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劳骥
让“书香”涵养“性灵”
文/劳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
“读书好,大有益。”仅就做人的修养与性灵而言,全民阅读的涵养作用绝对不可或缺。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香”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与追求,不仅作为家风传承之本,而且视为“修、齐、治、平”的理性支撑。目前,在通过阅读把握“经世致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对人文精神特别是文明道德的涵养,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已成当今急务。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所缺失,“言必称希腊”成为时髦;有些人借口“时间紧、工作忙、应酬多”而远离阅读;也有的虽在“阅读”,却热衷于品位低下的猎奇争艳、“拳头”“枕头”,等等。事实上,我国的全民阅读落后于众多发达国家。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0.4%,2005年跌至48.7%,此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2年升至54.9%。2012年我国人均读书4.39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 8.5本、美国的7本。问题不可小觑,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国家;一个不重视人文精神涵养的民族,也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正因如此,我们建设书香社会首先要唤起全民对阅读的渴望,传承历久弥新的优良家风家训,激发起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要从阅读中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人生真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在阅读中提升自己。书籍,既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嘱托与希望,也是上代人为下代人成长进步提供的最优阶梯。阅读,不仅可以构建起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的良好素养。“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想不虚度人生,对社会有所贡献并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行,就应在书香中掌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现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古往今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于阅读,中华文明的命脉源于阅读,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来自于阅读。明白了这个道理,静下心来面对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神思与古人对话,感悟和时贤交流,就会在书香中抛弃尘世的名缰利锁,自觉陶
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涵养培育做人处世的人文精神,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在书香中涵养“性灵”。“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虽然阅读对于涵养文明并非立竿见影,但积以时日总会见功夫。读书成常态,工作才能进状态;读书成起点,事业才能有支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读书都应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坚持每天阅读那些温润人心、健康向上的书籍,就会在书香中远离浅薄与浮躁、愚昧与落后。古哲先贤,都是学而优思的典范。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者,也已为我们阅读作出了榜样。“活到老,学到老”是毛泽东常说的话。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他总是挤时间读书且常常通宵达旦,史传、政论、辞赋、诗词、散曲等无不涉猎,一部《资治通鉴》,老人家先后看了17遍。约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硬是通读一遍,还对有些著述加了大量批注,终生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不论出访还是国内视察,经常谈到阅读问题,强调干部要带头读书,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多读书的益处。领袖倡导阅读、热爱阅读并学以致用,这本身就是对我们强有力的感召。见贤思齐,我们只有奋起阅读,努力为建设书香社会作贡献,才是应有的本分。
“全民阅读”重在“全民”。应该和全民健身、全民教育一样,成为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国家基础战略。这,既需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和养护,也应该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机制,用立法的方式保障人们的基本阅读,并在组织协调、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特殊群体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让“书香社会”尽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