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忠 田晖
摘 要:人才培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或专家,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都是普通高中学校难以完全具备的,而大学却存在非常明显的优势。实施“苗圃计划”的中学,教授除了经常到中学指导学生、培训有关教师外,还专门安排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到中学生的课外培养中去。文章以同济大学所开展的“苗圃计划”为例,对实现中学与大学贯通式培养的有效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苗圃计划” 中学与大学 同济大学 贯通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03-0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需要苗圃,树人更离不开苗圃。对大学而言,招生就像是“选苗”,高中阶段的教育就是“育苗”,是“苗圃”。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所开展的“苗圃计划”携手全国20多所知名高中,结合我校相关学科专业进入中学设立基地,建立相关学科专业的兴趣小组,由我校教授、专家直接到中学参与种植培育,遂定名为“苗圃计划”。使学生身在中学校园,就有机会接受大学教授的面对面指导,传播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质。实践证明,“苗圃计划”是实现中学与大学贯通式培养的有效方式,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山西招生组做苗圃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实施“苗圃计划”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必须抓住高中阶段“关键期”。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虽然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大学阶段有其特殊性,但之前各阶段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的培养同样重要。尤其在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兴趣、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智能品质,个体的科学创造力在17岁时趋于定型。倘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创新素质仍没有得到“发育”,那么进人大学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和平台也难以成为拔尖人才。“苗圃计划”的实施,正是抓住了高中阶段的“关键期”,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
2.“苗圃计划”的实施解决了高中人才培养的“无米之炊”问题,保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但由于高中单方面力不从心,需要大学力量的介入,这种介入不仅仅是大学向高中生传递教育思想,还需要大学直接向高中输送教育资源,提供各方面的办学支持。因为人才培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或专家,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都是普通高中学校难以完全具备的,而大学却存在非常明显的优势。实施“苗圃计划”的中学,教授除了经常到中学指导学生、培训有关教师外,还专门安排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到中学生的课外培养中去。在同济大学师生和中学老师的协同指导下,中学生们的兴趣受到激发、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同济大学还邀请中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项目。在2011年—2014年期间,实施“苗圃计划”的中学参加了全国性大学生汽车挑战赛、大学生结构比赛和大学生“建造节”比赛、FTC机器人挑战赛等,中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大学生。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有一个深刻感受,“苗圃计划”的实施不仅激发了中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培养他们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还建立了他们对同济大学有关学科(专业)及教学科研团队,甚至具体教授之间的深厚感情。实践证明,通过自主招生选拔,这些同学招到同济大学并进行跟踪考察,发现他们进校以后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苗圃计划”的实施解决了高中人才培养的“无米之炊”问题,保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二、同济大学与太谷二中、山大附中“苗圃计划”的实践探索
同济大学招办在山西“苗圃计划”选择了太谷二中、山大附中两所学校。太谷二中创建于1978年9月,现为山西省示范高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个“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山大附中在山西实力非常雄厚,80%以上的学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在2014年全国高考中理科山西省前10名山大附中有9人,全省前20名山大附中14人,一本达线率为93.8%。这两所学校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综合方面的良好成绩吸引我们选择进行“苗圃计划”的实践探索,截至目前为止,在这两所学校“苗圃计划”的实施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兴趣引导为目标,主要面向高一学生。结合高中既有的素质教育开展,通过教授进中学举行学科(专业)讲座等形式,在广泛层面上传播科学与工程的相關知识、培育中学生的专业兴趣。自我校招办与中学签订“苗圃计划”合约以来,先后有廖宗庭、贺鹏飞、黄一如、李岩、郑百林、沈海军、康劲松、赵红晓、沈水明、李军等教授来中学讲座过。贺鹏飞教授做了题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了解同济大学”,贺院长从国外不同专业与我校对比,全面介绍了同济大学各个学院及各个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全面了解同济大学各专业,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非常有益的,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生的好评。郑百林教授做了电池新技术——应用与发展,郑老师用许多案例分析了电池新技术——应用与发展,电力如何取代燃料、放电充电过程及面对电动汽车、电动火车、飞机时代到来,电池能源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兴趣浓厚,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是非常有益的。黄一如教授做了建筑方案设计的构思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国际化办学特色等问题,黄教授娓娓道来,总揽全局,表述生动活泼,整个过程中,大家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沈海军教授介绍了“飞机为什么能够飞”的科普讲座,重点讲解了飞机的诞生历程,并在中学首创了飞机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团队,辅导学生制作了“动力纸飞机”、“古代玛雅飞机”,探索了多层次小飞机渐进培养的新机制,并与中学师生一起交流航空模型活动的心得,指导学生放飞了若干自由飞飞机模型与皮筋动力飞机,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实践活动的快乐和收获。赵红晓教授从仿生学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了蜻蜓翅膀的微观结构对其飞行性能的影响。详细讲解了组成蜻蜓翅膀的翅膜、翅脉、翅痣的微纳米结构和形貌,阐述了翅脉表面波浪状形貌有利用提高蜻蜓的飞升力;介绍了蜻蜓翅痣中的纳米纤维层状复合材料,中空状的翅痣可以调控蜻蜓飞行的平衡和防止颤振;介绍了多层次、多尺度和多功能的蜻蜓翅脉微纳米结构及其功能。之后还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期待做出仿蜻蜓的微型飞行器。通过上述一系列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前沿科学讲座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