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一文 罗乃莹 詹新惠
会议新闻中图片报道策略探析
■关一文罗乃莹詹新惠
20世纪后半叶人类信息传播开始进入读图时代,人们对于图片的需求开始增加,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图片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大重要领域,往往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也发挥着引导舆论的功能。为顺应全媒体时代下的受众需求,会议新闻在报道形式上也必须有所改进,显然,新闻图片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类图片报道会议新闻,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会议新闻报道的关键问题。
新闻图片是指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①。我国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穆青等人曾经提出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一图胜千言”的报道理念,足以说明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目前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的图片形式主要有新闻照片、新闻图表、新闻图示和新闻漫画等,其报道主体是图片,依赖图片来实现对新闻事件的直观表达,对新闻事实形象的反映。其中,新闻照片是以照相机为技术手段,生产新闻的一种新闻形式,新闻漫画是运用夸张、幽默等手法对新近的事实做报道或评议的绘画形式,新闻图表和新闻图示则是综合运用文字、数据、图形、符号、线条、色彩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传递新闻。
会议新闻图片是会议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会议或有重要人物参加的会议,如果能恰当、适宜地运用好图片,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图片比文字更有现场感,具有直观、形象及实证的特征。由于图片本身就是语言,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述说新闻事实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事实部分,因此图片不再是作为点缀补白来使用,而是会议报道不可或缺的现场实景的呈现。图片有超越文字的强大诠释能力,形象的图片以及其展示的真实细节可以减少因人而异的再创造成分,增强新闻真实性。进入全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读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受文化水平和地域范围的限制,运用新闻图片宣传报道会议更有利于受众的浏览与接受。
尽管图片报道有其优势,但会议新闻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片新闻的发挥。一方面会议新闻报道实录性强,原则性强,容易流于程式化,导致会议新闻的图片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会议的内容抽象,很难运用图片进行直接表现。目前会议新闻图片报道存在着几个问题:
内容单一,信息量有限,新闻性不强。大多数会议新闻图片主要是会议全景图、重要领导人特写、嘉宾讲话中景或特写图、会议题目特写等内容,视角比较单一,宏观场景和程式化的图片记录居多,细节记录和创新视角的捕捉较少,新闻图片往往成为文字的陪衬,缺少运用图片新闻进行报道的整体策划意识。这样,图片提供的信息量较少,并且大多与文字信息重复,从而使图片在新闻报道中处于附属地位,甚至有时只是为了版面需要。
形式单一,程式化特征明显。会议新闻一般涉及的都是国计民生等内容相对严肃的话题或议题,因此,包括图片在内的会议新闻所有的报道方式大多较为呆板、僵化。会议新闻的程式化也使得会议图片报道的方式单一而固化,媒体大多采取中规中矩的现场照片形式,对于图表图示、漫画等其他非常用形式使用较少,静态图居多,动图较少,无法赢得年轻受众的青睐。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领域的新闻报道都融入了多元的图片报道模式,数据新闻的日益发展也使数据可视化的图示占据各大报纸网站的版面。
缺乏视觉冲击力。从目前的图片报道来看,受众对于图片视觉效果的要求逐渐提升,是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抓人眼球变得尤为重要,图片开始在媒体报道中扮演了类似新闻导语的角色,即图片开始成为报道中继标题之后最为显著和突出的信息,因此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无论从拍摄角度还是构图手法,环境细节,颜色使用都对新闻图片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然而许多图片报道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和数量的堆砌,缺乏视觉冲击力,质量不高。
出现图片泛滥、同质化现象。由于会议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极高,很多新闻媒体直接采用其他媒体现有的图片进行编辑整合,这种现象在没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络媒体中表现明显,为了抢时间而压缩组稿和审稿时间,图片的简单堆砌成了当前网络媒体报道中的一大特点,导致各大新闻网站的内容单调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信息呈现不完全,有时甚至出现图文不符、逻辑混乱的情况,传播效果不佳。
全媒体时代到来,传播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图片新闻实现了各大媒体的迅速流通,不免为很多成分复杂的受众提供了上传、分享图片的各种途径和机会,从而导致传播过剩甚至泛滥。另外有些报道因为具体内容较少,不免大量堆砌图片,从而也导致图片泛滥。
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提高图片可看性
在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受众不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接受信息上,喜欢立竿见影地获取直接信息。因此,什么内容是受众最想知道的成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树立受众本位的意识,善于捕捉会议细节,发散思维,拓展报道视角,增强创新意识。2015年3月6日中华网发布名为 “外国使节用望远镜观会”的两会期间报道,如图1所示,该图片就是选取了会议中的细节,表现了会场参会人员的专注程度,相比较文字叙述更具有现场感和说服力,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图1外国使节用望远镜观会
此外,新闻摄影记者还应该了解会议背景,丰富图片内涵,增加图片信息量和报道深度,实现新闻配图到新闻图片的转变。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仅仅需要精良的拍摄技术,更重要的是态度和想法。路透社编发了一张照片,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2009年7月28日的头版,图片摄取的是中美两国参与 “对话”的代表集体合影时突然出现的一个情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面带微笑地转身摆手正准备离开,美国财政部长莫西·盖特纳赶紧伸手极力挽留。这类情节在各类会议结束后常有发生,但出现在如此重要的会议场合中并被记者定格记录,再结合金融危机下两国债券关系的背景,就衍生了更多的解读含义。趣味十足内涵丰富,可看性极强。
图2武警凌晨天安门执勤
为获取信息丰富、受众意识强的图片,还应该鼓励新闻机构培养专业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完善图片筛选机制,从而尽可能在海量的图片中迅速选出受众需要并符合广大群众普遍价值观的图片。
二、提高策划意识,增强图片新闻性
会议新闻时效性强,对组稿、审稿的时间要求极高,除了一些现场会议记录图片需要现场拍摄外,很多图片可以通过提前策划制作来实现。这种策划意识比较适合每年召开的两会等常规会议。针对会议已经确定的情况,比如出席人物、会议流程、涉及的主要问题等信息可以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及背景知识,甚至提前制作一部分图示、图表、动漫卡通等图片,以及H5页面内容等,为会议新闻报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信息传播不足、图片新闻性不强甚至无法发挥作用等情况。
三、摄影记者应该培养专业素质,增强图片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力取决于有看点的内容和图片美观度。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既要具备新闻思维,善于捕捉新闻,又要具备审美素质和图片处理技能。优秀的摄影记者绝不是等待新闻出现,然后去拍照那么简单,而是带着相机去寻找新闻,发现新闻,同时用最独特的视角通过摄影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缔造优秀的新闻图片。并且要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适当地进行后期处理,确保图片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美观、醒目。
如图2所示,这张照片摄于2015年3月5日凌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前,民众在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仪式,武警在现场执勤。这张图片在内容上展现了民众对会议的殷切期待,武警人员的工作状态,信息量丰富,表意明确,在构图上和色调上以及图片的虚实处理都恰到好处。图片中心的光亮下的武警惹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增强记者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图片新闻摄影颁奖等活动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质量有深度的图片新闻生产,适应由全媒体时代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给各类媒体带来的挑战。
四、多种图片形式配合报道
不同类型的图片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效果。比如为表现会议流程,可以通过新闻图示来实现,配上带有文字的流程图可以将会议信息传达得更加清晰明了,如果有明确涉及很多数据的会议,则可以通过图表来呈现。图示图表具有说明解释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对会议上出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对会议内容的逻辑结构进行梳理;类似电视报道中慢镜头的gif格式动图,可以凸显会议新闻中的很多细节,呈现更丰富、多样的现场场景,改变受众对于会议新闻严肃刻板的印象;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比较盛行的图示报道方式,主要可以用来表现会议成果,比如可以用来表现很多会议上会发布针对县级、市级、省级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数据,数据可视化不仅使信息更易懂,也增加了会议新闻的可看性和美观性。
此外,图片形式的选择与会议内容和气氛息息相关,更影响着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近来很多网络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开始采用漫画,漫画形象可爱亲切,可以拉近政治性议题与广大受众的距离,使严肃的时政问题增加趣味性。与之类似的还有表情动图的使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微信中较为流行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中不乏有国家领导人、政治商业领袖,经过传播者的制作编辑赋予了这些形象新的意义。会议新闻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毕竟新闻的接收者是广大公众,幽默风趣的图片会为正式严肃的内容提供效果更佳的传播方式。
五、充分尊重公众对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内容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的日新月异无形中消解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新闻摄影也成为了公众都能参与的社会新闻活动。公众有更多的途径实现图片的编发、转发、再制作等。对于会议新闻来说,局限在会议室内的会议报道内容有限,反而是现场外以及会议内容相关的信息可以延伸更多的报道视角,这些视角除了依靠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来捕捉外,也很可能依靠普通公众获得。从普罗大众的视野中发现新闻,选取更具新闻价值的图片已经是当前全媒体报道时代来临必不可挡的趋势。
除了图片选择的渠道增多之外,还应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内容。诸如 “两会”等与广大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会议的议题,可以切入小角度进行H5页面制作,内容有料,形式新颖有趣味性,公众对新闻的参与感也会增强。
尽管现在的会议新闻图片的应用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依然需要充分挖掘并且发挥好会议新闻图片报道的更多价值,实现图片这一报道形式与会议新闻的无缝对接。
(作者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社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