在媒介融合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引领时代潮流,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的背景下,“70周年阅兵”成为一场媒体与民众集体参与的 “媒介事件”,它以超越时空限制、全景式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引发了全民关注,构筑了“互联网+时代”最为盛大的媒介景观。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后)
注释:
①观察者网:《港媒:中国将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首次有外国首脑参加》,http://www. guancha.cn/military-affairs/ 2015_01_23_307281.shtml。
②童兵、陈绚主编:《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③央视网:《央视阅兵直播总收视份额达 59.36%》,http://news. cntv.cn/2015/09/04/ARTI1441351953794550.shtml。
④李琳:《全球14.89亿人观看了大阅兵》,《华商报》2015年9月6日。
⑤严洲:《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人民日报》2014年6月12日。
⑥财经网:《工信部:手机上网用户超9亿》,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50925/3975243. shtml。
⑦网易新闻:《“9.3”阅兵网络直播数据创历史新高》,http://news. 163.com/15/0904/19/ B2MLHR2600014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