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2015-11-25 23:25贺江涛张胜前
地理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主体性学习策略

贺江涛 张胜前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由”,与新课程理念有众多相似之处。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地理教学的具体学习策略。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人本主义;学习策略

一、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地理学习策略

1.目标整体取向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首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是达到整体目标设计的关键,这也是传统教育所忽视的[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将三者同时整合在课时教学目标中,以免顾此失彼。

由表1可知,课程目标和地理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是符合逻辑和教学设计的。教师可根据标准、活动建议和课程总目标来把握每章或者每节课的目标整体取向,做到胸有成竹,使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讲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时,首先,告诉学生城市的等级分为哪几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其次,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教材活动题“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特点以及城市发展成为一定规模或者等级的原因,认识到城市等级不仅仅是从人口的数量来划分。学生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发散式讨论,不仅使地理思维得到拓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联系学生生活

(1)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造“小先生”课堂。如讲“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它因素举例”时,教师可提前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自己家乡城市、城镇或者乡村的地域照片,进行实地走访,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思考形成如今格局的原因。接着在课堂上可按照省—市—县(镇)—村四个等级进行分组交流,感受家乡的变化,最后进行随机发言。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协调。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真实变化,轻松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是学生最喜爱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2)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只有情境创设成功,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课堂。那么,怎样的情境才是真实有效的?笔者认为,情境案例一定要与学生生活相关,就近取材取景,不能让学生凭空想象,不切实际。如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暖气片作为引导。首先,让学生回答教室内的暖气片为什么要放置在地上而不是悬挂在空中,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点;其次,让学生说出供暖需要的燃料——煤炭,这时,教师可切换幻灯片(学校锅炉房烟囱浓烟滚滚),也可让学生观察校园,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锅炉房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和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认识到过快的城市化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3.重视情感交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精神活动过程,强调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建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学生给予认同和配合,这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当然这种反馈有认知方面的反馈,也有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如本章中有两个读图思考:一是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二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遇到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做好学生回答不符合逻辑甚至脱离主题的心理准备。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回答,并欣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纠正其回答中不适当的地方,并告知今后遇到这种问题该怎样思考。再如,本章的问题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应本着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同回答,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多用鼓励性语言,试着交换自己的看法。在相互的交流中,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牢固的师生情感。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1.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肯定会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如“城市与城市化”内容,可以按照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在课前准备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学习材料。方法如下: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比较;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比较[3];区域内部要素利与弊的比较。如在收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它因素举例”的资料时,学生可收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进行走访,讨论家乡人口和城市文化的变化,交流感想;也可收集家乡城市的某个工厂、建筑物、商场、街道等资料和图片进行纵向比较,说出它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对当地人和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2.采取区域分析与比较方法

区域分析与比较是学习区域地理最常用的方法。区域比较法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视野。如讲“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时,可以南宁市和上海市为例进行比较分析:①分别展示南宁市和上海市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人口统计数据,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以及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并进行比较;②分析南宁市和上海市人口增加的原因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③展示上海市人口向城市边缘扩散的图片或相关报道(第六次人口普查),思考上海市人口逐渐郊区化和南宁市人口增长的原因;④展示近10年来两市的GDP,思考南宁市GDP增长率超过上海市的原因;⑤思考南宁市会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上海市又应该怎样合理规划来阻止内城的衰落[4]?结合以上问题的比较分析,学生有机会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来锻炼自身的地理思维,并掌握“城市化与人口变化”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倡导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也是人本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真正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处。如本章的问题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自行选择理想的住所,更应让学生分析自己居住地的利弊,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样的问题设疑必将引发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使本节课得到拓展和升华。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人本主义也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强调情感与认知并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通讯作者:张胜前)

参考文献:

[1]张胜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学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9(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

[3]陈红.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区域地理”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1):39.

[4]薛梅.区域比较与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一位英国教师的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06):13-14.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主体性学习策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Learner Autonom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FL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