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楠楠
摘 要:文章对现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法。其主旨在于通过以上分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05-01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过:“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据统计,现代高校大学生里只有20%左右的学生是心理完全健康的,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并且有近10%的学生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现代高校正处于社会思想变化的前沿,面对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现代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适应能力差,心理无所适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他们初进大学,对于学习和生活习惯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老师,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加之性格、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影响,部分人极易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情绪。
2.自我膨胀,受挫能力差。现代大学生多数都是在大人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从家门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调整适应能力较弱,哪怕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心理也承受不了,进而易导致思想抑郁等问题的产生。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这个问题多数存在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身上。一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困,在吃穿用等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但又不甘心,想以优异的成绩来超越别人。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4.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现代大学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但最终能走到一起的是少之又少。恋爱就会遇到挫折导致爱情中断或破裂。部分学生由于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失恋时情感思想就一落千丈,从而产生痛苦、郁闷、抑郁,甚至会产生报复或绝望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过分呵护,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易使学生产生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的,使学生易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问题。
2.教育方式方法因素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往往是应试教育,多数学校和家长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3.社会大环境因素影响。现代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对于正确的思想观念他们易于接受,但对于错误的东西,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当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与他们自身所接受过的思想教育相矛盾时,他们多数会在心理上产生迷茫,无所适从。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提早发现,及时解决,大都能够成功对其进行危机干预。
1.针对孤独、自闭心理问题的人。要想摆脱孤独的困扰,就要尝试打开心扉,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不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拆掉心灵的篱笆,让别人走近你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友谊和快乐。
2.针对自卑、虚荣心理问题的人。不要在攀比中迷失自己,要走出虚荣的泥沼,把眼光多放在自己的身上,努力克服个人私心,培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多花心力去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和满足。
3.针对心理压力过重的人。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以成就你,反之则可以毁灭你。所以面对压力,要调整好心态,采取宣泄、心理咨询、自我治疗等方法,给自己减压,使自己平稳度过压力的困扰。
4.针对消极、抑郁心理问题的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应对,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学会宣泄,摆脱压力;学会情绪转移,自我安慰;学会沉着冷静,不慌不怒;鼓足勇气,再接再厉,不让抑郁遮盖了大学生青春的五彩斑斓。
5.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要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要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始终如一。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制定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用四个区域来表示。一是亲密区:属于家庭成员、莫逆之交等最亲密的人。二是熟人区:一个属于私人的空间距离,另一个属于老同学、老同事、好邻居之间的距离。三是社交区:一个属于办公室一般同事间的距离,另一个属于正式会谈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四是公共区:完全超出可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的范围。知道了最佳的人际心理距离,在与人的交往中合理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性教育,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感性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相关活动。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心理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之沧,吴增基.理性精神的呼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杨英,潘静.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