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一路一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簡称,成为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这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借鉴了中国历史上合作共赢的实践和理念。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西域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互补,在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在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并且达到了鼎盛。
这条路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成为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货物的贸易,带来市场的繁荣。而经济的互通,带来的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通过人员的流动,加深文化的了解,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代文明通过丝路,相互浸润,又滋养着新的文化。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上个世纪中成为海外交流的国际都会,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中外文化、经贸的主要角色是众口一词的,但上海为何能在开埠后迅速崛起,其背后的基因何在?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上海又有哪些遗存和文化呢?借此寻觅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
佛教是中国著名宗教之一,目前是中国信众最多的宗教。但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来源于印度,是典型的外来宗教。佛教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通过大陆架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腹地,汉末到西晋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从中国的西部传入,距东海之滨的上海千里之遥。令人惊讶的是,从中国西陲的边缘地带到中国的东端上海,佛教的传播是如此迅速,远在佛教传播初期一个石佛浮江的传说早早地将西域与上海联系在一起了,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
唐人释道宣在《释伽方志》的《集神州寺塔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在东海之滨的松江沪渎,渔民遥见茫茫大海里有两人现身,浮游水上,疑为海神,遂请巫祝,大备祭品迎接,但风涛越来越大,导致众人惊吓不已。后又有道士自认为是道教天师显现,前往迎接,但风浪依然不止。最后,吴县佛教居士朱膺知后,与众佛教信众到沪渎口,跪拜迎接,这才风波渐平,浮江的两人渐渐入港,越来越近,才知是两尊石雕佛像,众佛徒将石佛迎至通玄寺供养。
两尊石佛均高达七尺,背面有铭,一名为维卫、另一名为迦叶。江上漂来两身石佛,而且能浮于江上真是奇事一桩,故百姓都认为是祥兆。远在西部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专门描绘了这一神迹故事,当你到距上海3000公里外的敦煌莫高窟,一定要去323窟南壁,看一看这与上海关联的漂亮壁画。
壁画将释道宣的故事真实地描摹了出来,画中以连环画的形式细致地描写了石佛漂流传说。壁画的右上角,维卫、迦叶两佛高高伫立在群山围绕之中,两佛均有背光,身披袈裟,足蹈莲花,玉手指向远方,一群信众在顶礼膜拜。右侧有和尚道士设醮作法,下有文字说明“石佛浮江,天下希瑞”等。画面中央一船载两佛,船上有船夫和僧人,有比丘二人扶持佛像,下有关于灵应显示以及如何迎入重玄寺供养的标注:“此西晋时,有二石佛浮游吴江松波涛,弥盛飘飘,逆水而降,舟人接得。其佛裙上有名号,第一维卫佛,第二迦叶佛。其像见在吴郡供养。”东侧还有小的榜题,书有“吴淞江”。岸上一片田园风光,有少年牵牛,信徒跪拜,农夫荷仗,世人议论等场景。并注“灵应所之,不在人事,有信佛法者以为佛,降风波遂静,迎向通玄寺供养迄至于今”。
而此通玄寺即重玄寺,也就是今天上海静安寺的前身。《法华乡志》记载:“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综合文献记载,静安寺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通玄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
今天,静安寺已修缮一新,可惜门前的沸井浜和沸井已荡然无存。沸井原是静安寺门前的一个胜景,此处曾有泉眼,称为天下第六泉。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云间志》记:“沸井浜,在沪渎东,西有芦浦,中间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或云:海眼也。常有戏浴于中者,二三尺以下,其气稍温”。清代末年,公共租界越界修筑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英文名称“Bubbling Well Road”,即是取沸井之意。在上世纪60年代,泉已干涸。其石质栏杆收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石佛浮江描述的故事是佛教著名传说,但也象征着西域文化沿着长江向东方浸润,西方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一直传到了遥远的东海之滨上海。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