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东风
做人作文学柳青
文/秦东风
人民作家柳青先生离开我们已36年了,但“忠于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刻苦写作”的柳青精神,却在人民大众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人们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的一代风范。重温柳青故事,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我感到柳青所作所为,正是党和国家对一名文艺工作者所提倡的。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当年曾向柳青约稿,柳青说:“好稿子不是约出来的,有了好稿子会主动给报社寄。”作为一名知名作家如此对待约稿,其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可见一斑。这说明柳青认为一个人越是有点名气,就越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可以随意而为。
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完全可以留居北京,最终却毅然选择了回陕西。柳青在长安落户、创作《创业史》的14年间,把自己吃的小米送给村里的困难户,为村里建成了小型发电站,他随地盘腿而坐与农民拉家常,抽的旱烟袋是农民随手递给他的,当年村里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个作家。说明他已经把自己融入人民之中,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已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与创作源泉。
1953年,为了潜心创作,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长安县皇甫村,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9年该小说问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在权、名、利面前,柳青懂得自己应该如何选择,为了神圣的文学事业,他甘愿受穷、吃苦、吃亏,不受任何外界诱惑的影响,一心一意把作品写到更好。
柳青不仅深深地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之中,对所生活的土地上的人民精神气质、行为方式、感情状态、语言习惯都有精准的把握,而且他还广泛吸取了中外文学的丰富营养,具有丰富的英文阅读功底,通过英文掌握了许多心理学、美学知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广泛涉猎、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柳青。
柳青曾经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柳青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文学事业,他的伟大在于不跟风、不浮躁、不为市场所控。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都是受到柳青精神的熏陶与影响,而在中国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柳青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忠实实践者,他以其作品的魅力和伟大人格的魅力,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