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式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

2015-11-28 14:34:39冯韬周子渊
雪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孔子学院国家形象

冯韬 周子渊

【摘  要】国家形象的关注、维护、塑造和提升在越来越频繁的对内对外交流中扩展了边界、内涵和外延,成为国际视野中国家“软实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以柬埔寨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孔子学院式的公共外交在传播理念、话语体系、内容设置、实践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国家形象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凸显,“地球村”的形象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国家形象的关注、维护、塑造和提升在越来越频繁的对内对外交流中扩展了边界、内涵和外延,成为国际视野中国家“软实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是国家国际战略体系的重要支撑,国家形象的传播属公共外交范畴。无论是从孔子学院的宗旨,还是从公共外交的内涵来看,孔子学院都应承担起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国家形象的责任。

一、学院式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形象传播现状

公共外交的形态是由一个阶段国家的需要所决定的。学院式公共外交从2004年我国在韩国设立孔子学院开始,截至2014年12月7日,我国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可以说全球孔子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张传播中国形象的网,这张网以文化交流为纲领,以发展关系为目的,以和谐沟通为节点,在多元化的框架下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达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的。

(一)以多元传播建构为主导

学院式公共外交是国家中长期公共外交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形象传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其多元,主要是因为其主体构成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组织;既包括传统媒介也包括新媒介;既包括团体也包括个体。而主体多元化也就造成了对象的多元化,反之亦然。

在多元化的学院式公共外交过程中,国家形象的传播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形成参差不齐的局面。在以政府、媒介、企业主导的公共外交中,传递的国家形象正面但不鲜活,给人以刻板化印象;在以个体为主导的公共外交中,传递的国家形象鲜活、生活化,碎片化现象突出,却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国家形象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形成整体印象。

(二)以个体传播为主线

学院式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以个体传播为主线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递过程中,作为个体的教师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主体,他们是传播对象的接触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行为就是国家行为,他们的形象就是国家形象。从教师个体来说,他们传播国家形象的对象首先是个体或者群体,其次才是政府。而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个体形象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整体形象体现在个体形象之中,故作为学院式外交的个体既是国家形象的传播者也是展现者;既是塑造者也是破坏者;既是对外的接触点也是对内的支撑点;既是形象形成的融合者也是对外传播的分解者,是一个集成者。

所以,在以个体传播为主线的学院式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显得既灵活又脆弱;既高效又不确切;既人性化又因此而异化;既去政治化又与之息息相关。能够比较好地展示国家形象的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三)受所在地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

2012年美国的“孔子学院事件”和2014年“多伦多孔子学院事件”都充分说明了学院式公共外交受所在地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事实。

公共外交的核心是文化。美国孔子学院事件的理由是美国担心中国文化打通美国所谓的“任督二脉”,多伦多教育局叫停孔子学院则是宣称“价值观不一致”。尽管说的都是文化本身,但文化的背后是政治。所以,学院式公共外交在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就涉及一个敏感问题——政治。我们孔子学院的宗旨的核心就是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在搞文化殖民主义,更不是在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的是和谐而不是制造麻烦。在此背景下,我们塑造和传播的国家形象是和谐的、有吸引力的、有梦想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包容的动态国家形象。

二、学院式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

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欣欣向荣,学院式公共外交将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这需要我们从整体到个人全面审视我们的传播策略。

(一)转变传播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传播统称为“对外宣传”,而且渠道相对单一。在多元化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传播也要多元化。

要把握住学院式公共外交塑造和传播的是文化中国形象。我们知道,“对外宣传”是以我为主、是要我传播、是刚性的、是片面的,塑造和传播的是咄咄逼人的、僵化的、排它的国家形象。而包括学院式公共外交在内的现代公共外交,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其传播是充分尊重对象的、双向互动的、刚柔并济的、多元统一的、全面公开的传播形式,涉及的核心是文化,塑造和传播的是文化国家形象。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不定期举办的中国文化讲座、中文歌曲大赛等等,不但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很好地“黏”住了学员,使他们乐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要充分调动所有传播主体的积极性,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从学院式公共外交的角度来讲,外派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媒介素养,通过整合媒介资源来传播国家形象;要变“要我传播”为“我要传播”,积极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以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要身体力行,做到每一个接触点都具中国特色且能吸引对方积极参与、模仿、分享,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印记。在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不仅利用当地的华文报纸传播孔子学院开设的积极作用,而且还采用传统的板报、墙报等媒介传播中文及中国文化,并且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开设网站、电子图书馆等等,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使中国形象得以提升。

要构建完整的传播生态体系。作为学院式公共外交,无论是教授汉语还是传播文化,都是长线建设,这就需要完善传播的每一个生态链,而不是见招拆招。所以,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具体上课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应纳入生态体系之中,使学员能够在“润物无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中文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分享中国文化。这从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里越来越多的將军和士兵学员,就能够窥见一斑:中国文化深受欢迎,中国形象深入民心。

(二)转变话语体系

对国家形象的传播来说,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话语体系。对应到学院式公共外交上来说,变官方话语体系为民间话语体系是根本,说白了就是要“本土化”。

从对抗走向合作并不容易,国外长期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在短期内也不会消亡。所以学院式公共外交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就需要转变话语体系,直接吸引或者影响学员对中文、中国文化的注意或者兴趣,使之能够理解中国的“和合文化”,从而形成“和谐”中国的印象。

跨文化传播和语言翻译的隔膜、误读甚至恐惧都会造成误解,而用本土化的语言或者当地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教授汉语,我想我们就能够与之融为一体,“孔子学院事件”等就会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就像美国对华的话语体系一样,我们也可以采用其“溫文尔雅”和“毫不客气”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只不过我们的“毫不客气”是不带政治色彩的,是专门针对破坏者的。在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工作的教师,很多都能够讲一定程度的柬语,在主办单位九江学院的校内,就有专门针对赴柬支教或者柬语爱好者的柬语课堂,以提高支教者的柬语水平,其目的就是为话语体系的转变做准备。

话语体系往往与话语权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话语权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我国的话语权是建立在中国和平崛起基础之上的,是为和谐世界而生的话语权,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强权政治式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话语体系也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的,是一种兼顾当地生态、文化的话语体系,所以我们传播的国家形象也是具有亲和力的、和谐包容的大国形象。

(三)转变内容设置

学院式公共外交的核心是文化,不同于以政经为主的外交模式,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甚至背离孔子学院的宗旨,即使在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提醒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利益关系、宗教习俗等因素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内容是根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具备了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需要作为传道的个体或者群体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一方面,要防止因为话语体系的问题而出现偏见或者误读、误传、误解;另一方面,要对所在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利益关系、宗教习俗等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实现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而不是进行文化冲突。

我们是发展中的新兴大国,这一双重背景很容易被人扣上文化殖民的帽子。我们走在复兴中国并实践中国梦的道路上,有困惑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我们的朋友或者敌人,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建构的形象和传播的意义还不够清晰,传递的信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还不明晰,所以在“地球村”式的现代传播语境中,一些细节会被放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曲折,不利于我们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汉语中心相结合,在与华文学校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通过相关学者对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研究、不定期的读书研讨会及中国文化之家建设等,将中柬文化很好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促进了解、加强友谊,形成良好的国家印象。

(四)转变实践方式

任何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学院式公共外交是从教育入手而进行的,除了遵从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之外,还要融会贯通地运用相关理论及技巧,灵活地实践国家形象传播的责任。

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如果说单向传播传递的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话,那么互动传播传递的就是“巧实力”,是一种对对象深刻洞察的“攻心”战略。孔子学院是“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传播必须以实践为主,只有我们的教师深入其中,才能够激发当地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促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推动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加强互动学习,从而形成我们塑造和传播的国家形象。

从短期促进到长期融合。学院式公共外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我们可以做一些短期促进活动,但需要从长计议、作长远打算,持续不断地加强国家形象的传播建构。2015年1月29日,在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2015年工作会议上,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提出了下一个5年(2015-2019)的规划,目标是将“汉语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孔子新汉学计划;加大汉学及汉语教学研究;培养本土教师并编写本土汉语教学。”这不仅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更是长期融合的结果,在柬教育实践方式证明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强加式的灌输或者输出我们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等在内的因子,刚柔并济是要建立在“巧实力”基础之上才能够光芒四射。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院式公共外交所传播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曲折而又行之有效的过程。国家强大是根本,是树木的土壤;文化交流是核心,是人心向背的关键;传播建构是方法、手段,是催化剂。在提升土壤的肥力,提高文化吸引力,打造传播巧实力的基础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就会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注释:

[1]国家汉办官网[Z].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柬埔寨孔子学院召开2015年工作会议提出5年规划[Z].http://cirac.kh.chinesecio.com/zh-hans/node/656.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孔子学院国家形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3:07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5:25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20:19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汉语热”面面观
求知导刊(2016年12期)2016-06-20 12:09:38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 2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