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互害社会了吗

2015-11-28 04:20化定兴
检察风云 2015年22期
关键词:后人曾国藩道德

化定兴

说起当今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就是其中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官德不彰,诚信缺失,公众之间的信任感减弱等方面,甚至有人说现在社会进入了“人人互害”的模式。尤其是,作为老师和医生群体的道德失守,让人们对当下的道德状况颇为忧虑。

面对道德窘境,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缺少反躬自省;二是觉得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制度问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道德近似说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裨益。这样的状况容易导致人们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指责,还容易导致对制度的迷恋,好像制度建立好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建立制度大家认为是实干,道德建设纯粹是空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不愿意谈道德,一方面,是因为道德比较抽象,没有看到其发挥实际作用;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道德没有问题。关于扶老人被讹的事情,笔者曾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分析,说为什么老人要讹扶他的人,原因是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该分析称,因为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摔倒在地不能动弹的时候,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肉体,而是孩子要给自己掏钱治伤,所以他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扶他起来的人。

这样的分析貌似找到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但其实转移了焦点,把老人身上的道德污点摘得一干二净。如果照这样的逻辑,太多事情与人的道德无关了。比如,货车在高速上侧翻,周围的村民不仅不来帮忙,反而争相哄抢。笔者是否可以这样分析: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或者贫富不均,否则村民也不至于去哄抢;也可能与法律的刚性不足有关,如果法律能够及时惩戒,类似的事也不会反复发生。总之这不是道德问题。

然而,不论是扶老人被讹,还是哄抢货物等,都与人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能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能够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这样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很多制度确实需要亟待完善,但如果没有了基本的是非善恶,制度总是有空子可钻。

当下的一些腐败官员,在官方的评价里,“道德败坏”一词引人注目,他们的劣迹也足以佐证。在官员腐败的过程中,权力不受约束自然是重大原因,但官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容忽视。王岐山曾指出,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

而有政治品格和道德操守的人,即使在外部监督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清廉自守。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道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晚清的政治生态可以说极其糟糕,卖官鬻爵,贿赂成风,但曾国藩凭借自己的道德品格给后人做出了表率。作家唐浩明在接受采访时便称:“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不过,不管是圣人,还是超人,对于现在的多数人来讲都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不苛求现在的人做道德的完人,因为这并不是当下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求人们守住道德的底线,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哲学家何怀宏说,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以此看来,除了良好的制度,个人道德的提升不容忽視。现在反腐正酣,无论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还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都暗含了这个意思。而对于一个平常人,与其指责他人“互害”,不如将做一个高尚的人,有利于社会的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追求。

图:王俭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后人曾国藩道德
跟曾国藩学修身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