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摘 要】当代孟姜女故事,能在孟姜女传说必然情节的组合下不断翻写出新意。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当代作家们运用必然情节的空白召唤结构,合理地创造性地铺排出新的故事情节,融入当代人的思想,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中,使当代读者对原故事产生心灵的感触与共鸣,这使得传说故事常有新意,永恒传承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中经久不衰。
【关键词】传说;孟姜女;改编;创造性;铺排
经典民间传说等故事内容如何能在不同时代的语境中,常书常新。电影等影视艺术也引入它们的故事,對它们进行翻拍,常拍常新。这些故事在传媒行业空前活跃的今天,仍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本文试图对这些新文本改编艺术进行研究,以明晰其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一、“铺排”手法的源起
“铺排”这种重新建构小说故事的策略最早出现于鲁迅对小说的研究中,它是指“作者在创作时较为严格地遵循原作的主题、人物、情节,给以铺叙编排,而没有改变原作的基本内容。铺排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作的内容,而且写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扩大、深化了原作的主题,赋予了它以新的生命。”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并没有对原传说故事的情节、主人公的命运有太多的改变,而是对原传说故事可然性地虚构与必然性地保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没有的情节、人物、环境……可能存在的,加进去。二、为了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原传说已有的可以丰富与发展,可以在原作基础上铺排甚至夸张人物某一方面行为、心理等,从而扩展、深化主题。
二、新编孟姜女故事的创造性地叛逆铺排
虽然苏童对原孟姜女传说“只给铺排,没有改动”,但既然是一篇艺术再创作,它就不可能没有创造性地叛逆的虚构。这些艺术虚构虽然不是真有其事,但却是从事件发生发展的情景出发,在当时当地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实,这种对可然性的枝节增添不仅使读者读来感到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而且能更好地塑造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表达原传说所不涵盖的思想意蕴。重述版本的当代孟姜女小说故事几乎都采取了“铺排”这种方法来结构文本。此节以各种重写孟姜女故事的小说与原传说故事版本的继承与发展,来分析重写孟姜女故事的小说主要的铺排与保留的建构策略。
由吉林文史出版社1957年初版,2002年再版的长篇小说《孟姜女》的大体故事情节包括:1.秦王焚书;2.男女主人公相识结合;3.男主人公被抓修长城,与朋友互相帮助;4.男主人公劳累惨死被筑与长城下;5.女主人公千里寻夫,风送,朋友助;6.女主人公哭倒长城,坏人罪有应得;7.女主人公跳崖殉夫。
因为秦王焚书,男主人公的书被焚后,到村子前后散心,无意到了孟姜后花园,结识孟姜女,到这里笔锋一转,插入孟姜女破瓜而出的传说,叙述者跳出来讲自己对讲述故事的取舍与安排,使行文暂时阻断了,这是典型的元叙述的方式。男主人公去长城路上男主人公路途结友,朋友分担行囊,结识吹洞箫的谈心朋友。修长城过程的劳累与非人待遇,体力好的朋友救助男主人公,以及在其葬处做记号也是朋友帮忙,孟姜女才得以找到,对朋友间友谊之情褒扬肯定,这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当时社会情况相呼应,当时的大公社,共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集体主义经济盛行,人们相互帮助,相信集体和群众共同的力量,很明显生活在当时的作者把这种思想加进孟姜女小说中,对下层百姓是深切地同情与求助,对阶级对立矛盾的监工等有强烈地批判,并急切地希望打破那个没有人性的暴力统治。夜半时分男主人公对孟姜女的思念,恶毒监工官长宋必忠克扣粮食,不给病人饭吃,换工地后男主人公拿出自带的食物救活了垂死之人,男主人公被洪工头虐待,不负重力劳累而死,男主人公死后众人抬不动,将其筑在长城城基里,众朋友在城墙上做记号。小说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和父母双亲分别后即第七章到第十四章都写男主人公去长城路途与修长城,直接描写的修筑的艰苦与监工的恶毒还有朋友的互助。运用并序的叙述顺序,第十五章再回头从送别场面开始,到寻夫途中孟姜女思夫成梦,龙卷风送孟姜女到长城,朋友助孟姜女找到丈夫葬处,沙土埋葬恶人,狂风吹崩长城现出丈夫尸骨。看出全篇行文对原故事的情节多有铺排,渲染,夸张之势,当然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也有舍弃,这种结构故事的安排使读者对这个万恶的旧世界更加厌恶,对男女主人公忠贞的爱情深切的感动,对相互扶持的百姓真挚的赞美,对砸碎恶势力殷切的希望与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自然的赞同。
苏童的小说《碧奴》中只明确提及了两个故事情节:1.女主人公寻夫准备、途中经历;2.哭倒长城,殉夫。小说文本运用“铺排”采取将“古代的环境和现代的思想错综交融”“传说神话与社会现实的巧妙融合”起来的写法。作者从已有的传奇的故事情节中,选择某些与现时代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人物和事件,来组建孟姜女的传说新作《碧奴》的主要情节与具体细节,同时,在突出女主人公寻夫路途所遇情节的同时,将主人公的行为、性格、品质与路人作了一个二元的对比,活现出一个非人世界里的“人”的救赎,将原传说作了一番小说的铺排与渲染,创作出一种古代人生活环境与现代人思想相结合的文学内容。它的形式是历史的,它的思想又是现实的;既有小说的情节故事、典型人物,又有民间传说的传奇趣味与流浪意趣。苏童《碧奴》着眼于对女主人公不屈不挠、追求抗争、感化世人的精神品质的歌颂,及对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的揭露批判,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以铺排为方法,以讽刺为目的孟姜女当代文本继续了讽刺主题与以人为本的治世主题。
常说常新的孟姜女故事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传说与现实的巧妙融合的笔法。作者们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洗涤出某些与当前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组成了作品中极富现代性的主要情节,并且大量揉进某些现实生活的元素,将故去之事作一番新的改编,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融古今于一炉”的文学样式——故事人物名称为古,故事背景为今,解构原故事情节,将古今细节结合,故事思想为今,借古人说今世今人今事。它是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的“宁馨儿”;既有小说的情节故事、典型人物,又有杂文的犀利、泼辣风格。
三、必然情节的空白召唤结构
相比较西方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情节太过模糊,往往几句话就可将这个传说故事叙述清楚,传说与传说之间不成系统,但是这些传说又潜藏着民众丰富的意愿、创作智慧以及各个时代深刻的人文内蕴。小说家们大可在原传说的已有情节上生发出更为丰富的、有时代元素的文化蕴涵。孟姜女传说虽版本各异,但是其所必然具有的情节如下:1.始皇要修一座长城;2.主人公逃役;3.主人公成为孟姜女的丈夫;4.主人公被发现,并被送往长城;5.主人公死去,并被葬进长城;6.孟姜女寻夫;7.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遗体;8.孟姜女找到害死丈夫的元凶,为丈夫报了仇;9.孟姜女自杀殉夫。
就以这些必要的情节来看孟姜女传说的故事出发点在哪里,后代不同版本的创作都可以对其建构出怎样的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的新孟姜女故事。
秦始皇要修一座长城,那么他为什么要修,怎么修,抓男主人公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第三个情节男女主人公成了夫妻,那么男女主人公都是怎样的人,他们怎么产生感情的,双方家人什么态度,这又涉及到了男女主人公双方的家庭状况的介绍。第四情节男主人公被发现后被送往长城。男主人公怎么被发现的,家人相送的场景如何,送往长城的路上怎么样?第五节,主人公修长城有多艰苦,受到了怎样的虐待致使他年经轻轻就丧命,又怎么会被筑进了长城城基里?第六节孟姜女寻夫的路途有多少险阻,她是如何迈过的?第七节姜女怎么就能哭倒了长城,为什么一定要哭倒长城?第八节直接和间接害死孟姜女丈夫的是谁,孟姜女如何报仇的?这些都是在原情节上派生的枝丫。
一种传说能成其为经久流传的故事,一定是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风俗风貌加入不同的元素,以符合当时大众的品位,与当代大众的思想产生共鸣,而出现了不同的故事版本。正因为这些枝节的派生,使孟姜女故事能在千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激起当代的作家融入现代人的思想与文化元素再次重构该故事,以传达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当然本传说所使用的资料中有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很多情节加入神话与其他的民间传说,纯属虚构,如神仙下凡、投胎瓜中、赶山填海、龙女盗鞭、生子项羽灭秦复仇等深具故事性的情节单元。这种随时增添变化多端而又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的情节,表现出了民間超乎现实的想象力,也正是《孟姜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渊源。这个传说故事在孟姜女死后所产生的社会人文思想受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有的根据其产生了很多附加在这个故事上的其它传说或神话,这些生发点加上创作者所在的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都可以新建出各具风味的不同版本的故事。因此孟姜女故事流经中国所有省份,流传了千百年,依然能常塑常新,永远年轻而有活力。
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加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经过代代人们层出不穷地提炼加工,传奇的特色更加深厚,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改编,扩展出新的更合逻辑与更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富于生活气息的同时不失离奇动人。
参考文献:
[1]李桑牧.《故事新编》的辩论与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