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驱风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唇炎的初期临床观察

2015-11-27 03:38李必泽左渝陵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唇炎玄府体征

李必泽,左渝陵*,金 钊,赵 娟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四川 成都610075)

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一类炎症性疾病的总称。除了某些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口腔黏膜病在唇部的表现外,唇炎是特发于唇部的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 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慢性唇炎临床以唇红反复干燥、脱屑、痛胀痒、渗出结痂等为特点,病情反复难愈,时重时轻,秋冬干燥季节多发,且女性患者多见[2]。 我院口腔黏膜专病门诊采用健脾除湿驱风药联合西药的方法初期治疗慢性唇炎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黏膜专病门诊首诊的慢性唇炎患者5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观察组男5 例,女20 例,年龄16~65 岁,平均(38.0±12.5)岁,病程1个月~5.5年,平均(26.0±8.5)月;对照组男7 例,女18 例,年龄19~58 岁,平均(36.5±13.0)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0±10.5)月。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1]

根据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特异性唇炎后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排除某些如干燥综合征、 糖尿病引起的唇炎、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如念珠菌感染、扁平苔藓等口腔黏膜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于以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局部外用金霉素软膏涂唇部, 每天3~4 次,7 d 为1个疗程;有皲裂糜烂、渗出、结痂时,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痂皮脱落、渗出消除后,皲裂基本愈合后涂金霉素软膏。 此外,口服复合维生素B, 31.4 mg/次,3 次/d。 疗程21 d。

1.4.2 观察组 方剂采用四君子汤去人参合三仁汤加驱风药加减拟定。 拟定方基本组成: 南沙参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滑石20 g,杏仁15 g,通草6 g,白蔻仁10 g,淡竹叶5 g,厚朴10 g,薏苡仁20 g,法半夏15 g,淡豆豉10 g,藿香10 g,苍术10 g,防风10 g,升麻10 g,连翘5 g,甘草5 g。 湿热较盛者,加黄连3 g,猪苓10 g;充血糜烂严重者,加白鲜皮15 g,蒲公英15 g;痒感不止脱屑严重者加蝉蜕10 g,牛蒡子15 g。 每日1 剂,常规水煎,早晚各250 mL 分服。 同时根据局部症状配合西医相应的前述对症处理。 疗程21 d。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告知患者注重心理调护,保持心情愉悦,忌烟酒辛辣之品,起居有时,劳逸适度,同时避免局部刺激及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

1.5 观察指标

以21 d 为初期治疗观察时间, 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有无出现不良反应。 由专门医师将患者初诊及自用药起第7、14、21 天的主观症状和体征进行客观记录,按照无、轻、中、重度各分为0、1、2、3 级,分别计0、1、2、3 分。

1.5.1 主观症状 疼痛/干燥/瘙痒。 按患者自主感觉分为:0 级为无痒痛及干燥感;1 级为稍有干燥偶有痒痛不适;2 级为阵发性瘙痒或疼痛,干燥明显;3级干燥严重,为持续性痒痛致开口受限。

1.5.2 主要体征 脱屑/皲裂/结痂、 充血/肿胀、糜烂、唇周皮肤病变。 (1)充血/肿胀:0 级为无,1 级为累及1/3 唇红部,2 级为累及2/3 唇红部,3 级为累及全唇红部;(2)脱屑/结痂:0 级为无,1 级为少量脱屑或少量痂皮,2 级为明显脱屑、结痂并累及整个唇红部,3 级为严重脱屑、结血痂并累及口周皮肤;(3)皲裂:0 级为无,1 级为少许干燥, 见不明显裂纹,2级为明显干燥且活动时出现纵向裂纹,3 级为有明显裂纹伴有少许渗血;(4)糜烂:0 级为无,1 级为糜烂面小于2 mm,2 级为糜烂面大于2 mm 小于半唇,3 级为上唇或(和)下唇大面积糜烂;(5)唇周皮肤:0 级为无,1 级为稍有干燥、 脱屑,2 级为大面积脱屑、见细小裂纹,皮肤潮红,3 级为皮肤有明显裂纹、皮肤潮红、结痂、色素沉着。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疗效评定标准[3]拟定:疗效指数=(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 痊愈:唇红部黏膜恢复正常,疗效指数为95%~100%;显效:唇红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为61%~95%;好转:唇红部症状和体征略有减退,疗效指数为20%~60%;无效:唇红部症状和体征未减轻或加重, 疗效指数小于20%。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25,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对照组治疗后疼痛、干燥、瘙痒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唇炎病因不明,西医学认为可能与气候环境、外界化学物理的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不良习惯等相关。 也可能与精神情志因素相关,患者一般无全身性疾病。 临床分型尚不统一,以病程、临床症状特点以及病因病理的分型依据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西医大多以抗生素类软膏、激素类软膏外用或激素类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也有人认为抗真菌治疗对于干燥脱屑性唇炎伴有继发感染者有一定疗效,但不能防止鳞屑的形成[4]。 由于受耐药性和激素的副作用的影响,加之本病本身缠绵难愈,容易反复,因此单纯的西医治疗疗效有限[5-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n=25,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n=25,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症状/体征疼痛/干燥/瘙痒充血/肿胀脱屑/结痂皲裂糜烂唇周皮肤病变观察组治疗前 治疗后2.50±0.54 0.67±0.55△*1.87±0.57 0.45±0.56△*2.02±0.64 1.12±0.23△*1.96±0.82 0.34±0.43△*1.28±0.57 0.33±0.24△*1.56±0.65 0.42±0.27△*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2.25±0.45 1.77±0.34△1.76±0.59 1.47±0.42 1.90±0.81 1.52±0.68 1.87±1.10 1.57±0.78 1.32±0.74 0.69±0.77 1.68±0.55 0.56±0.64

中医学无慢性唇炎这一病名,大致相当于“唇风”,又与“紧唇”、“唇茧”、“唇干”等范畴相关。 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所以辨证分型并不统一,但不难看出口唇的生理病理与脾脏的密切关联[7-8]。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素问·五藏生成》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灵枢·五阅五使》又曰:“口唇者,脾之官也。 ”口唇与脾胃二经有关,足阳明胃经环唇挟口,脾胃互为表里。 按照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疗此病从脾胃论治符合中医理论原则[9]。 所以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燥、蕰结脾胃、复感风热、外热引起胃火,循经上攻;脾胃湿热,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相搏,上犯于唇,唇则生疮;后期则耗气伤阴,脾虚血燥,精血不足,唇失濡养。

脾胃为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又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重要脏腑。 脾胃为病导致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失常,尤其是津液代谢失常,因此在唇炎患者的基本方中首选具有健脾、除湿功效的四君子汤合三仁汤。 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原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药;白术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泻热;甘草和中益脾土。 本研究用四君子汤去人参加南沙参轻清脾胃,加大茯苓用量以增强渗湿泻热之功效。 三仁汤出自于清代温病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 是治疗湿温初期之方, 且湿重于热。“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方精妙之处在于君药“三仁”的运用,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特点;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之功;半夏、厚朴行气燥湿,全方起到清脾胃湿热之功效。 另选用藿香芳香醒脾而化湿浊,淡豆豉除郁热,苍术加强燥湿之功。

《素问·玄机原病式》: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不能为用也。 玄府为气液流通之通道,若玄府为病,则气血津液无所出,变生他病。 刘完素“玄府气液说”主张辛味药以辛散结,开通玄府,布达津液。 自刘完素创立“玄府学说”[10]以来,现代医学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玄府理论,探索了与微循环、离子通道、细胞间隙等密切关系[11-12]。 陈达夫将其独特的中医眼科六经辨证和玄府理论相结合[13],还有学者将玄府理论与中风等脑血管病相结合[14]。 玄府作为遍布体内的一种组织结构同样也存在于口唇, 由于过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燥、蕴结脾胃或脾胃湿热,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健运,气血津液等失常,遇秋冬季风邪相扰,而风为百病之长,易与湿、热、燥相争,发为本病。 基于此加入辛散之驱风药既符合“玄府气液论”的中医理论,又与唇风中医病因病机相契合。 因此拟定方中选用防风驱风止痛、连翘清散风热、升麻清热解毒升脾阳,共同起到辛散开宣玄府的作用,是全方中的画龙点睛之妙处。

[1]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2-144.

[2]王海瑞.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3:12-18.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 148.

[4]孙 凯,蒋伟文.慢性唇炎的临床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29(6):371-733.

[5]戴金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唇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64.

[6]封 帅,穆 宏.慢性唇炎中医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46-47.

[7]徐文汶,高 阳.唐定书治疗唇炎经验[J].河南中医,2012,32(4):507-508.

[8]许亚培.王秀娟教授治疗唇炎[J].吉林中医药,2014,34(3):243-245.

[9]陈 力.从脾胃浅析慢性唇炎的中医论治[C]//2012 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2:18.

[10]郑国庆,王 艳,王小同.玄府理论的建立与发展[J].中华医学史杂,2005,35(4):209-213.

[11]郑国庆,黄培新.玄府与微循环和离子通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13-14.

[12]常富业,王永炎,高 颖,等.玄府与细胞间隙的比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1-3.

[13]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2.

[14]郑国庆.玄府与离子通道的比较研究及中风病的分子机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2):755-756.

猜你喜欢
唇炎玄府体征
唇炎诊断性新分类及其临床诊断路径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说说嘴唇皮上的那些事儿
唇炎为何长期不愈?
浆细胞唇炎1例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