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 圭
1989年毕业于岳阳师范。2006年任一所小规模学校校长,致力建设书香校园,并成功带领学校从困境中突围,《湖南教育》以“为学校播下一颗生长的种子”为题对学校办学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9月,刘圭调任岳城小学校长,开始“在教育中培育美好人性”,并受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启发,于2013年9月开办伏羲班。
1990年,是岳城小学办学最为红火之时。当时,这个村办小学刚搬迁到现址,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充实了师资力量,成了远近孩子向往的求学之地。其后,周边学校逐渐崛起,岳城小学办学优势随之减弱。2012年9月,刘圭校长调任岳城小学,经过半年调研,针对教师士气低落,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或经商家庭的现状,决定将“培养终生受益的德行、终生受益的习惯”作为办学理念,并写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刘圭如此看重德行和习惯,是因为在她看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习惯修养差,就会遮蔽能力的光芒,失去成长发展的机遇。
最初,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先在部分年级教授《弟子规》。几个月下来,刘圭就发现,《弟子规》光是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效果并不佳。《弟子规》要教得好,有成效,要求教师首先要系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且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如何激发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如何突破传统家校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习惯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刘圭校长边思考边探索。
刘圭喜爱传统文化。有一天,她偶然听一位老师说起“伏羲班”的事。于是,伏羲教育走进了岳城小学的视野。
伏羲教育的创始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吴鸿清教授。2006年,吴教授和三名志愿者来到甘肃天水的土桥小学,开展以“经典诵读、武术、书法、乐器”为主要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且一呆就是6年。因为甘谷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当初就是伏羲把中华先祖从蒙昧引领到文明状态,于是吴教授将他创办的这个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班命名为“伏羲班”。6年后,伏羲教育实验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孩子不仅考试成绩优异,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有出色的表现。
岳城学校能不能办伏羲班?
带着疑问,刘圭和老师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先是校领导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对吴教授和伏羲班的介绍,觉得这正是一条实现他们办学理念的有效通道。接着,刘圭安排部分老师听取相关讲座,做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参与的老师们都感到伏羲教育的做法很好,但实施起来有困难,且都表示不愿意担任伏羲班的教师,原因是觉得自己缺乏相应的专业储备。
刘圭想,这也是现实情况。于是,当年8月,学校派出两位教师全程参与了为期15天的全国伏羲班教师培训。两位老师感觉很有收获,且愿意参与到伏羲教育中来。在此基础上,学校决定在当年秋季即招生一个伏羲班。2013年9月,岳城小学迎来了学校办学史上的第一个伏羲班。
如今,岳城小学已开设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三个伏羲班,虽然学校在办班之初就确立了不对外宣传的原则,但伏羲班在课程整合上的尝试,依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其中有赞叹也有质疑。伏羲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班?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带着这种种问题,我们采访了刘圭校长。
一次野炊
2015年10月26号,已是深秋的东洞庭湖,依旧能看见一片片碧绿碧绿的草地,岳城小学三年级伏羲班筹划了一年之久的野炊活动正在这里进行。一排略显苍老的杨树,正好给孩子们躲避秋阳,湖面微风吹拂,泛起圈圈涟漪。从望远镜里看去,可以看到有许多天鹅正在东洞庭湖的湿地里栖息。
记者:一次野炊需要花一年时间准备,是不是效率太低了?
刘圭:一次活动并不足以养成一种习惯,如果视活动为一个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就不会觉得时间长、效率低,反而会觉得是“持之以恒”的负责任的育人态度。伏羲教育很重要的一项课程,是做事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野炊时自己做饭、做菜,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完成。野炊活动从去年开始筹划,方案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学做一道菜,“买、择、洗、切、炒”,一条龙自主完成;第二步是小组活动,每组由一位家长带着,在家进行烧菜练习,每人做一道菜,组内菜式不能重复。从买菜到用餐,带队家长全程观察记录。第三步才是正式的野炊。
记者:刚上三年级的孩子,炒的菜能好吃吗?
刘圭:能啊!无论孩子、老师还是家长,大家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比如班主任彭老師就在这次野炊的日志中写道:“经过了多次练习结果就是不一样啊,还没等我一个组一个组看完,一盘盘香喷喷的‘佳肴’就出锅啦!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出色,炒出来的菜现在回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呢!以前带班到高年级才敢搞野炊,而这群小鬼到了高年级那就下不得地(岳阳话“不得了”之意)啰!”
记者:伏羲教育不允许家长包办代替,那随行家长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刘圭:家委会负责联系用车,家长报名分组,同时,学校在安全压力下仍敢于锻炼学生,其动力就来自家长的全力支持,否则伏羲教育根本迈不开步子。另外,伏羲教育“时时都是教育之机”,我们引导随行家长要做全组孩子“文明、合作、主动、责任感”这些优良品质养成的观察者、小结者,而不是鞍前马后服务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家长的教育敏感性也就一点点地建立起来了。
记者:活动中怎样激发孩子们主动做事的积极性,培养做事的能力呢?
刘圭:无论什么活动,我们都会一以贯之地渗透伏羲班日常行为习惯训练的要求。现在,孩子们上公交车都能大大方方地向司机问好,主动给老人让座,下车时感谢司机的服务。饭后,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收拾好野餐垫上的东西,然后坐在垫子上闭目养神休息。活动结束后,我们一定会进行总结。这点非常重要!另外,老师还会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如彭老师发现各组都有没吃完的菜,就要求各组向别组推销。结果,一声令下后,学生表现出往常在教室里看不到的一面:有马上大胆推销的,有顾不着推销而光顾着吃别人的,还有不敢推销自己吃得撑得不行的。最后,那些勇敢推销的就能得到“勇敢分”奖励。
一场考试
2015年6月17日下午,一年级伏羲班的期末习劳检测在走廊上分四队进行,分别由磊妈、容妈、朗妈和彤妈辅助。检测共八项,当日检测七项,剩下的洗碗一项第二天中午到学校食堂进行。检测时,孩子们会观察同学如何做事,还会主动帮忙。第二节课快下课时,有两队考试完毕后,有点按耐不住了,就被义工妈妈细心严格地记录了下来。
继习劳、成语故事、葫芦丝检测之后,6月24日,孩子们迎来了识字写字检测。各队分别在教室内外的不同位置上进行,互不干扰。经过前面的总结,孩子们看到义工妈妈时都会主动问好,并安静等待。但有一点六个队都没有做好,那就是不会观察,不懂体谅义工妈妈们的辛苦,不知道主动让座等。耐心的爽妈每队都抽查40个字以上,有的队更多达69个。
就这样,2015年上学期,伏羲班的期末考试持续了两周。
记者:伏羲班的考试很特别,考试内容是如何确定的?
刘圭:考试内容紧紧围绕目标确定,“学什么就考什么”,如习劳、经典背诵、识字写字、吹奏葫芦丝、武术、数学等,而不是“考什么才教什么”。本立而道生,老师教得主动、明确,不至于茫然、盲目。
记者:说到考试,人们常常会联系到应试教育,您怎么看待伏羲教育中考试的作用?
刘圭: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不必把它妖魔化。从教的角度看,考试是改进教法的工具之一。比如,经典作品孩子们掌握得牢不牢?如何安排复习?学经典要不要讲解?习劳方面,家长做到了放手吗?从学的角度看,没有过关的还能够继续考。比如经典的背诵,背一篇过关一篇,一直到放假。因此,虽然花了两周时间,却是不断学习的动态的过程,并不浪费时间。
记者:听说考试的结果会影响到孩子的假期作业,是这样吗?
刘圭:是的,这个成绩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孩子一个学期的成长情况,每个孩子的假期作业据此就有不同,缺什么就补什么,没有空子可钻。
记者:我看到谢老师在6月17日当天的《习劳检测》总结中写了四个内容:一是单个学生测试时的纪律表现;二是各小组整体纪律状况;三是孩子们“扫地、拖地、摆茶杯、叠被子、整理书包、叠衣服、整理书柜”的分项技能分;四是全能优秀名单。我注意到,伏羲教育的技能考试也不放过细节,对吗?
刘圭:是啊, 考技能也考习惯,这是伏羲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毫不松懈。家长义工在我们的指导下,也学会了关注细节。
记者:那么,家长看到的考试成绩,就不仅仅是个分数了。
刘圭:是的,比如“整理书包”一项,很清晰地记录了哪些孩子因为不会将书按大小类别整理、书包内的垃圾没有清除、书包内纸张破烂而拿不到项目分,哪些孩子缺乏团队精神被扣除纪律分,哪些孩子获得满分等。让家长既看到结果,也看到过程。
伏羲教育的关键之一是确保学校、家庭育人目标的高度统一,确保两个环境的共同优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我们特别强调“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用“反求诸己”的方法来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个力行本
伏羲班有一项作业是《每周力行本》,要求家长记录孩子每周力行表现,老师再根据家长记录评选“在家好孩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撰写孩子每周小结,每月小结,学期总结。同时,老师也不断鼓励家长不要担心不会写,要勇敢地拿起笔来,见证孩子的成长!
记者:我读了一些家长写的学期总结,写得很真实,写出了家长的纠结、困惑、成长。很多家长既写到孩子的进步,也写到不足。对此您怎么看?
刘圭:老师读家长的总结后能得到很多启示:孩子喜欢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下降?家长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作为老师我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这样,家校之间的沟通和教师的反思都得到了促进。
记者:的确,我看到欣磊同学的家长就这样写道:“记得去年写总结时,想了好久好久,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今年我要求自己经常写一点孩子的进步与不足。总结前把这些翻了翻,感触颇多,孩子真的长大啦!”
刘圭:这说明欣磊妈妈体会到了写的快乐,感受到了记录见证孩子成长的价值!
记者: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今年在阅读课外书方面表现比较积极,能自己主动单独完成阅读,而不会像去年一样,一遇到不会读的地方时就哭鼻子了。
刘圭:“不会读就哭鼻子”,说明家长没有掌握亲子共读的阶段性方法。在孩子識字量还不多时,父母应该多读给孩子听。孩子在阅读课外书方面变得积极,说明孩子的识字本领提高了。
记者:我们了解到,今年有些孩子加入了小雅老师的读书群,并爱上了阅读《山海经》等名著。请问,小雅老师的读书群是什么群?
刘圭:全称是“小雅古诗文工作室”,是学习古诗文的网络公益群。小雅老师知识渊博、注重修养品质及习惯的培养、教学技巧高超。我们伏羲班几位老师经常跟着学习,收获很大,为此我们还发动、带领家长参加。其中欣磊的妈妈就很勤奋,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悦读经典”的氛围。伏羲班通过吟诵、讲故事等方法,使孩子们亲近经典。孩子爱不爱学习经典,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记者:据一些家长反映,学校的特色课很受欢迎,很多孩子爱上了围棋课和武术课。有的孩子为了上好武术课,甚至每天早上7:10前准时到校晨练,从没迟到过。对此,您怎么看?
刘圭:对特色课程的实施满意度的调查,家长反馈是一个重要途径。伏羲教育将增强身体素质视为“培育美好人性”的基础课程,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记者:据说,伏羲班的很多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进步很大。比如学会了关心、孝敬父母,当爸爸不在家时不但很听妈妈的话,而且天天会打去电话关心爸爸。学会了礼貌待人,且还不是光知道“嘴甜”那种,而是真正懂得了对人有礼。一些孩子出去“练摊”后,知道了赚钱的辛苦,懂得了要节约,不能乱花钱。很多孩子回到家后会主动洗碗、拖地,学会了系鞋带等。看来学校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
刘圭:北师大褚宏启教授曾谈到,在“精神和身体、智力和非智力、知识和能力、试卷上考的知识和不考的知识”中,极其重要的“身体、非智力、能力、试卷上不考的知识”常常被我们忽略掉了!“感恩、节俭、习劳、实践能力”等,都是“成人”的教育,“培育美好人性”的教育。伏羲教育“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的理念,正在逐渐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而努力福泽更多家庭,是我们坚持办伏羲教育的动力所在。
记者:有家长在总结中写道:“这学期孩子懂事了不少,在此谢谢我们的谢班和各位老师的辛勤教导,谢谢义工爸爸妈妈们的付出,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有你们的陪伴、呵护,才让我们的宝贝们幸福快乐成长!”我想,当老师们读到家长发自内心的感恩的文字,其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吧。
刘圭:是的,家长很感恩,“伏羲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老师们也觉得很欣慰、很幸福!
记者:有家长在孩子的学期总结中,谈到了孩子的很多缺点,这让他们很烦恼,很困惑。作为校长,对此您怎样解读呢?
刘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会遇到不少困惑,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且唯有学习!因此,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带好家长这支队伍”的信念,我们坚持开展家长共读共学活动,有时看录像,有时共读一本书。比如上个月,我们伏羲班的家长就开始共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布置了作业,一个月后我们还要组织读书分享会。
一篇发言稿
2015年上学期末,学校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会上,谢芳老师以《改变自己,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 》为题的主题发言,赢得了同事们热烈的掌声。伏羲教育“终生受益”的理念,正在渗透进岳城小学“培养终生受益的德行,终生受益的习惯”的办学理念之中。
记者:我很好奇,伏羲教育让谢老师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刘圭:我们可以看看她担任伏羲班班主任一年来的两点体会。她说:“改变之一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以前我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总以为教好自己的课,抓好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就行了。感谢伏羲教育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谢《弟子规》,让我和学生们明白了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现在我把礼仪、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作为班级工作重点,从小抓起、从细入手,坚持训练渗透。”
记者:谢老师以前带班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刘圭:谢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很好,特别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作文指导有方,学生有很多习作在刊物上发表。她以前带班是率性而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比较随意。现在是既严格又活泼,耐心大大增长,凡事对学生都有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出现问题也会及时处理。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都会在班上、在日志或QQ群里发照片给予表扬和鼓励,绝不丢下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在集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成长、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记者:我很好奇,在伏羲教育中,老师会不会比较“累”?
刘圭:累不累?我们这样看吧。比如伏羲教育中经典的学习,老师是边教边学的。比如吟诵,我们学习了陈少松先生吟诵调、福建流水调、台湾歌仔调、台湾天籁调、宜兰酒令调、唐调等,老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伏羲教育经常开展活动,策划活动方案要动脑筋,要每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教育教学生活,要关注教育的细节,要引领家长的思想……因此,一开始真的很累。但是,因为家长的支持,使老师们能得以从许多琐碎的事情中抽身出来,全心琢磨教育的事情,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很有成就感!
比如,谢老师就在和老师们分享时说:“看到他们把窗户擦得发亮,我真是打心眼里感动、佩服!想到他们就觉得很温暖,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我觉得上班是件很开心的事,觉得教伏羲班一点儿也不累,觉得和学生在一起,是一种简单、真实的快乐!”
记者:我看到了一幅美好的家校共育的画面!伏羲班家长很给力很支持,很善于激励老师。
刘圭:伏羲教育把家长团结成一个整体,这是老师克服职业倦怠,倾情投注教育的动力。我记得当160班家委会的会长邀请我为他们班的成长册作序时,我这样鼓励大家:“在我们160班,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高度信任是一道多么美丽多么独特的风景!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帮助老师抵抗职业的倦怠和虚无感,从而更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给予童心更多的爱和呵护。”
采访中,记者在谢芳老师的发言稿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起崔卫平说的一句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在想,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教育,我怎么样,160班的教育便是怎么样——这绝不是大话,而是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心,勉励自己谨小慎微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
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文情怀的建构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的价值取向之一。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岳城小学 “培养终生受益的德行、终生受益的习惯” 的育人理念,正在通过三个伏羲班的实践,影响着更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