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普亚
一位教师在博客留言中写道:“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孩子,最感动你的是他的笑脸,是他用小手拉着你的大手,是他在最为难的时候来找你,是他在没有任何节日色彩的日子里送给你一张他亲手制作的但也许并不精美的卡片……”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如此地信任你、亲近你、走近你?在品德课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求这样一种力量,立足儿童视角,追寻更有童味,能走进儿童心灵的品德课堂。
一、以兒童视角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媒介,是教师组织教学,达成预设目标的重要载体。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是由教师根据教和学的需要设计。然而,从学的层面看,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儿童,“学什么”“怎么学”,我们能否遵循儿童的内心进行设计, 甚至让儿童根据自己成长的需要和认知方式,参与学习内容的设计呢?
例如,《美丽的秋天》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主题活动。本单元以秋为主题,但教材呈现的秋天,具有明显的北方地区气候特征。作为南方城市,广州在11月、12月方才有了秋的气息,并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果教师简单地依托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只能停留在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上。这样的品德课堂学习显然脱离了学生生活,自然也脱离了他们的经历与体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教学前,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吗?
生(高兴地):喜欢。
师:你们喜欢玩什么?
生陆续说出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师:那你们和秋天玩过吗?
生表现出好奇,也有人摇头表示没有和秋天一起玩过。
师:那么,下次品德课,我们就和秋天一起玩,好吗?你想怎么玩?
生1:我想去秋游。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咱们秋游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发现的秋天拍下来,也可以画下来。
生2:我想开大食会。
师: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2:我想就像过中秋节一样,我们把秋天的水果,还有好吃的都带回来一起吃。
师:好!我们就找找秋天的水果,不仅开大食会,我们还可以做水果拼盘,做水果拓印画。只要动脑筋,我们可以玩出很多创意呢!
生表现出惊奇与向往。
……
在品德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秋天,欣赏秋天并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探索、创作的快乐?在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依据学生发言,教师以“玩”为线索,领着孩子们一起展开了“秋之画”“秋之果”“秋之声”“秋之恋”等主题活动。孩子们在“玩”中认识秋天,欣赏秋天,体验秋天,表达秋天,和秋天一起玩出了创意与精彩。
窦桂梅老师说:“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有权力怎样使用教材。”基于儿童的视角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在充满“童趣”的土壤里,找到学生学习需求的“根”。
二、以儿童视角检视教学行为
在学习行为上,儿童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教师,我们要常常以儿童视角检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看似有效,实则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用大人(教师)的脑袋研究小孩(学生)的思维,研究儿童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创设多种学法,动态调整教学行为与方式。
【案例1】
在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二课时《认识新朋友》时,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先让学生数数班上有多少同学,然后,让学生自我介绍,再分组互相采访: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在哪?你喜欢玩什么?你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最后,布置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送给好朋友、老师……我们不能说这节课没有效果,有学生能在课上大胆介绍自己,也认识了新同学;但也有学生比较内向,刚来到新环境,不敢表达与交往。于是,教师在反思后调整了教学策略。
再次执教时,教师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姓名卡。制作前,老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孩子的姓名蕴含着家长的期望,诚邀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姓名卡。课堂上,当老师让孩子们介绍自己时,无论是小组内介绍还是全班分享,孩子们发言踊跃了、大胆了、精彩了。尤其值得高兴的是,许多孩子的介绍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他,增强了孩子对自己成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成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且看孩子的发言(见图):
生1:(卡上画着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穿着美丽的裙子,裙子上还精心地粘上小珠子)大家好,这个穿着舞蹈裙的小姑娘就是我,我喜欢跳舞。有位伊人,款款而来,我叫谢伊来。
生2:(卡上画着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聪明的小老鼠)大家好,爸爸妈妈希望我是聪明活泼的孩子,所以我叫徐子睿。你们看,我像《猫和老鼠》里面的吉瑞吗?你们也可以叫我的英文名Jerry。(孩子们听完哈哈大笑。)
生3:(卡上画着马路上行驶着一排小汽车)大家好,我叫陆畅,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在学习路上,不怕困难一路畅通,你们喜欢我吗?(孩子们不约而同鼓掌说喜欢,陆畅甜滋滋地说谢谢。)
生4:(卡上画着蓝蓝的天空和大海,一艘船在航行)我是小学生啦,爸爸妈妈告诉我,学习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我就是魏继航,继续航行就能成功。
……
课后,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姓名卡片张贴在教室的橱窗、展板中。孩子们的作品不仅得到了认可,还在相互交流与欣赏中,认识了很多汉字,认识了全班同学。
【案例2】
“了解我们的学校”是各版本品德教材的必备内容。一年级孩子走进新校园,成为小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在执教《了解我们的学校》(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和许多同行一样,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然后回到课室说说学校有什么,哪些地方是自己喜欢的。这样的品德课设计,让学生对校园有了大致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如果要让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喜爱之情,这节课尚需努力。于是,教师反思了教学行为与方式,作出了调整。
再次执教时,教师还是先带领孩子参观校园,然后,让孩子们画一画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结果发现,孩子们对身边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观察。课堂汇报充满童趣与精彩,孩子们在汇报中觉得自己成为了小学生,新校园与幼儿园有很多不同,自然流露出成为小学生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生1:我發现小学课室没有地方挂小毛巾,以前幼儿园有,老师常常叫我们去擦汗。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小学生长大了,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小毛巾放在书包里,出汗的时候不用老师提醒自己就会去擦汗了。你能做到吗?
生1(使劲点了一下头,自信地说):能!
生2:我发现小学的厕所要分男厕所和女厕所,我们幼儿园的厕所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的。
师:你真棒,也有不一样的发现。从今天开始,我们是小学生了,我们长大了。今后我们还会在品德课上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男生、女生,认识大自然,认识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你喜欢这样的学习吗?
生2(使劲点头,高兴地说):喜欢!
生3:我发现哥哥姐姐们都戴着红领巾上课。幼儿园小朋友就没有红领巾,我也想戴上红领巾。
生4:我发现小学里有男老师,幼儿园里都是女老师……
看,这就是孩子们的视角,这就是孩子们的发现。从教师的视角看,也许带领孩子看的就是教学楼、操场、图书馆、校长室、办公室……一边参观一边告诉孩子场室的使用功能以及规则规范和要求等。然而,在孩子的眼中,新校园如此新鲜、有趣;老师也被孩子呼唤出了童心与激情,重新认识了习以为常的校园。
珍视儿童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以孩子的视角检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我们就能发掘儿童所蕴藏的潜力,让品德课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
三、以儿童视角实施教学对话
品德课堂上,对话凝聚着师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融。通过对话,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交流和价值分享。这要求教师要努力用“儿童的眼光”,发现大千世界充盈的纯真情趣;用“儿童的大脑”,思考参悟生命的真谛;用“儿童的情感”,体验生活的真、善、美……这样的课堂对话,才能让师生享受心灵交融的喜悦。
例如,在执教《我的家》(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与孩子们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有个小朋友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他眼里,自己有一位超人妈妈。你们想知道他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吗?(生动讲述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故事《我妈妈》)故事听完了,其实这位超人妈妈和我们的妈妈也有相似的地方呢,你能发现吗?
生1:我妈妈也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会变出很多好吃的饭菜。
师:你继续说说,你妈妈会给你变出什么好吃的饭菜?
生1(自豪地):有番茄炒蛋、虾仁炒饭、海鲜粉丝汤……
师:你妈妈真棒,为了让你尝到好吃又健康的饭菜,白天忙工作,下班当厨师。老师仿佛闻到了你妈妈做的饭菜的香味。还有吗?
生2:我妈妈也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我妈妈下班的时候,双手拎着菜,背上还帮我背着大书包;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在医院一直抱着我。
师:是呀,因为爱你,妈妈居然可以变成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
在上述对话中,教师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借助绘本故事《我妈妈》中那位天真、自豪的孩子之口,描绘了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从而引发了孩子的情感共鸣。孩子们有话想说,有情要诉,情感得到自然流露。
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信任你、亲近你、走近你——我们试图在品德教学中寻求这么一种力量,找到了吗?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孩子由衷绽放的笑脸时,我们找到了;当孩子们愿意拉着我们的手,倾诉他的新发现时,我们找到了;当孩子们用捡到的落叶制作成作品送给我们时,我们找到了……这条寻找的道路仍然漫长,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只要我们立足儿童视角,做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腹中有底气的教师,品德课就定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