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摄影的难题与对策

2015-11-29 11:12:02梁振堂王卫明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会议摄影

■李 珊 梁振堂 王卫明

会议新闻摄影的难题与对策

■李珊梁振堂王卫明

会议新闻摄影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报道手段。会议新闻摄影最大的难题在于:难以创新与突破。尽管会议新闻摄影的创新面临种种障碍,但并非没有突破创新的可能。笔者认为,会议新闻摄影要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五点:要有政治敏感,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策划意识,大胆解放思想,善于随机应变。

会议新闻摄影的独特价值

在中国,会议新闻有着特殊的地位,会议新闻是展现党政工作的一个窗口,沟通着党和政府与人民。会议新闻摄影能够很好配合会议新闻文字报道,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民众对社会运行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报道手段。

图1

例如,2015年2月8日,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即席发言在当天上午进行,《南方都市报》记者马强从纷杂的场景中捕捉到一位女政协委员手举自制标语 “有话要说”的画面,用镜头记录下来(见图1)。2015年2月9日,《南方都市报》的头版就用了这张照片。通过这样的图片报道,民众可以了解到政协工作的一些细节。

一图胜千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人们对图片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对文字的喜爱程度,在接触各类新闻报道时往往不满足于 “只有文字报道”,人们期望在新闻报道中读到图片,而且图片越多越好。

与文字报道相比,会议新闻的摄影报道更为形象、多彩,对会议现场的还原,对与会人物风貌的展示,对会议主题的传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在读图时代,受众希望看到会议新闻生动的一面。何为生动?就是说,即使是会议新闻摄影,也要展现有血有肉、有性格有特征的人,展现有意义、有层次的会议画面。传统的、四平八稳的会议新闻摄影,不能充斥报纸版面,受众期待看到富有创新的生动图片。

创新是会议新闻摄影的最大难题

会议新闻摄影最大的难题在于:难以创新与突破。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在拍摄会议新闻之前早已心中有布局,不外乎要拍全景、中景、特写等几张重要照片。全景体现会场氛围以及会议主题,中景浓缩会议重要元素,特写展现人物神态和生动细节。会议新闻照片只要做到突出鲜明主题,画面简洁同时利于展现会议领导的形象即可。这些是摄影记者深谙熟知的套路,甚至在他们未到拍摄现场时便早已有了构图思路。这些套路都是因循守旧的传统做法,无疑也是相对省事、安全的做法。

为何创新成为会议新闻摄影的最大难题?会议新闻摄影难以创新,在两个方面出现偏差,第一是记者拍摄思维固化,第二个是媒体用稿机制滞后。

首先,有些会议新闻摄影记者怕出错。许多摄影记者认为,会议新闻的报道对象主体人物是领导干部,拍摄好领导干部的照片即可完成任务,按照以前的拍摄套路工作出错几率小。

其次,有些媒体领导求稳心态严重。有些媒体领导 (编辑部主任、摄影部主任或更高级别的媒体领导)宁愿用一张保守拍摄的照片也不愿意冒险采用一张记者用心拍摄、有创新的照片。因此即使记者在会议现场经过精心策划拍摄好既契合会议主题又展现会议精神的照片,但由于不同于以往拍摄习惯,也容易被报社领导毙掉不用。

当前,会议新闻摄影环境发生变化。自从中央政治局 “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各地领导出席会议的活动减少,非必要不开会,开会时间不冗长,开会不一定都刊发照片,因此会议新闻图片的刊发量也有所减少。

会议新闻摄影的创新对策

尽管会议新闻摄影的创新面临种种障碍,但并非没有突破创新的可能。会议新闻摄影要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有政治敏感

中国的会议新闻,往往有很强的政治内涵。对于会议新闻,摄影记者应同文字记者一样具有政治敏感,具备政治、政策和理论修养。拥有政治敏感,才能够更好进行拍摄,并针对会议主题找准拍摄题材并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1988年,记者贺延光第一次采访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一楼代表席的走廊里每隔十几米就立着一个麦克风。当代表们表决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时候,黄顺兴代表大喊 “我反对”,然后离开代表席,走到一个麦克风跟前说:“我反对周谷城老先生就任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谷城老先生虽然德高望重,但已八十有九,应该好好休息,把这个位子让给更年轻的人。”黄顺兴的发言令全场震惊,也引起热烈掌声。(见图2)

贺延光本来低着头蹲在第一排和主席台中间的走廊里,随着后面一声 “我反对”传过来,立即奔到话筒前,迅速拍了几张,其中最有名的一张就是第二天刊发在 《中国青年报》头版上的 《民主进程》。拍完黄顺兴,贺延光立即回头拍主席台,拍到照片 《倾听反对意见》:当时的主席台上,邓小平、杨尚昆都抓起助听器往耳朵里塞,主席台前面主持会议的习仲勋也在往台下看。

黄顺兴发表反对意见的言行、领导人倾听反对意见的动作,正是中国政治生活民主进程的典型画面——发表反对意见是人大代表的权力,也是体现政治民主的一种行为。倘若没有良好的政治敏感,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不可能意识到其中丰富的政治内涵,将图片的标题确定为“民主进程”和“倾听反对意见”。

二、要有创新意识

会议政治性、政策性强,规矩多,程序化明显,因此很多新闻记者在拍摄会议新闻图片时候也程序化,相当于摄影中的 “党八股”——思维老化、形式僵化、内容老化。甚至很多记者一到会场,匆匆拍好几张往常惯用样式的照片就离场。也有人认为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因此对待会议新闻摄影很是懈怠。这些都是记者缺乏进取精神,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体现。记者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会议新闻,因此拍出的照片也难有精进。记者在跟进会议新闻摄影时候应当自觉拥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马虎了事,差不多可以交差就完事的工作心理要不得。

2005年4月29日15时许,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会见,一时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现场的众多摄影记者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创新意识了。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在拍摄这个重大新闻时,做到了与众不同、与往不同。与他一起拍摄的记者重点拍摄胡锦涛、连战二人握手的正面近景图,但是贺延光重点拍摄二人的侧面全身照。关于这次拍摄,贺延光的想法与众不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他们刀光剑影60年,现在手要往一起伸,腿要往一起迈,意味深长。为了更好拍摄他心中最能体现两党领导人会见意义与影响的照片,贺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到连战迈足、胡锦涛与连战伸手相握又未触及的一刹那按动快门,开始连续拍摄。①最终刊出的照片 《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获得读者以及业内人士很高评价,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三、要有策划意识

这里所说的“策划”不等于摆拍,而是记者可根据会议内容会议主题,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创造一些拍摄机会,甚至可以建议与会人员关注或做出其他利于会议、利于百姓的举动以便摄影报道。

2009年3月,《江西日报》摄影记者在北京拍摄报道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3月8日,谢茹、郑小燕、李冬妮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利用会议休息时间,来到北京珂亚格制衣公司,看望江西省在京务工人员,并就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调研,还将省里打算采取方法为农民工解决看病报销的信息告诉对话的女工。《江西日报》的这名记者跟随拍摄报道,用镜头记录下了女委员在车间与农民工亲切交流的瞬间 (见图3)。这张图片在 《江西日报》刊出后,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大胆解放思想

一个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要把握“四头”,让照片处处深得人心:传“上头”意,递“下头”情,吃透百姓“心头”所想,对 “外头”展现社会政治风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与政治敏感,让手头上的拍摄武器更加有力量。②

当然,会议新闻摄影的创新,不能光靠摄影记者解放思想,还有赖于其他“图片把关人”的参与和支持。对于不合常规但有新意的会议新闻摄影作品,无论是与会者,还是媒体领导,无须 “端”着,都应该支持并允许刊出。

图3

现在一些新锐媒体在转变会议新闻摄影的观念,报道领导干部的照片开始突破原有的僵化模式。2008年3月11日,《南方日报》在头版刊出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广东代表团仰头大笑的图片 (见图4)。这张图片获得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肯定。汪洋说:“这次两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报道,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广东团里留下的照片,那种‘仰天长笑’的味道,非常人性化地展示了共和国首席大法官的喜怒哀乐。”

五、善于随机应变

会议通常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进行,与会人员的表情神态也相对严板,记者拍摄时总会遭遇难以拍好领导面部表情图片的尴尬境地。然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会议新闻报道记者不能因为要展现最好的画面效果而请求领导或他人配合拍摄。这时候就要静心耐心观察,注意到人物神态表情随着会议进程的变化而做出最快反应,这样才有机会捕捉到一般人不去捕捉的生动画面。如果时间充分,记者紧跟现场,多拍照片从中选择最佳画面发稿;如若时间紧张,记者要有 “一锤定音”的本领来记录人物刹那间的神态表情和动作。

图4

《愤怒的丘吉尔》是卡什在 1942年12月拍摄的,这幅照片被 《镜头》杂志称为摄影史上采用率最高的一幅摄影作品。当丘吉尔首相走出会议室步入书房时,等候已久的卡什为丘吉尔拍照。当时丘吉尔正抽着烟,卡什想要请邱吉尔拿开雪茄烟再拍照,但是丘吉尔不同意。卡什一边说 “抱歉”一边迅速夺掉丘吉尔手中的烟。顿时,丘吉尔首相瞪大眼睛,露出了被激怒的神情,被卡什当机立断地抓拍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瞬间。

(作者分别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日报社摄影部主任记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参见 《贺延光:用镜头记录民主进程》,网址http://www.g-photography.net/auditorium/story/ news_3662.html。

②靖鸣:《会议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会议摄影
《八七会议》
党员文摘(2022年15期)2022-08-04 09:15:52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8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传媒评论(2017年4期)2017-07-10 09:22:56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30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