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2015-11-28 03:00左群英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象学农村教师小学教师

左群英

摘    要 以四川某市为个案,采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点要求,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进行的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大体呈正态分布,中间大部分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做到“爱国守法”“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但在日常工作中却有所违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方面问题更突出。从NLP理解层次的角度分析,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能在精神和身份层次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

关 键 词 教师教育;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象学;NLP理解层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1-0004-04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运动,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较而言,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专门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农村师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今天的农村教师大多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因为各种原因又回到了农村。他们尽管在农村社会中处于中上阶层,但在“体制内”人群中,却又处于下层弱势位置,这种特殊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势必会对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笔者尝试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四川省某市为个案,采用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及建设机制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范式转换,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转换突出地表现为质的研究的兴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1]。教育作为一种关乎心灵的社会现象,对其进行质的研究意义重大,正如狄尔泰所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在美国学者J.W.克雷斯韦尔的研究方法论框架中,质的研究方法包括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人种志研究与案例研究。笔者试图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置于生活世界背景下,进行深入的、重视人的真实经历和独特体验的现象学探究,从而突破泛泛的经验总结和技术主义量化研究的局限。

现象学研究的所谓“资料”,是一切可以反映人们意识和体验的表达方式。为此,本课题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六点要求,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除了利用以顶岗支教指导教师身份到学校听课、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常用的教育现象学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份体验故事文本撰写指导语(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如何撰写现象学意义上的体验文本),通过研究合作者发放给一线教师,以搜集教师的真实经历和体验作为资料文本。

对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从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在主题分析过程中,本课题运用质性分析中常用的编码和归类的方式,从访谈、文本和参与观察等途径搜集的一手资料中提取有意义的主题,重点关注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识和体验。此外,虽然现象学主张“普遍搁置”,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拒斥已有研究成果。在对现象进行主题分析和意义发掘,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时候,最初被“放入括号”中的各种理论和“判断”总会“现身”,参与思考和对话,这既不可避免,也理所当然,需要研究者站在一定的价值立场上思考问题。马克斯·范梅南提供了一套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程序,最后两步就是“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和“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协调整个研究”[2]。

二、研究结果

整理各类现象学资料时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全认同并有着深刻认识,和完全不以为然甚至肆意嘲弄和违背的老师都是极少数,在“优秀”和“恶劣”之间是平凡的多数,且三部分人群存在连续过渡,即在“黑”与“白”之间,存在广阔的颜色深度不一的“灰色地带”,大体呈正态分布,这与对学校领导、学生的调查是一致的。处于正态分布中间地带的教师往往在平淡机械的“教书匠”生活中,既没有对学生造成直接而明显的伤害,也没有作出较为突出的贡献。

具体来说,在“爱国守法”“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把握大是大非,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存在程度不一的违背情况。如在正式场合,大部分教师都认同爱国守法是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深刻,甚至很淡漠。例如课题研究人员有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和教师们讨论热点时政新闻时,六成以上的教师反应淡漠,要么完全不知道(约占一成),要么知之甚少(约占五成)。课题组对教师日常讨论的时事新闻的原始记录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后,提取出频次最高的主题依次是:“抱怨批判”“调侃嘲弄”“冷漠旁观”,表明农村教师群体存在着相当多的负面情绪和观念。在遵守法律方面,很多教师常常 “知法犯法”,对工作中为法律禁止的一些行为认识模糊。例如很多教师对未完成作业或违反纪律的学生会采用各种形式的体罚并觉得理所当然,对法律相关规定抱有抵触情绪,认为“农村的孩子太调皮,没教养,不厉害管不住”。而在“关心学生”方面,课题组重点对3所小学的6个班级随机抽取了60名学生进行了样本研究,对“你觉得老师关心你们吗”这一问题进行访谈,在“很关心”“比较关心”“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四个主题上,统计发现依次占12%、33%、46%和9%。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的学生中,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以最近三次考试成绩总分排序为参照)占了78%,可见,教师对后进生的关心偏少。对6个班级所听的12节课的分析也发现,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抽到回答问题的概率是13%,其中还有4%属于“羞辱型”提问,即发现学生没听讲,故意提问以在全班面前进行批评或嘲弄。此外,对6个班的12名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8名教师对后进学生流露出明显放弃的态度,且普遍持有“基础太差,父母不管,老师没办法”的观念。值得提出的是,6个班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比例是41%,而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83%。结合前述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且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和帮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学农村教师小学教师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