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遵印 孙传卿
商南绿色产业上的“红色链条”
文/柯遵印 孙传卿
2014年以来,商南县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小支部发挥大作用,小规模融进大群体,做靓市场经济下党产联建的大文章。
近年来,商南县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规模,茶叶、油茶、特色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如何以党建促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县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商南县按产业设置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该县成立调研组,在综合分析、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轴线,重点在苗圃繁育基地、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养殖、包装加工企业、冷藏保鲜车间、物流销售市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8个领域组建党组织,以此辐射带动畜牧、油茶、劳务等其他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特色较为鲜明的镇和村按农业产业链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协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党支部,形成“支部+协会”“支部+企业”组织方式。
通过大力推行“跨产业联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使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提供了组织载体,走出了一条“小支部建在大产业上”的新路子。
“以前种茶叶,缺乏技术,销路不畅。自从有‘支部+协会’生产模式后,种植技术有人教,科管采摘有人问,产品销售有人管,收入比以前高多了!”说起“支部+协会”的好处,富水镇茶坊村的茶农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小支部建在了大产业上,商南县又围绕“如何在产业链上建好党支部”的问题,提出了“小规模”融入“大群体”的农村党建工作思路。
商南县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按照作用类同、行业相近、产业互补的原则,推行“公司+茶场+农户+支部”“支部+协会”组建模式,采取独立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3种方式组建党支部。目前,全县围绕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产业链,建立了县茶叶联营公司、秦东公司等18个产业党组织,让产业型、能人型、带富型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家”。
茶叶协会带动茶农腰包鼓起来、富起来。在茶区,仅茶叶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2000元。试马镇大坪村茶农熊开华的茶场年收入12万元,盖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楼房,3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富水镇张宏旺夫妇的茶场效益更好,年收入20万元。全国劳模张淑珍领导的县茶业联营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还向国家上缴税款几十万元。
清油河镇杨桥村农业园区由38名党员领办。为了便于党员一起生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按照产业化分工,县茶叶局成立了茶叶和油茶两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并在田间地头建成党员活动室和茶农培训中心,为党员和群众发展农林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组建党群致富共同体,带动了530户农户参与园区产业开发,使园区面积由最初的1.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0.64万亩。
为了解决“带民富”的问题,商南县结合实施“1155”党建综合示范工程,不断创新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开展“联帮培建”等活动,为党员搭建助农增收平台和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农村党员积极为农民讲政策、教技术、跑市场、传信息,把党组织资源和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资源和优势,使党员的个体示范效应放大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在产业发展中找位置,产业上的“红色链条”成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金色纽带。目前,商南县已相继在13个茶叶合作组织建立了党支部,并辐射茶叶、油茶、特色养殖、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共有党员560多名,发展社员9600多人,产业党建富民效应日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