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智怡 (广东中山漫画馆 528400)
《武大郎开店》
——1980年的方成漫画
邹智怡 (广东中山漫画馆 528400)
方成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南朗镇人,当下国内漫画界年龄最长的漫画家,2009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国内获得此殊荣的美术家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方成的成就与国内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一幅《武大郎开店》的面世,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新闻漫画图像的一次历史性巅峰。个人漫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同时,亦可以厘析出有着图像话语内涵的历史关系。
方成,武大郎开店,漫画,1980年
方成的漫画《武大郎开店》(纸本设色,80×42cm,图1)作于1980年,最早发表在《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原稿有两张,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广东中山漫画馆。1创作时年62岁。画面描绘的是历史人物武大郎,借用了歇后语“武大郎开店——高我者不用”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嫉贤妒能、不敢任用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这幅漫画的副标题写的是“我们掌柜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正是对这个主题的明确解说。画面在主要人物武大郎之外,还描绘了五个陪衬角色,有的在收拾碗碟、清洁桌面,有的在端菜送酒、往来穿梭,有的在伏案记账、神情专注,他们的身高,都在武大郎之下。画面的右下角,落款“方成”两字。“成”的右下角,是阿拉伯数字“80”,交代了作者和创作年代的相关信息。落款的下方,是一枚白文方印,印文写的是“方成”。方成的不少作品,都喜欢在画面的角落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创作年代,有的横着写,有的竖着写。但是在画面上盖章的作品并不多。由此可见,方成对《武大郎开店》这幅代表漫画作品的珍爱。
图1 武大郎开店
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内整个美术界都面临着一种文化境况——解冻,这种状态以“反思”为主流的文化风气蔓延开来,在南方地区的广州,漫画家廖冰兄(1915~2006)在1979年创作的漫画《自嘲》便是美术家对严峻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该漫画也成为一帧精彩的社会心灵历史图像。图像主体形象实为廖冰兄的自画像,被禁锢在一只形体巨大的陶瓮中,由于久缩瓮内,人的身躯已经与陶瓮的形状一样,蜷缩屈肢抱成一团,两眼发直、表情呆滞,题跋为:“四凶覆灭后写此自嘲并嘲与我相类似者”。画作表现出美术界和文艺界的一种时代缩影。1979年后,整个禁锢的文化状态被积聚已久的思想欲望冲破,思想得以解放,单一的艺术形式被突破,艺术开始走向蓬勃的多元化发展。如1979年底在首都机场候机厅的墙壁上,出现袁运生创作的壁画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的三个沐浴的傣族女人体,美术图像中女人体在公众的首次出现一度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1981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这些油画作品中的出现,让迷茫、朦胧的艺术冰封状态重新开始前行。直接引导了中国美术新潮的出现。
《武大郎开店》这一漫画的出现,也表现了漫画界开始迎来了春天,在方成1976年后恢复原职后,且经历“改造”与“亡妻”的悲惨经历,从1979年开始创作国内思想观念问题的漫画,拨乱反正是社会活动的一个主流,通过漫画来表述自身苦闷的思想,幽默的风格对社会不正之风做出尖锐讽刺,大量的生活素材以及成熟的绘制技巧让方成的创作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武大郎开店》《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苦读未悟图》《六个和尚抬水吃》《武松过岗》《人常乐》等一系列水墨漫画被创作出来,并于1980年8月,“方成漫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个人漫画展。之后曾在十几座城市巡回展出。同年《人民日报》通过群众评选当年本报优秀作品,评出漫画仅一件的《武大郎开店》2,可见这幅漫画的社会影响力。
方成正式步入“漫坛”始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这年,他从四川来到了被称为中国漫画“摇篮”的上海,以漫画创作为业。不久,应上海《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之邀,出任该刊漫画版主编及特约撰稿人。解放初,他从香港到北京任《新民报》编辑。1951年,应《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华君武之邀,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直至工作退休中国画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画家早年都钟情漫画,并在漫画领域佳作频现,后来进入国画领域,亦在国画领域成就骄人。叶浅予、张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同叶浅予、张仃等艺术大师一样,方成在后期作品的创作中也瞄准了国画领域,但其独到之处在于:他的“变法”不是放弃漫画独步国画,而是追求漫画与国画的结合,让漫画民族化,让国画具有漫画情调。
方成早年曾师从徐燕荪学习中国画,徐燕荪(1899—1961)为我国著名中国画家,原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原名徐存昭,别名徐操,号霜红楼主,又号霜红龛主、中秋生,斋号霜红楼、寒水堂、归燕楼等。方成在“文革”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便极力探求漫画的民族化。他以水墨和宣纸为工具,以中国传统人物为内容,以幽默为灵魂,创作出了大批水墨人物画,如钟馗、铁拐李、济公、鲁智深、李逵、弥勒佛、布袋和尚等。这些水墨人物画兼国画、漫画两者之长,除了在漫画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外,也为国画人物画的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还强调画外功夫,讲究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方成的水墨人物画亦以诗配画,诗、书、画珠联璧合。在《人民日报》工作时,因社长的喜爱,方成赠其一副漫画《花和尚鲁智深》予社长,社长当时建议最好按照传统人物画的格式,在画上题词。因此,方成仿照《长相思》格式填了改韵后的词,“肉也罢,酒也罢,照样吃喝不算啥,当和尚是假。天不怕,地不怕,跟宋哥哥打天下,拉皇帝下马”,朋友们看后都给予褒奖,由此得到启发,以后在画画时都提上打油诗,借画发挥,融进漫画意识里。3由于他的画是幽默的,因而配画之“打油诗”也是具有趣味调侃性质的。“打油诗”配幽默画,便形成了独特的“方成风格”和“方成特色”。
方成的漫画不是无关痛痒的滑稽、消闲、幽默或取悦于人。与娱乐化、商业化色彩浓厚的现代动漫相比,方成出自社会责任感,用漫画给予人或特定现象施压,给予清者自清乐者自乐的哲学思考。一种新闻媒体人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用图式为工具载体的现实呈现。与南方廖冰兄的“尖锐压抑”的漫画相比,方成漫画无论从水墨技法、图式形象来说,更显北方的大气包容,但依然可以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抨击、鞭挞。
注释:
1.《方成水墨画集第一集》.珠海出版社,2002:11.
2.《中关村》.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1(04):112.
3.《方成水墨画集第一集》.珠海出版社,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