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昆 程 浩 潘莉娟 (昆明学院 650000)
关于城市雕塑与环境的互动问题
孙绍昆 程 浩 潘莉娟 (昆明学院 650000)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品味的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时兼具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创作城雕作品时,必须注重城雕与所在环境达成的功能整合和情感意境的提示。笔者以城市雕塑与社会环境、空间环境、心理环境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对城市雕塑的创作方向作一略述。
城市雕塑;环境;互动
城市雕塑是指安放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品,具有社会性、环境性、公共性、地域性等特点。1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经典雕塑遍及各国,从中能追寻到西方城建及文化的脉络。例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儿”、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的“祖国一母亲”、意大利罗马的“母狼”等等。在中国,我们虽然有陵墓、庙宇雕塑等方面的传统,但没有作为环境艺术的城市雕塑的本质概念。例如,秦王朝的“秦兵马俑”、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大同云岗石窟、北魏大佛、隋唐“乐山大佛”等等,这些伟大的雕塑通常都是为了显示皇帝“威震四海”的业绩或对佛教的膜拜,并不是城市公共文化的产物。直到20世纪50年代,城市雕塑才正式进入我国公众视野。80年代初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提出了中国城市雕塑的概念。290年代以后雕塑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集中在烈士陵园和革命英雄纪念馆的雕塑逐步摆脱过去的“高”“大”“红”,转而回归到对城市文脉的关怀和建构中来。近年来,每座城市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现代城市雕塑,如深圳的“深圳人的一天”、广州的“五羊群雕”、珠海的“采珠女”、兰州的“黄河之母”、大理的“五朵金花”、青岛的“五月的风”,这些雕塑各具艺术特色,成为所在城市具象征性的标志性建筑。
建设部规划师陈晓丽曾指出:“优秀的城市雕塑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标志。”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有准确的定位,并非是个体艺术家所追求的自我的、个性的、表现性作品,而是应与所在城市环境共享空间达成某种形式的整合和情感意境的交融。因此,仅仅注重“品质时代”的城雕建设已经过去,现代的城雕建设必须与环境的互动,才能避免产生无端抽象化、不合时宜、不知所云等问题。笔者就以城市雕塑与社会环境、空间环境、心理环境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对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方向作一略述。
首先,好的城市雕塑总是和背后几千年的传统在一起说话,发出声音。如图1天安门的汉白玉华表,受世人敬仰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亭亭玉立、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高耸云霄的主体建筑、精致的雕龙和石狮能使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另外,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也常用人文传说、神灵文化等作为题材使用。
图1
其次,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关联于该地区特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城市雕塑永远是从属于本土文化的,其产生与当地人们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紧密相联,是本土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结晶。城市学家 E·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历数世界上有名的城雕,比如巴黎、罗马、维也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法兰西文化、意大利文化、奥地利文化的印迹。可见,城市雕塑展示出来的是一种本土的文化现象,越具地方性就越具民族性,也就越具个性。雕塑工作者的创作,在做城市雕塑设计时不应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其作品应考虑城市特点、社会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及时代特色。因此在创作中,创作者一定要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特点,并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相融合,由此增加作品与当地民众的亲和感。如中原城市地区的华夏古文化、江南的吴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西南的巴蜀文化、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东南地区的岭南文化等。好的城市雕塑可以起到加强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体现出城市内在的、有独特底蕴和个性的气质形象。
再次,城市雕塑要准确反映当地城市精神风貌。一个城市中主流人群的精神风貌在雕塑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这种体现又得到主流人群的认同,会促使其归属感、自豪感的萌生,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图2深圳的“拓荒牛”雕塑,深刻反映了在深圳这样一个开拓创新的城市里,人们勤恳、实干的精神。3
图2
首先,现代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城市雕塑的功能转变,即由传统宗教宣扬及标志性建筑更多地了转化成为环境美化功能。建筑、街道、树木、装饰物都是不同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元素,城市中雕塑的特点,不仅仅是雕塑自身的造型、色彩,还在于它是否能成为环境空间中的焦点。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理念和摆放要与环境相携相生,既要考虑雕塑作品与环境的融入度,又要考虑其分离可能,以其自身空间展示城市之“魂”。4如图3昆明荷塘月色小区的群马雕塑作品在轮廓、动态、色彩、结构上,准确中有夸张,生动中有惊艳,线条和形态体现千姿百态,十分美观,并与周围景观环境(包括建筑、绿地、道路等)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既突出又和谐统一的景观环境,为荷塘月色小区营造了文艺气息浓厚、活泼友善的人居氛围。
图3
其次,城市雕塑的造型、体量、色彩的设计, 应服从于环境氛围。按照不同类型城市,雕塑应有它的功能特点,笔者认为,街头雕塑应欢快活波、显现地域风土人情;公共雕塑要以展示主题功能性为首要任务;园林景观雕塑应契合园林建筑特色;广场雕塑应以视觉冲击力取胜;居住区雕塑应适宜人们生活情趣、引导美好生活为要等。成功的城市雕塑,将赋予城市空间无形的张力,成为城市的视觉观赏中心、形态标志或城市坐标。如图4青岛东海路五四广场中心的雕塑“五月的风”,其在空间尺度和定位上与环境紧密配合,合理组织观赏流线,确定最佳观赏区域,根据各个单体雕塑的内容和关系确定雕塑之间的合理距离,很好的控制了分散与集中的节奏。
图4
首先,作为公众艺术的城市雕塑必须以人为本。雕塑工作者在创作城市雕塑时,必须先弄明白作品座落地一方人的意识、精神风貌、向往、追求或者说心境,才有可能创作出个性鲜明并能体现一方人精神风貌的雕塑作品。5如图5—昆明新亚洲体育城的景观雕塑。为了让雕塑很好的融入小区的气氛之中,作者可谓非常用心,反应市民生活和调皮可爱的顽童形象的题材到处可见,如二人世界的翩翩起舞,顽皮的孩童、树下阅读的少女们、正在专心拍摄小女孩与狗玩耍情景等反映现实生活的片段,这些是现实生活的美好记忆,同时又通过雕塑的艺术感染利给观者带来一些艺术的体验及诙谐的乐趣。
图5
其次,注意城市雕塑的市民参与性。现代,城市雕塑被做为公共事务来处理,平等参与应该是城市雕塑之所以在城市立足的核心精神,因此应把对公众的理解和尊重贯穿在城雕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把艺术交给市民,使城市雕塑艺术植根于公共生活当中。公众参与度表现为对作品选择、过程、结果的参与,主要是平衡领导决策者、投资者、雕塑家、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制衡关系。如,“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为打工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接触艺术场所,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与和谐的“市民精神”,该雕塑是公众与之能亲和、密切互动的观赏模式的典范。又如图6,贝聿铭为卢浮宫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当时百分之九十的巴黎人反对,用两年的时间来吵架,最后在原地建造模型,邀请六万巴黎人来投票,结果 玻璃金字塔成为了今天巴黎的新象征,这也是城市雕塑建设市民参与、程序开放的最好体现。
图6
注释:
1.张琨.论城市雕塑的环境关系[J].西北美术,2000(3):113-114.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3.徐光福.融入寻常的生活—给城市雕塑来点亲和力[J].经贸世界,1999(3):53—55
4.沈春竹,葛幼松,季峰.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 2002(4).
5.唐凤鸣.城市雕塑与本土文化[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
孙绍昆,昆明人、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程浩,昆明人、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潘莉娟,昆明人、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