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5-11-27 21:37:45宫丽艳
经济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文章阐释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其特点,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等方面的新走向。

关键词:主体间性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4-02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重要范畴,其出现后很快便进入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也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而非对象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正确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主体间性”是后现代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是针对单个主体性弊端提出来的,指“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它突破了自迪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元论的认识困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对于人的共生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主体间性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指的是通过对话、理解达到的对于某个认识的共识;在存在论意义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共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的实践论意义上,主体间性吸收了主体性的特点,指的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以客体为中介的内在关联性。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被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间,主客关系中个人主体性理念被超越,主体成为关系中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体间性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共在的一种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主体,是复数的主体,教育资料被他们作为共同的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两者是“我”与“你”的平等关系,二者之间不是驯服与被驯服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平等对话,教育过程并不是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活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是受教育者思想的引领者,而受教育者也是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在交往活动中实现相互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平等性。在主体间性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人格、尊严、地位、情感交流等方面都是平等交往的个体,这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是区别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这种教育模式将建构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努力的全新模式。主体间性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多极主体之间自由地、民主地、创造性地平等对话与主动参与,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合理化,产生具有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的交往活动。

2.互动性。在主体间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教师单向地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对话。这种对话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对话互动可视为师生间多极主体间的平等“会晤”。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教育的理论指向师生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打通了师生之间“主——客”对立的壁垒,使之不囿于施教者与受教者简单的垂直关系,从而打破了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占有主体的封闭性,进而使师生各自的主体意识在多极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与积极和谐的状态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

3.包容性。哈贝马斯把交往看成是“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参与——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在换位思考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对方、包容对方。一方面,教育者在知识、阅历等方面占有优势,而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对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教育者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教育者应当包容这些意见建议,同时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教育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精通一切,有时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方面,这时受教育者也应给教育者空间,通过双方交流达到共同成长,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所在。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思想集中体现,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当作客体,当作被改造的对象,并没有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以致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和政府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这种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想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坚持对群众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且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他们之间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将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可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物质生产本身而言,是没有阶级性的,但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经济基础总是同一定上层建筑相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结构简单、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是独立的主体,是具有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又是平等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唯我性”的特征,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主体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以日常生活为背景,架起思想交流沟通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1.教育目标——互惠共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互惠共赢为目标,既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也要求教育者的思想品质获得提高。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也要把自己当作学习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也要了解自身的不足,要了解自身知识的缺陷,也要不断进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实现双赢,使教育双方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提高。

2.教育内容——内涵丰富。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每个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对道德规范的不同理解、感受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进行交流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源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育,只有内容真实、可信,受教育者才会从心底相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形成共识,才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主体间性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得到提升,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教育,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习惯。

3.教育方法——实践体验。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要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不仅在理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而且要将教育理念贯彻到社会生活实际,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者更容易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实践,受教育者也会将内在的思想品质外化为自身的道德习惯。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多为受教育者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受教育者改变动手能力不强的缺点,增长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性。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求的是主体间平等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地位平等,通过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打通师生之间“主——客”对立的壁垒,达到教育目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以语言为中介,进行平等的交往,不断沟通交流,力争达到情感共鸣。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要有明确的了解,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也要有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受教育者能够并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架起主体间思想沟通的桥梁,实现主体间教育模式,力争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师生双向对话的交往模式中,要使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达到统一,最终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Y12-139)]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前沿,2010(7)

[4] 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教育探索,2009(1)

[5] 魏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教育.成功(教育),2010(4)

[6]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征刍议.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7] 马洪斌,李春英.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8)

[8] 杨欣,李晓华.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9] 裴雅彬.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模式.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7)

[10] 王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关系发展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作者简介:宫丽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研究。)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07:48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