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立波
摘 要 分析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涵的演变,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视角,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从目标设计、项目开发、过程实施、成果形成四个维度提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基础;学生成果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1-0008-03
当前,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内容开发、活动实施的组织、学生成果的评价等方面尚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在实践操作上往往偏离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应然目标。为此,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学校重新厘清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准确把握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路径与策略。
中小学经常性开展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包括:科技研究论文写作、科技项目设计与制作、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育、科技创意思维训练等,这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准确界定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有助于建构起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新的实施框架。
一、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涵的演变
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的演变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各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在考试升学中加分政策的改变;二是长期以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效果欠佳;三是传统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选拔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需由传统的竞赛选拔取向向重视能力发展取向转变。
1.由重“高精尖”作品向重探究能力转变。传统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往往以培育学生完成“高精尖”的作品参加竞赛活动作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的发现问题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基本的研究素养、研究规范和研究能力。
2.由重少数人培育向面向大多数转变。在参赛评奖、考试加分的功利目的之下,学校往往倾向于集中优势资源对少数有获奖可能的学生提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条件与技术辅导,于是,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某些学科尖子生的“特权”,大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
3.由重项目定向攻关向重课程基础转变。学校选择特定的参赛项目定向攻关,形成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参赛,以特定项目的研究设计、探究实践以及成果的整理和表达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内容,忽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来实施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由重加分项目向多元项目并举转变。传统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项目,重在考试加分项目,致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单一,难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潜能特长的学生参加活动。只有目标指向各异、内容设计新颖、活动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项目,才能为不同学生提供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展示与发展的平台。如,“科技创意作文写作”“科技演讲与辩论”等新型的科技活动项目,就深受学生欢迎。
科技创新活动内涵的演变,要求学校重新定义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与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活动成果。
二、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厘清二者关系对于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在育人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在育人目标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活动目标均以问题解决为指向,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在活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领域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课题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具有同一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实践考察和实践验证具有同质性。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具有相关性。在活动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均注重学生活动的探究性、实践性和自主性,通过规范的、系统的文献研究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实验研究活动、设计制作活动等方式,经历研究与实践,形成活动成果。
2.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均以校本开发为途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成为成果完成人。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均没有国家既定的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生成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能力基础,针对学生的探究与实践兴趣,基于学生的问题发现,运用学生所在生活空间与认知领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科资源进行校本开发,生成主题。作为主题实施主体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发、自觉、自主的活动完成活动任务,创生活动成果,成为活动成果的实际产出者和成果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3.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中遴选、加工和提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丰富多样,包括活动总结报告、结题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与制作的作品等,这些成果为产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本身就符合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评价标准,有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经过进一步的加工、补充、提炼和完善后亦可成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如,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们——关于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陕西省铜川市金谟小学)、“上海超市公共用具卫生现状的探究”(上海第三女子初级中学)、“石棉县初中生零花钱的调查与探究”(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对农民健康意识的影响探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关于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江西省南康市实验小学)、“创意服饰设计”(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等,均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学生成果。
4.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所具有的计划性、正规性和持续性,为学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传统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呈现出零散性、个别性、偶然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项目开发随意、零散不系统;仅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开展因参与竞赛评奖需要而偶然开展、间断进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与能力的系统与持续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家课程属性,呈现出面向全体、系统规划、持续实施、螺旋上升的特征,这就为学校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构了一个可持续开发的课程资源平台。
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还需厘清二者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科技创新活动不具有国家课程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而科技创新活动则可以是部分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要求具有普适性、标准性和发展性,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具有规范性、差异性和选拔性。因此,一方面,学校需要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时,不能以科技创新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基于课程基础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课程基础,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特征,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技术,课程实施的环节与课型,学生成果表达的形式与要求等,都为开展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1.以方法习得为核心,合理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目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方法域课程,其核心知识体系为方法体系知识,包括思维方法的知识、研究方法的知识、设计制作方法的知识、成果表达方法的知识等四大类。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而方法习得正是能力生长的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中,要结合不同的活动项目,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科学设计学生方法习得的种类、分布的年龄阶段及应达到的状态和水平,从而使学生方法掌握的水平拾级而上,螺旋推进,不断提高。
2.多维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学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生成科技创新活动主题。本土化取向开发重在运用学校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生活化取向开发重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学科化取向开发重在以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拓展学科知识资源;主体化取向开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着眼点,融合化取向开发主张不同开发取向的有机结合。多维取向的主题开发,能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多样化,有助于释放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培育作用。
3.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实施过程,由过程生成质量。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质量源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科技创新活动实施过程的规范首先表现为实施环节的完整性。在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活动评价五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任务取向和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点。其次,表现为教师教学指导课型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具有规范的系列课型,包括常规课型、变式课型和创新课型。在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过程中,落实基本的教学课型,把握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操作程序,将有助于提升教师指导的效益。
4.注重成果的整理与表达,提升成果品质。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成果品质的信度与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题的新颖性与科学性、研究方法运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成果表达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成果运用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等方面对学生成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因此,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要注重学生成果的整理与表达,根据不同成果类型的要求,以科研的规范,形成学生成果,提升成果品质。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