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燕妮 刘明阳
【摘 要】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思维,运用思维,可是什么是思维?如何运用思维?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与探究。随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斗,思维方式也在这两种主义中纠缠不清;与此同时,世界在进步,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发展,但是如何做到思维正确,本文通过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创新思维的分析,最终验证马克思主义精髓:要在实践中获得正确的思维。
【关键词】思维 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 实践 创新
一、思维的定义
什么是思维?按照传统的定义,思维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是人脑的机能及其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思维“借助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在上述定义中,我们获得两种解释:一、思维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二、思维是指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活动。非常明显:一、上述思维定义中没有包含形象思维的内容;二、上述思维的素材只局限于语言和概念。在思维科学研究中,若要研究以形象和经验为素材的形象思维,那么上述关于思维的定义就有些狭隘了。下面看看马克思对思维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但是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要想真正弄懂马克思上述的思维方法,必须融入西方文化背景中去。这就要理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斗争。
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是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从感觉出发,经过观察实验,得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经验主义就是一种认识论学说,是对事实细心和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认为事实是在理论之前并且獨立于理论的;利用事实加上归纳法为科学构建了可靠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是可靠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或大脑的内部状态,我们的文化教养、知识以及我们的渴望对于我们看到事物影像发挥极大的作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所以观察时可能出错。关于不可观察的世界,绝不能用归纳推理来证实。任何可观察的、测量的精确性都达不到定律的标准。那么,用归纳法就很难来证明定律的可靠性。而理性主义仿佛是从山峰的顶端往下俯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费希特竟认为,哲学家不同于经验论者,经验论者从现象开始,由此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哲学家则根本不需要任何经验,一开始就从具有无条件确定性的普遍原理出发,由此获得关于事物的具体观念。理性真的可以离开经验吗?当然不是!波普尔认为现代物理理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高度思辨、高度抽象的,远远离开了可称其为“观察基础”的东西。一切表明这种理论多少也是“以观察为基础”的企图,都是没有说服力的,甚至牛顿物理论也是这样。
近代科学也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过: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乃是因为:(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近代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不来自由。科学家告诉世人这个世界充满着必然性。而历史自然性却是以科学的决定论为基础的。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反哺人的生活,应该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性。所以科学的理性割离了人的精神层面,致使人们在科学下无法安置他们的精神,就把人们推到宗教那里寻求解脱和告慰。如果科学在注重理性的同时也注重人性发挥,那么科学会走得更加久远,更能适合人性的发展,宗教也会逐渐消失在这个世界。
三、思维在实践中统一
那么,思维的出路到底在哪呢?马克思认为: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是科学思维的正确方法。“理论思维”就是总体性思维,就是辩证思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而这种辩证的思维,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怎样才能获得,许多人都看法不一。其实不管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是希望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毋庸置疑的是,理性主义思维和经验主义思维的主体都是人,客体便是客观规律,怎样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呢?马克思告诉我们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主客体应该通过实践统一起来。客观真理能否被视为人的思维、主体性思维应该通过实践来理解;同样,人的思维是否具体体现真实性、真理性、客观性,也要在实践中证明。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恰当的解决。实践也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理性主义思维不能抛开人性,当理性主义抛开了人性就会造成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历史决定论,使科学技术脱离了人性的满足,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空虚和无法寄托。而一味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会造成唯心主义,所以将二者统一到实践之中才能找到思维的出路。目前,很多自然学科都有机械的决定论,只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我们也要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偶然性。注重人的自由性,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将理性主义思维和经验主义思维结合在实践中。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创新,而这种创新思维是指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新的解释、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创新的成果当其体现在创新思维的成果时,即成为认识成果;而当体现在创新思维成果应用到实践所获得的成果时,就是事实成果。在创新中就要有创新思维,然后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真正的创新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创新作了精辟的论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让我们在实践中将经验主义思维和理性主义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发展创新思维,在自然科学注重理性的同时也注重人性,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造就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