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见
读史札记
明代的倭患与抗倭斗争
文/孔见
作为邻国,日本对中国的觊觎、骚扰和入侵,由来已久。在明代,自从朱元璋洪武二年倭寇就开始入侵,成为威胁中国安全、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重要外患,它几乎与明代的历史相始终。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成为统一的国家,称为大和国。12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管实权的“幕府时代”。日本同明朝原有入贡关系,实际上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换关系。日本固有的狭隘的岛国心理、武士道精神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使之对外扩张的欲望愈来愈膨胀。利用明朝政权建立不久、尚未巩固之机,倭寇开始在山东一带入侵。据《明史》记载,洪武四年,日本一面“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一面倭寇掠温州,继之掠海盐、澉浦,以至福建海上诸郡等地。到了嘉靖年间(1553~1564年)倭寇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极为猖獗的入侵活动。诸如,(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三十三年正月,自太仓掠苏州,攻松江,复趋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入崇德县。六月,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三十四年九月,“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像这样的记载,在嘉靖年间《明史》中屡见不鲜。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和后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并无二致。这时倭寇采取的攻势,是由北而南,由沿海而内地,地域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乃至长江腹部的安徽,无不遭到蹂躏;其中尤以浙江、福建受害最深。
在明代,倭寇之患起自明初直至万历二十六年其退出朝鲜为止,前后经历230年之久。这固然是日本贪得无厌、侵略成性决定的,但也同明朝政府对外软弱、进退失策,特别是奸佞当道,一些权贵、不法商人同倭寇相勾结紧密关联的。据《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首相)谋逆,欲借日本为助。”他派人到日本暗中沟通,借兵助己,后因事发未果。奸相严嵩当权时,一意媚上,培植私党,残害忠良。像抗倭将领张经、李天宠、王抒等都遭到杀害。而当倭患发生时,严嵩却派其义子赵文华以督察御倭将领为名,大肆敛财。据《明鉴》记载:“文华恃宠恣睢,百司震慑,公私财赂填集,江南为之困敝,又牵制兵机,颠倒功罪,虽征兵半天下,而倭势愈炽”。这些卖国贼的活动,助长了倭寇侵略气焰,他们狂妄声称:“唐人畏倭如虎”。
但是,中国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明代,从倭寇入侵开始,中国人民的抗倭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出现了一批如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年间在浙江抗倭,他鉴于明军素质不良,军纪松懈,难以担负起抗倭重任,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经过严格训练成为著名的戚家军,在沿海地区大胜倭寇。后两度入闽,主持军务,连破倭寇在福建沿海的巢穴,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解除了福建的倭患。戚继光虽屡建奇功,终遭排斥革职。但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民族英雄,在今天福州城内的于山上仍保留有庄严肃穆、典雅明净的戚公祠,供人瞻仰;当年戚继光征讨倭寇行军食用的干粮,也被命名为“光饼”“征东饼”,成为流传至今的福建名小吃。人民群众以这种方式弘扬爱国的精神。
历史的教训警示后人,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从明代的倭患可以折射出日本由来已久的对中国的侵略野心,记载了它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中国人民是十分宽厚的,不记旧仇、不算旧账。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和改造日本战犯,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善待和抚养日本遗孤,但这一切都感动不了安倍一类的军国主义幽灵,死不认账。其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及其所作所为,有可能使这个战争策源地死灰复燃,这是值得世人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