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兴
[摘 要]活动教学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三多”策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内在的认知需求,促进了知识的有益建构,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让“活动”成为学生需要的活动,使“活动”质量更高。
[关键词]活动教学 多彩内容 多样形式 多层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58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活动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旋律。但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认为还存在着“四个缺陷”:(1)活动主题不注意学生身心发展,情绪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成分缺失;(2)一般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活动,缺少丰富多彩、与社会生活贴切的内容;(3)多数学生不乐意全程参与环节,缺乏形式多样、自主发展的方式;(4)目标达成不如意,层次要求不明,教师的有效、分层指导缺位。
为改变这“四缺”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中总结归纳出了以下三条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多彩的活动内容,使全体学生愿意“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特点,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做好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其次,在教学开始和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再次,充分利用课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情境,营造一个学生“愿意动”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动起来。
如《过新年啦》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尽量考虑到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去真切地感受、自主地体验。我们把教学活动分四个板块进行:第一,师生一起布置教室,感受新年气氛。师生在课前准备好新年装饰品,课上伴随着喜庆的新年音乐声一起打扮教室,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四处参观,初步感受和体验了年味儿。第二,由装饰物上喜庆的红色,引出年的传说,学生看着喜欢,听得入神。第三,大讨论,知道本地风俗。通过回忆和交流放鞭炮、分压岁钱、吃年夜饭、穿新衣等学生最喜爱的习俗,让学生体会过年的快乐。第四,唱新年歌曲,送新年祝福。在喜庆的歌声中,学生的快乐之情得到升华,纷纷将新年祝福送给教师、小伙伴,和大家一起分享内心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直接为学生学习体验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节日的情感。
二、创建多样的活动形式,促全体学生乐意“动”
千篇一律的课堂讨论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然,活动的形式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醒目标语词:“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教学中让学生“动”是多么重要。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尤其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充分动起来。所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欣赏、表演、观察、调查、吟唱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的发展。
如《美丽的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的设计形式多样并新颖,令我印象深刻。
【案例】
教师以一起寻找美丽的秋天为线索,带领学生赏秋色,尝秋果,绘秋景。
一、赏秋色
1.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象。
2.看视频,赏秋色,请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秋天。
3.齐颂《秋天的图画》。
二、尝秋果
1.教师和学生玩猜果子游戏。
2.品尝秋果(一边播放《秋天多么美》,一边品尝)。
3.交流:秋果好吃吗?味道怎么样?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
三、绘秋景
1.在音乐声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做树叶贴画,比比哪个小组最有创意,教师巡视指导。
2.作品展示:评出最佳创意奖,发优秀奖章。
满满当当一节课,教师用了很多活动形式,但形散神不散,都是围绕着寻找美丽的秋天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不仅让学生能够吟唱优美的歌曲,也能动动手脚,制作树叶贴画,不仅有全体学生参与的身影,也有个别学生展示的机会。
三、创立多层活动环节,令全体学生如意“动”
在学生活动的课堂过程中,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要让学生有目的、有序地开展活动,又怎么少得了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呢?教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環节,宁可活动少一些,也要尽量考虑活动的每一个不可预见的因素。立体多层的活动环节安排,既能提高教育的深度,又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如教学《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时,教师安排了“穿针引线”这个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拿起针就穿,而是先了解学生平时在家是否穿过针线,怎么穿的?然后大屏幕出示针的图片,并让学生拿起一根针,告诉他们针的一头尖尖的,很扎手,尽量别碰到它,另一头有一个小小的孔,叫针眼,线就是从针眼里穿过去的。接着,说明活动要求就是在3分钟里将桌上的5根针都穿到线里,看看谁穿得最快、最多。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如此精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由操作前能够避免发生更多的错误,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要了解每位孩子的真实内心世界,观察人格心界。”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并且符合我们预设的“动”,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立体活动程序,不断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
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这节课的程序设计中,先创设 “比比谁是有心人”的情境,让学生抢答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请问教室的黑板是什么颜色的?请问学校的操场有几条跑道?”然后,教师带学生走进“有心人训练营”,在各种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评选出获胜者,学生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寻找身边的“有心人”及汇报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处于活跃的“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在亢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活动教学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三多”策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内在的认知需求,促进了知识的有益建构,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自愿、自主、自然、自如地进行学习,从而真正让“活动”成为学生需要的活动,使“活动”质量更高,提升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