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与中国的国际形象

2015-11-28 16:07楚树龙
现代国际关系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文中国故事

楚树龙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一再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①新华社:“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它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开放就是对外部世界开放,走出去,请进来,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要使国际社会接受、认可中国和“中国故事”。其次,中国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使中国自己“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且要随着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也需要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中国。但由于中国近代以来较长期与国际社会隔绝,真正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是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要使中国在21世纪的头几十年的时间内让世界和中国真正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相互认可、相互促进发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中国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包括各国、国际组织和各国人民,做持续、长期的努力。

一、“中国故事”:基础是做到位、讲真话

讲好故事,怎么讲、讲得好不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故事本身要好。如果故事本身不好,再花言巧语,再有三寸不烂之舌,再有本事也讲不好故事。因为人们毕竟是不可欺骗、不被糊弄、被愚弄、被忽悠的。无论国内、国际,听众最终只相信事实和真理。所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中国的事实,讲真话,讲真理,讲关于中国的真理,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基础是创造真实的好故事。中国很大,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故事就很多。有很多是好故事,也有一些按国内外标准都不是好故事。在向国内和世界听众讲述“中国故事”时,必须讲述真实、全面、完整的“中国故事”,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把“中国故事”都讲成好故事,好像中国没有坏故事,或否定中国有问题,有不足;更不能弄虚作假,胡编乱造,违反事实,把不好的故事硬说成、编成好故事,那只能适得其反。故事如果本身不好,那么怎么讲也无法讲好。

这就要求改变对内对外宣传的宗旨和目的。国内很多人和机构认为,宣传无论对内对外,就是要说好的,说自己的好事;说坏的,说自己不好,岂不是在糟蹋自己?其实,任何宣传工作想要达到目的,要使人接受和认可,只能是讲真话、讲事实、讲真理,讲真实、可信的故事;而任何国家的故事都不可能全是好故事,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只有告诉国内外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才会使国内外受众看到和相信、认可一个“可信的中国”,否则故事编得再好、讲得再好,时间长了,也只能是使国内外民众认为那个宣传出来的“中国”是个虚伪的、骗人的“中国”。我们长期在国内外民众、公众舆论中存在这类问题,与我们长期宣传工作存在不讲实话、不讲真话的现象有直接的关系和责任。

比如北京和国内很多地方环境污染、雾霾问题严重是事实,是中国当前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不可跨越的、难以避免的,也是各国在某些发展时期都可能会有的。既然是事实就要承认,不要千方百计地否认。我们也不能在事实层面上做假故事、编假故事。北京和中国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很多时候天不蓝,既然是事实,又是我们国家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那就没有必要为了二十几位国家和地区领导人来北京开两天会,就用大规模、大面积工地停工、工厂停产等办法去制造几天所谓的“APEC蓝”。本来就不蓝,用不自然的办法人为地制造几天蓝,世界也不会相信北京的天是蓝的,中国的环境是好的,问题不严重,或没有环境问题。类似这类生编硬凑的“好故事”人家是不信的,除了一两天天好看,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没什么真正的帮助,即使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很难真正收到宣传上的效果。如果中国总是在编造这类故事、向世界讲述这类假故事,那么“中国故事”给世人的印象就只会是伪装、掩盖真实的故事,骗人的故事。

其次,讲真实的故事,不讲假故事,不否认、掩盖一些事实上存在的不够好的故事。人和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国家在各个时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就要实事求是,真实地告诉国人,告诉世界,不需要否认、掩盖和掩饰,那样反而使人更加不信任,问题也没有消除和解决。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过:“说真话就是好文章。”①赵丽宏:“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人民日报》,2014年9月8日。照此我们可以说:说假话就是坏文章,说假故事就是坏故事,而不可能是好故事。

比如在人权问题上,几十年下来,国内个别单位部门的做法是,国际上一有人拿中国人权的问题说事,就怒气冲天,愤愤不平地否认。而我们政府几乎每年都发表“人权白皮书”,大讲我们的成就。成就、进步固然要讲,但问题、不足也没必要否认。正确的讲法、做法应当是,当有人批评我们国家的人权问题时,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承认我们在人权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正像世界上所有国家一样;同时要指出我们在采取措施、行动应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在努力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这么说,任何理性的人都会接受和认可。不承认自己有问题,甚至把自己说成完美无缺,没有人相信和认可,反而暴露自己的问题和不自信。

我们国内外宣传部门和官方媒体还经常有意地“不讲故事”,不讲该讲的、国内人民关心的、国外报道、评论的真实“中国故事”;为了内政外交上的某些需要,装作这些事不存在,结果别人在大讲特讲某种“中国故事”,唯有我们中国自己不讲,让别人的舆论占领阵地,主导舆论和看法。比如2014年底发生的朝鲜一士兵在中国吉林延边地区非法入境,抢劫和枪杀4名中国边民。这当然是有关中国的真故事,是中国人民关心的故事,是中国人民受害的故事,但在这起造成4名中国公民死亡的涉外案件发生一周多之后,由与此案不相干的韩国媒体报道出来,在此之前中方各个部门一点消息都没有,这显然不应该。不知各有关方面出于什么原因,把公众早应知道的真故事拖了这么久。“中外之间发生纠纷,大多由外方或者第三者率先披露出来,中国各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不应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是我们处事严谨、有原则的表现。中国各级政府机构需要有公信力,中国主流媒体也需要有公信力,但上述做法将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流失,客观上推生了外部信息机构的强大……中国不断强调要加强舆论工作和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但如果这样一边建议一边丢,实现上述任务将是一句空话。”②“别让韩媒告诉我们朝鲜逃兵进了中国”,《环球时报》,2015年1月6日。《环球时报》上述这篇社评的题目是“别让韩媒告诉我们朝鲜逃兵进了中国”,讲出了至今仍严重存在的我们不作为、不讲故事、不讲对我们不利的、负面的、真实的故事的顽症。

我们长期以来这类事情太多了。如果我们的政府一直对国内外只讲自己如何如何好的故事,不讲在中国发生的、国内外关注的其他方面的故事,那谁会相信政府讲的那些“中国故事”?如果宣传只说自己好,不说问题和不足,别人只能认为你讲的故事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甚至对那些好故事也不相信,因为人们对别人进行判断时,总是有“信用”意识存在,长期听到中国个别部门、媒体片面宣传的国际受众,在听到中国政府、官方媒体讲的好故事的时候,可能会想起政府和官方媒体经常没有讲的坏故事,所以就认为你讲的不对,不是事实。正常的做法是好故事坏故事都讲,这才能使人信服,使人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我们个别部门、媒体这样的做法也违背了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标准。中国人一直讲人要谦虚谨慎,人不要自己夸自己,吹嘘自己,自己有成绩让别人去说。但我们的某些部门和媒体每年花大量纳税人提供的公共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夸自己,把自己说得如何如何好,吹嘘自己,这只能使国内外人民反感,不接受、不认可所讲的“中国故事”。

我们只讲有利于自己的好故事、不讲自己问题、不足的坏故事这种“片面讲故事”的办法,给中国外交和国际形象带来了极大的危害。2003年爆发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非典来了,给人民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政府应立刻全力应对,并动员社会和民众一起抗击非典。但我们长期理解中央“稳定压倒一切”和惯于“报喜不报忧”的广东、北京等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卫生部,在非典到来的初期千方百计捂着、盖着,不讲事实上存在的严重的真故事,讲假故事或不讲故事,不向中央和社会公布真相,不给民众真正的信息,结果使非典迅速传播,造成更多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也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指责。与我国相对友好的新加坡等国领导人也严厉批评中国政府没有及时公布和应对非典疫情,结果导致疫情向亚洲地区扩散。我们这种长期性的不讲真故事、讲假故事、掩盖、粉饰真相的做法给国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带来由于不了解真相造成的极大的恐慌,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带来极大的危害。相比之下,在随后非典疫情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问题存在,每日如实公布疫情,使社会和民众安定下来,与政府一起有条不紊地应对疫情,战胜疫情,使国际上对我们的做法给予认可和支持。

多年来,我们的民众之所以在国内外闹出那么多出格、离普、影响极坏的“闹机事件”等,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政府和政府管理、维护的国有企业、国有航空公司长期以来讲假故事、掩盖真故事、欺骗和愚弄广大乘客和消费者。飞机因为各种原因晚点在全世界都是经常有的事。但在国外、境外飞行(笔者20多年来平均每月在国外、境外飞一个往返)遇有晚点情况时,机场、航空公司往往都把晚点的真正原因及时、明确地告诉乘客。人都是通情达理的,大家在了解真相后也都能理解晚点的原因,安静、耐心地等待。但在中国坐飞机,飞机不但经常晚点,而且机场、航空公司极少把晚点的真正原因告诉乘客,动则用“由于空中管制”或“航路天气原因”等这类乘客无法查实的理由愚弄乘客。而根据国家民航总局每年的总结,国内飞机晚点的原因由于空管和天气的原因不到一半,更多的原因是航空公司自己飞机调度、一班晚点造成该飞机所有执飞的航班全天都晚点及机械故障等原因。①白天亮:“明天还飞不飞”,《人民日报》,2014年8月11日。在这些航空公司面前,民众明知被欺骗被愚弄却无可奈何,长期以往心中积怨至深,一旦爆发出来就显得非常极端、离谱,给中国人和国家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罪魁祸首仍是那些国有机场和国有航空公司,是它们长期讲假故事、欺骗及愚弄民众的做法把本来性情温和、逆来顺受的中国人逼得偏激、不正常了。

二、语言话语:要讲好,讲事实,令人接受和信服

内容重要,形式也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国内外讲“中国故事”的工作不尽如人意,有些是我们的故事本身就不够好,但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故事本身挺好,而我们的宣传没有把它们讲好。中国是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在宣传方面投入、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最多的国家之一,宣传部门的地位相对也最高,但长期以来宣传方面有时做得不到位,所全力宣传的东西不但境外、国外人民多数不信,自己的民众很多也不信。

第一,中文和外文哪个为主的问题。讲故事当然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运用什么语言也是个重要问题,这取决于故事、语言的听众、受众对象。对中国人讲“中国故事”,受众如主要是中国人,那当然是要使用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要使用好的、有说服力的、形象深刻、优美的中国语言文字去讲述“中国故事”。但当受众对象主要是外国人时,则除要考虑中文母语外,还必须考虑、重视相关的外语问题。既要使故事用中文讲好听,也要考虑用外文讲、翻译成外文也要好听,能被听懂,能达到表达的目的。

我们的政府、领导人在对外讲话时,往往中文水平相当高,“中国故事”讲得清楚明确。但要注意的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话,中文讲起来很好听,翻译成外文是否能够达到和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如果翻译成外语效果不如中文原文好,那再好的中文对外国人、外国听众来说,用处都要打折扣。因此必须明确,如果对中国听众讲“中国故事”,必然以中文为主;但如果对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必须考虑外文相应的话语,考虑、重视翻译成外文的效果,甚至要以外文的效果为主。我们很多对外宣讲的重要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一是外国听众因各种原因对中国的好话、好故事缺乏信任,二是中文原文中的这些好话翻不好,或者根本无法翻译好,在外文中没有对应的东西。所有学习、了解外语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间有些东西是无法翻译的,甚至是没有完全能对应上的词汇。如我们中国领导人最近几年对非洲讲“真、实、亲、诚”、在亚洲讲“亲、诚、惠、容”、讲正确的“义利观”,这些都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深刻的思想,富有哲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中国的真诚理念。但这里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深刻的中国哲理、理念翻译成外文,翻译得准确、到位,使这些积极、深刻的中国理念使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听得懂,理解到位,接受认可。

再比如中国很多领导人、政府官员对外讲话、官方媒体愿意使用成语、典故、诗词等,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的修养,令国人钦佩、感动和印象深刻,听了、读了大家一致认为是好文章,好的讲演,好的故事。但翻译成外文则大打折扣,中文好的效果完全显示不出来。原因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中文的成语、典故、诗歌,很多外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东西,翻译成外文就不是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和诗歌,而成为普普通通的一般的话,有些甚至会让外国听众搞不懂什么意思。这里强调的不是在对外讲话中成语、典故、诗词不能用,而是在使用时要考虑翻译成外文时会有什么效果。效果好就用,效果不好,没有办法翻译好,就不用。要向外国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不能只能想着中国话,要同时考虑和重视同样的意识在外文中会怎样,主要观点的外文词是什么,能否中文和外文表达都到位,准确、深刻、有力的表达中方的观点,不能仅满足于中文、中国人听了能懂,觉得清楚有力,更不能只要中文表达好就满足了,不考虑国外受众对象的感觉。也就是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像对中国听众的要求一样,要使外国听众能对我们讲的“中国故事”“入耳、入脑、入心”。这是对一切涉及外交、外事的政府工作人员、媒体、专家学者的共同要求。

这方面我们有些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做得较好,有些做得不够。仅举一个今年初的实例:据《环球时报》2015年1月30日报道,1月29日中国某部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发言人在针对外界对中国正常军事活动的指手画脚进行驳斥时说:“我感到国外有个别人士热衷于炒作中方正当合法活动,也是‘蛮拼的’。但是这种‘蛮拼’是赢不得‘点赞’的。”①郭媛丹、马俊、叶贝茜:“国防部开年回应多个‘敏感话题’”,《环球时报》,2015年1月30日。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该发言人回答中用的“蛮拼的”、“点赞”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月1日发表的《新年贺词》中使用的话语。习主席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习主席这段话应当得到所有读者的赞扬,他用最通俗的语言(蛮拼的)表达了对广大干部一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干部的工作的肯定和关爱,同时用流行的网络语言(点赞)表达了对人民的赞扬。习主席这些几十年来中国领导人较少使用的口语话和网络语言,表明了我国领导人平易近人的朴实文风,身体力行地贯彻党中央倡导的反对“四风”的精神,使人们读后感到心理暖洋洋的。

但把中国领导人谈国内工作时肯定、赞扬的话用于回应国外对中国的攻击的场合,即使使用者本意想搞点幽默,但也显得不合时宜,效果并不好。外国、特别是西方舆论对中国批评、攻击是长期以来司空见惯的事,谈不上拼不拼,其媒体对此“蛮拼”也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没必要用不寻常的词汇去说明或嘲笑。这些西方媒体和官方在制造那些舆论时,根本就没期待从中国方面、包括中国政府的发言人得到“点赞”,所以,我们政府说不说得到“点赞”对它们没任何意义,因为对方根本没想、也不重视你点不点赞。与其用这些不合时宜、幽默不起来的话,还不如用些有力的词汇和事实回击那么站不住脚的攻击,反而会使真相更清楚,中国的立场得到更好的阐述和说明。我们在讲“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清楚,别人在别的地方、针对不同问题和对象讲的“好话”,不等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针对任何问题和对象都是“好话”。还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和对象,事实求是地讲自己真实、有力的话,不要热衷于模仿,热衷于用流行的语言不恰当地套用。

第二,语言和方式上要用通俗、直接、具体、实际、平等的语言,防止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防止说教、死板式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语言要力求直接、简单、明了,简简单单才是真,简单、简约充满力量。要使用普通的、大家能听得懂、容易理解、印象深刻的语言去说明重大、严肃的问题。世界上大家都公认,“把深刻的事情简明化是本事,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是没事找事”。应避免使用隐晦、复杂、多面、混淆的语言,包括更多的专业词汇。

国内很多人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如《环球时报》2015年1月27日就发表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的文章,建议“别动不动就使用军事术语”。他认为:“我们不要把一些军事术语用在对外工作上去。比如我们对内说上海自贸区就像工兵探雷一样,要有牺牲,有可能探到被炸了。但对外我不太同意一些媒体和地方政府所说的,我们要打造中国经济的桥头堡,这样说不好。还有人说我们要做进入俄罗斯的排头兵,或者我们要把希腊作为进入欧洲的跳板,这些说法都不好。因为在双方沟通不足、了解不深的时候,这样说容易造成误解”。②魏建国:“别动不动就使用军事术语”,《环球时报》,2015年1月27日。

无论说什么话,说话的方式都很重要。不少外国人、在外国生活的中国人在外国一看国内制作的有关中国的电视节目就容易感到有问题,觉得许多新闻节目报道的形式过于正式,不亲切,不友好,不像正常人在说话,给人以说教、高高在上、拒人万里的感觉,自然就受到观众的排斥。国内某些新闻节目确实是在“报”新闻,相比之下,国外、境外的许多新闻节目是在“说”新闻,给人以亲切感,平易近人,使观众、听众愿听、愿看。曾任《纽约时报》驻华和驻非记者的博好文称,中国新闻媒体主持人“古板、委婉”的表现风格,自然是中国新闻媒体在世界不受欢迎的问题之一。③布利·冯(王会聪译):“中国电视剧努力走入非洲人心里”,《环球时报》,2015年1月9日。中国人如果总是这样去讲“中国故事”,那在国内外只能是没人愿听、愿看。谁愿听和愿看一个总是板个脸的人讲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指出,中国既有的固守传播思维,对受众需要和接受心理不甚了解,使得中国媒体在不同文化理念的公众面前缺乏针对性和可读性,造成我们对外传播特色不足,缺乏吸引力,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也要学会用中国的语言讲世界的故事;要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而不是依靠话语的强势生硬推销;要善于用生动地表述,而不是照本宣科、僵化地宣教。④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林伟也提出,加大对外文化传播,需要结合国际现状,从实际出发,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表达,“中国故事”要通过“国际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被世界接受。①林伟:“多管齐下讲话‘中国故事’”,《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3日。

在使用通俗、直接、易董、易接受的话语方面,习近平主席不但多年来号召“文风革命”,而且身体力行,为全中国带了个好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总结了习总书记的语言、话语风格。《文汇报》的编者按指出:综观习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不难发现,他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习主席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既形象又深刻,引来百姓一阵叫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简洁到位,生动有力。《文汇报》还引用了习主席其他几段话显示出简洁、直接、通俗话语的力量和效果: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理论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辩是非。”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在访俄期间会见中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的讲话中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②“《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精彩内容选登”,《文汇报》,2014年11月20日。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认为:“习近平善于讲故事。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形成了他真诚坦率、平实生动的文风。”③蔡名照:“习近平讲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南华早报》,2014年10月8日。这种文风是与国内外交流、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时必需的,有益的,能达到效果的。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也给中国的外语教学、翻译人员、外事工作者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用中外文讲好“中国故事”。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还是要通过外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作为学习、使用外语的中国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工作者,承担着在语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和使命。因为我们毕竟不能要求领导人、政府官员和机构都精通外语,都可以用极漂亮、到位的外语去讲好中国的故事。他们如能把本民族语言写好、说好中国的故事就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剩下的工作是外语工作者把领导人和政府、社会讲得较好的“中国故事”翻译好,向世界介绍好。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教师、翻译和其他工作者及机构,一定要奋发图强,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理解和交流的使命要求自己。不但要学好、掌握好、运用好外语,而且要对语言对象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有深入、扎实、真正的了解,与政府和社会一道,把中国的故事向世界讲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中国人在国外讲“中国故事”做得非常成功,值得现在中国人、特别是学者借鉴,他就是林语堂。林语堂的大量英文著作均属创译一体化的“文化变译”之作。从20世纪30年代起,林语堂以其特有的“文化变译”方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他在国外的英文讲演集《吾国与吾民》一直是在世界上介绍、说明中国的一部经典作品。林语堂的“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那些忠实于原文的直译作品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林语堂顺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在译介中国文化时,所选择的文本基本符合西方文化的各种规范,能够满足当时西方人的文化心理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手段和策略。也就是说,他用了西式话语来讲述中国的‘京华烟云’。”④周铁东:“文化变译,影视传播的有效手段”,《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在21世纪中国崛起、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林语堂。

猜你喜欢
外文中国故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外文字符标准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Gratitude
外文字母进入古典诗词问题刍议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餐馆就餐
外文局期刊目录
对“外文字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