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元
[摘 要]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受到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的制约。教师只有结合本校实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机会,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81
目前,在小学阶段,有小部分学生俨然已经成了计算机“小专家”,而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还是一片空白,相当于“零起点”。针对这个情况,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学生生理及心理上存在的差异,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分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应发挥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深化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Word软件的绘图工具栏”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矩形工具画长方形,学生都会画。“那么,怎样画一个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有的用画长方形的方法,画出了一个看似正方形的图形,有的画完后用尺子量一量。“这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吗?”教师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共同总结出方法:选定矩形工具后,左手按住Shift键,右手按住鼠标左键并拖动,这时屏幕上就会画出一个标准的正方形。学生经过讨论,印象非常深刻。“那么,怎样利用椭圆工具画一个圆呢?”学生就会举一反三,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轻松地画了出来。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突破难点,轻易地掌握重点。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学、实践、讨论、总结,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
农村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分层教学是在因材施教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贯彻好分层教学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要做到分层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设置分层教学目标要遵循“既要有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超过课程要求的个性目标”的原则,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针对“零起点”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认识画图窗口各个部分的名称,会使用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能够利用调色板来画一些简单的图片。而对“小专家”级的学生则要求:熟练运用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形状样式区和调色板,能够制作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的图画,会将其设为墙纸。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判断每个学生的层次。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机会。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农村小學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滞后的教学资源配置,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借助与信息技术整合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改变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这样的整合也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层次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利用Word软件制作手抄报”时,教师明确给出几个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目标,自主搜集文字资料和相关图片,将图文插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排版。这个任务充分整合了语文、美术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又如,在学习“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时,教师提出对本班学生的生日进行统计并按年份数字从小到大排序的任务。这个任务整合了数学等学科的内容。设计这些任务的目的,是在整合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一旦接触到这些任务,便很容易受到兴趣的驱使,从而自主地通过探索完成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要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