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法

2015-11-26 02:19范文婧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614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长笛协奏曲器乐

范文婧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614000)

浅析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法

范文婧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614000)

本文将以古典主义长笛作品《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为契机,通过分析莫扎特式协奏曲的“竞奏”、莫扎特音乐语言戏剧化、抒情叙述性、器乐作品声乐化等特点来展现其音乐旋律的独特表现手法,让更多人了解莫扎特音乐语言的魅力,感受莫扎特音乐的丰富内涵。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竞奏;音乐戏剧化;抒情叙述性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可谓是欧洲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作品无数。著名的《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K.314》是莫扎特长笛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品1777年改编于由他创作的《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此时的莫扎特与母亲在前往法国巴黎的途中经过德国南部的曼海姆,年轻的莫扎特在这里接触到了曼海姆乐派,听到了世界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并受荷兰长笛家约翰·巴普迪斯·温德林委托创作此曲。全曲格调清新、自然、节奏轻松、明快,带给人们美好的情感体验。本文将通过三个形象迥异的乐章呈现协奏曲的“竞奏”特点,戏剧性的旋律,抒情叙述性的音乐以及器乐作品声乐化等极富莫扎特式表现力的音乐语言。

一、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重要特点——“竞奏”

竞奏是协奏曲的一大重要特点,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这一演奏体裁的灵魂要素。只有在乐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在演奏中具有同等地位时,两者之间有如竞赛似的你追我赶、一唱一和、协同演奏才能实现协奏曲的真正意义。在这首长笛协奏曲中,莫扎特成功创作出了长笛与乐队之间的唯美竞奏效果,使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即使是今天的演奏家在演奏此曲时也常常被其感化。

本曲的竞奏特点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在协奏曲性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双呈示部”就体现了竞奏的特点: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后,再由独奏乐器长笛演奏另一主题的第二呈示部内容,从演奏形式上就能看出独奏乐器与乐队形成了对比并置的演奏关系,这一点在本曲第一乐章当中有明显体现。其次,竞奏元素还体现在作品宏观角度来看,第一乐章代表着独奏乐器的炫技性的“华彩段”与展开部之前(第二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后半段)乐队演奏部分的大段落抗衡也体现了竞奏特点。再次,相同材料和不同材料在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反复交替出现等方面。

(一)第一乐章第二呈示部中连接部第50小节的长笛演奏与第52小节的乐队演奏是相呼应并交替出现的(图1)。

(二)第三乐章的开始由长笛演奏出轻松、愉快的主题(1-12小节),随后再由乐队将此主题反复(12-24小节)。像这种写法就充分体现了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前后错落出现、具有多层次性配合的“竞奏”特点(图2)。

(三)乐队与长笛的“竞奏”还体现在两者在同时进行时,乐队的演奏作为长笛的陪衬起到的扶植作用。在第三乐章中(78-89小节),长笛的演奏欢快、热情。不间断地演奏,旋律起伏跌宕,积极地上行旋律走向增强了戏剧性的发展效果。而乐队负责隐藏在长笛音色的下面为之助奏,使音乐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图3)。

(四)在这一乐章当中“竞奏”还体现在乐队内部。这里是通过复调的密接手法实现的(37-44小节)。这种乐队之间相互交替的演奏,不断循环、变换着主要动机。从这一点可看出作曲家的创作技艺是相当的精湛,在没有主人公长笛的情况下,让还在进行中的音乐不显得呆板而单调,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图4)。

二、莫扎特音乐语言——戏剧性

莫扎特的音乐语言正如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中强调形式的均衡与清晰,听起来优美、欢快。在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色彩。相比较,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变化可能需要大幅度乐段体现,而古典主义时期渐强、减弱等力度表情记号的运用使作品情绪的变化更为突出。可以说,这一音乐特点大概是源于莫扎特对“歌剧”的无比热爱。在幼年环游欧洲的音乐旅途中,他听到意大利歌剧时,早已令年少的莫扎特感到神奇而有趣。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歌剧的喜爱竟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费加罗的婚礼》1(1786年)、《唐·璜》2(1787年)、《魔笛》3(1791年)等19部经典歌剧将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推向了巅峰,在他的歌剧中我们感受到音乐旋律加入了诗歌叙述性的情感,再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表演揉捏在一起,从而使歌剧的思想通过音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莫扎特注重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并擅长运用音乐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对于这首长笛协奏曲的创作也颇具有创新意义,莫扎特巧妙地将他对歌剧的喜爱和感受通过多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渗透在器乐作品当中。

(一)例如,《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第一呈示部的旋律有如歌剧中的序曲,开始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在低音演奏,如同战鼓在敲击,同时弦乐在上方奏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节奏、旋律,好像一群欢乐的人们,打着鼓吹着号登上了舞台,他们向观众展示了活泼、欢快的第一主题(图5)。

(二)在乐队把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初步展示给观众后,长笛作为协奏曲的主角,在第32小节闪亮登场。为了让这位主角委婉有序的登上舞台,作曲家让它躲过了强拍。在休息半拍后,做了一个短暂的颤音,接着一个向上进行的音阶拔地而起,它稳定的停留在主音上,又把这个音延长至16拍半。以长笛高雅而甜美的音色向人们展示了这位主角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从容不迫。长音演奏的同时,下方乐队声部再一次演奏出欢快而愉悦的第一主题,这两个不同旋律的声部交织在一起,使音乐具有独特的张力性,更富有戏剧化色彩,耐人寻味(图6)。

具有对心灵召唤感的旋律与随后出现的动机相呼应一起将副部主题逐步呈现出来。随后音乐通过对第80、81小节的变化重复演奏方式戏剧性地转变了情绪(图7)。

(三)为了更好地展现这首乐曲的戏剧性特点,作曲家还在呈示部副部的扩充部分运用器乐的连吐音演奏出向上的分解和弦,像是歌剧“咏叹调”4的效果,使音乐赋予丰富的色彩。一个乐段的结束部分,实际上只是一个要终止但未终止的片段,像是中国曲艺评书中的“请听下回分解”的意思,紧接着变化反复前面的内容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图8)。

三、音乐语言——抒情叙述性

(一)本曲第二乐章是运用抒情叙述性音乐手法较多的乐章。作曲家为了渲染和烘托一种深沉而炙热的气氛,一开始在乐队中用弦乐中低音区缓慢地连续三个四分音符的演奏拉开乐章帷幕。浓郁而深沉的音符,将听众带入一个诗意的世界(图9)。

(二)深沉的慢板旋律一开始演奏出主和弦的分散和弦,通过升sou-la-xi这组经过音具有倾向性地进行到la,然后再变化重复它直至xi。再由分散和弦上行mi-sou-dou-mi到达dou,最终慢慢下行到sou。莫扎特在这段音乐中运用长笛音色柔美以及乐音平稳的进行给人以安静、协和的感受,装饰性经过音将旋律细致地进行刻画,整体效果惟妙惟肖,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图10)。

(三)莫扎特在进行着深邃的的思考和陈述,按照一定逻辑思维,沿着音符的上下、长短有序的进行,有时似攀登者不断沿着崎岖的悬崖峭壁直攀而上,有时又似淙淙流水,最终将畅快而舒缓地流淌下来又奔向远方。长笛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音乐表述,将人们带入幻境。(图11)

四、对器乐作品声乐化特点的把握

莫扎特创作的声乐作品追求器乐化的运用手法,听起来唯美、多变、富有戏剧性,这种艺术效果需要歌唱者的演唱达到器乐般灵活自如的运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同样音乐形象丰富、生动,富有歌唱性,需要演奏者的演奏模仿声乐演唱状态,如叙如歌式的表达音乐。这实际上是将声乐与器乐音色转换自如、融会贯通的好方法。例如,在莫扎特的声乐作品《魔笛》——夜后的“咏叹调”中,它要求演唱者发音清晰、嗓音宽厚、声音饱满并富有穿透力,音准好、灵活自如的转换音高,并在极高音区进行强弱处理。这些技巧的的运用正如对精良的乐器被卓越的演奏家所演奏的效果是一致的,将人体本身看作是乐器的发声体进行极高难度的灵活运用来实现唯美的艺术效果,于是听者会自然地产生遐想:“这天籁般的音色,是人声演唱的吗?更像是某类乐器的音响效果!”

同样,莫扎特的“器乐作品声乐化”,即器乐演奏追求歌唱式的表现手法,这首长笛协奏曲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一乐章旋律明快、流畅,首先,需要演奏者运用甜美、有朝气的长笛音色吹奏出阳光般的感受,正如演唱一般悠扬如歌,这对演奏者演奏时的精神状态以及音色的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其次,很多主题展开的旋律需要运用抒情叙述性的口吻进行吹奏。例如,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慢板)当中,主题运用器乐作品的分散和弦歌唱式的表现出来,与第一、第三乐章的戏剧性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在欢快、热情之间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这种亲切、温暖的歌唱性的吹奏令听者沉醉。莫扎特带有沉思、自省式的创作使长笛抒情、朦胧美的音质得以全面展现。

以上我们概括这部作品的基本音乐语言是无与伦比的天才创作,但却也是所有演奏者望而却步的高难度挑战。因为在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层次丰富,轻松、愉悦的外表之下,蕴含着细腻、深刻的内涵,所以想成功演绎他的音乐还需要掌握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莫扎特以及对当时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独特的创作手法具有更深入研究才能够实现。

注释:

1.《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根据洛伦佐·达·彭台的台本而写的四幕歌剧。取材于博马舍喜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

2.《唐·璜》:(Don giovanni)又名《唐乔瓦尼》。两幕喜歌剧,是莫扎特与台本作家洛伦佐·达·彭台合作的三步杰作的第二部。

3.《魔笛》:(Magic Flute,The)莫扎特的两幕歌唱剧,台本系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所编,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首演。

4.咏叹调:(Aria)指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歌曲,现专指独唱曲。它始于17世纪初,当时用于歌剧和康塔塔中的声乐曲。与朗诵诗宣叙调相对而言。

[1]赵鑫珊,周玉明著.《莫扎特之魂》[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国壮著《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个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奥]曼弗雷德·瓦格纳著.付天海、傅琪译.《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许丽雯编著.《你不可不知道的莫扎特100首经典创作及其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韩鸿鹰编著.《莫扎特》[M].东方出版社,1997.

[7][德]多罗瑅娅·雷昂哈特著,董连明译.《莫扎特》.[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8][美]克雷格·莱特著.余志刚,李秀军译.余志刚统校.《聆听音乐》.[M].三联书店,2012.04.

[9]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著.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长笛协奏曲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Flutes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