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5-11-27 02:04杜一馨
教育界·下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实践教学

杜一馨

【摘 要】岗位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就个体而言,每个人都会具备不同方面的能力,但企业所需的只是与岗位有关的特定的能力,企业并据此作为招聘员工、考核员工绩效的标准。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个体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强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从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岗位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一、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应的是财经大类,主要包括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五个小类。这类专业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管理岗位,另一类是经济业务岗位。管理类专业应用面广,社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但就目前情况看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率都不高,另一方面有的企业还因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而出现岗位空缺。要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学校就要从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我们多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岗位能力;二是专业综合岗位能力;三是职业素质能力。

(一)一般岗位职业能力

一般岗位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它具有在不同职业之间普遍的适用性和迁移性的特点,一般岗位职业能力可以看作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一般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有:商务信函、公文写作能力;文档、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现代办公软件及设备使用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二)专业综合岗位能力

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知识性、服务性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管类专业教育要着眼于“大市场”“大管理”“大流通”领域,为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壮大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要求经管类专业要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使毕业生具有更广泛的适应能力。

2.较强的动脑能力。任何一个单位或企业的运作分三个层次:做事的人、管事的人、想事的人。做事的人需要的是勤快,管事的人需要的是方法,想事的人需要的是眼光。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不像工科专业那么“专”,主要依靠动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地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具有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管事的人和想事的人。

3.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当今团队精神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学生与上级相处要懂得尊重和服从;与同事相处要懂得宽容和合作,树立与团队一起风雨同舟的信念,实现个人与团队一起发展。

(三)职业素质能力

从企业的视角出发看职业教育,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外部属性,毕业院校、学历、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这也是企业评价一个员工的基本标准。

1.品德素养和抗挫折能力。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时首先看的是人品,其中,最为看重的是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责任心,其次是吃苦耐劳品质及抗挫折的能力。

2.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企业希望它的员工在面对工作上的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时,能从正面、积极、成功的一面去思考,采取积极的行动为企业带来希望和力量。

二、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学生赖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满足岗位的需要。

2.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呈现短期化趋势。高职院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实习任务,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违纪、脱岗、对工作挑剔的现象屡有发生,甚至部分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以各种借口离开了实习企业,使企业陷入想接收实习学生但又不敢接收的尴尬局面,对学院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3.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差,无法实现自身角色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数都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个人适应能力不强,对待工作缺乏主动性。学生在去校外实习前,对要去的企业和岗位充满期待,现实中很多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很难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口,且工作中学生自身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4.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职场的压力,初入职场的学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一些学生缺乏战胜疲劳、紧张、委屈等负面情绪的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碰到问题便会陷入苦闷、焦虑的情绪中,进而出现擅自离岗或者消极怠工现象。

(二)学生在岗位工作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面对企业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一方面,企业不能在大量的求职毕业生面前找到合适人选,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单位。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这一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之间缺少衔接。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各实训室各自的运行相对比较封闭,加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依附于理论课,实践项目大多是以一门课程为依托,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中, 专业知识都是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只是其中某一个小环节,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脱节。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部分教师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入了解,没有很好地去钻研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只满足完成教学任务。

3.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受到管理类学科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很难量化,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说明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我会做了什么以及我做了什么,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校企深度合作面临困境。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常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还有可能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难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岗位,更难以在岗位上轮动。

5.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目前学校实践课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某门课程内容设定的,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并且是按教师的个人理解进行,实训内容比较固定单一,缺少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更谈不上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6.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没有很好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不同,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了解甚少,心理准备不足,因此在工作中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也不适应,无法顺利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入职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企业环境,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

三、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管理等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本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打破专业课程界限,构建多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1.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活动不指向某个专业,而是关注行业、企业、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是在对典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社会工作岗位,将工作上相互联系的多个专业实训内容、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系统。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培养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学会工作、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例如《门店销售实务》这门课程会涉及职业形象、商品销售、商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门店一天的销售过程即开店、商品陈列、促销、接待顾客、商品推介、收银、商品补贷、盘点、闭店到一天的经营业绩考评等环节,让学生在经营中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管理商品、财务结算等工作。

2.建立高度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根据实训内容,实训基地按照实训主体单位的性质分设不同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设置有若干实训主体单位,每个主体单位均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布局并配置各种办公设备、常用辦公用品用具,以及常用办公软件。借助这些真实的办公和管理软件,学生实训时严格遵从实际工作规范和要求,按实际工作流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从而实现实训环境与职场工作环境的一致。实训中,学生运作团队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学生个体在业务活动中要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协商,与做实际工作几乎一致,使学生较快融入职场工作,进行角色转换。以生产企业为例,企业通过商业谈判、招投标或者电子商务竟单等方式获得产品销售订单,根据销售订单组织产品销售,根据生产能力组织产品生产,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材料采购等。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涉及货款结算,就会与银行发生往来,从而产生银行结算业务;涉及税款缴纳,就会与税务机关发生往来,从而产生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业务。通过多专业综合实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单位内部各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又可以体验到本单位与外部各单位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不同人员、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

3.采取多组织对抗的形式。多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方式类似于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组成若干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如多个贸易公司、多个金融机构、多个财务公司等。每个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分别代表一个组织,同类型组织之间处于同一市场条件下,就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关系。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每位团队成员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团队的潜能被最大化激发。实训时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评价,激励每一位参训学生及其团队发挥最大的潜能。

(二)提高教师实践水平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多专业综合实训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按现实职业岗位的规范和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熟悉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条件为教师搭建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课教师经常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最新的信息,拓宽教师知识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政府主管部门应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体系、章程和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加强利益驱使,采取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和热情。

2.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教师在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时,要端正态度,遵守商业制度,保守商业机密,主动去担负企业中具体的工作任务,从企业的角度和利益多方面着想,多为企业出谋划策,尽最大所能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企业也才愿意接受教师到企业挂职。

教师应把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个人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企业挂职身兼两任,一是为企业提供服务,二是认真记载所任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将岗位职业能力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较,对专业人才定位进行进一步的剖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技能是否符合企业岗位需要。通过总结反思,把实践成果应用在专业建设上,融入课程内容里,体现在日常教学上。

3.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师实践考核与评价制度。建立嚴格的实践锻炼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物质利益挂钩,对能从企业带回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项目,并将其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的老师给予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把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材建设力度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的同时,应加大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建设。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时效性,教师在企业锻炼中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积累了经验,学院应组织这部分教师编写适用的实践教材,并鼓励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学生能更好地学到岗位职业技能。在实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吸收学生参与,例如实训教材项目中的实训方法与步骤,处理和分析实训结果、数据及遇到的困难、解决措施等由学生来进行填写、完善。实践证明,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增强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

(四)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注重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

学生与企业接触最多的时间是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虽然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任务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年,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从入学专业介绍开始,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把企业文化渗透到班级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学习都有目标。学生在校实训的项目及过程尽可能和企业靠拢,从“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等企业管理制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操守,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 实现“学生”与“职业人员”角色之间的无缝衔接。

(五)探索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

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可设立面向不同专业的开放性实训室,学生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训内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训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技能竞赛这个平台上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在与同类院校学生的竞争中积累实战经验。

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实践教学只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专业教师和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炼,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克玲.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2]周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发展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5).

[3]曹源.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策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

[4]霍雄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实践教学
基于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