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15-11-25 09:55雷苑麟刘红艳陈建初曾庆千赖碧玉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毛细血管幅度主动脉

雷苑麟,刘红艳,陈建初,曾庆千,赖碧玉

(清远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清远 511500)

肺癌是临床疾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威胁。CT 灌注成像与动态扫描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 扫描,进而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并通过不同数学模型来计算各类灌注的参数值。近年来,随着CT 扫描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逐渐向着多层次灌注发展,不仅缩短了扫描的时间还提升了扫描的空间分辨率,使CT 灌注技术具备了诊断的功能,临床上对肺癌的诊断通常选用CT扫描的方式[1]。本文研究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 年9 月至2014 年9 月间收治的肺癌患者34 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0~75 岁,平均年龄为(55 ±4.64) 岁;所选患者孤立性的肺结节直径在1.5~5.0 cm 之间,且均经穿刺病理确诊,其中,鳞癌16 例,腺癌10 例,腺鳞癌8 例。所选患者均行CT 灌注扫描;20 例行长春瑞滨联合铂类药物放疗治疗;14 例行化疗治疗;治疗后,参照肿瘤体积缩小程度评定其治疗有效与无效情况:肿瘤体积缩小程度在30%及其以上为有效;肿瘤体积缩小程度低于30%为无效;所选患者治疗前均行CT 扫描,同时对其治疗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证实:所选患者经过治疗,28 例有效,6例无效;以此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

1.2 方法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层螺旋CT 扫描仪进行CT 扫描,电流为50 mA、电压100 kV,球管转度0.5 s/r,扫描范围为40 mm,扫描方式为多层连续动态方式;取患者平卧位,待平静浅呼吸后行全肺CT平扫:首先,从肘静脉处进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即碘帕醇370 mgL/mL 的注射,剂量为40 mL,注射流率为4 mL/s;其次,以固定多层连续动态扫描为主要扫描模式,参考患者病灶设定层厚为5~10 mm,并于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后的5 s 开始扫描,扫描时间和扫描间隔时间均设为1 s,总扫描时间设为40 s,经过扫描可获得80~100 层的连续图像,将主动脉作为灌注流入动脉。完成灌注扫描后行全肺常规CT 增强扫描,完成图像的处理之后,在最明显的结节强化区域进行兴趣区的设定,同时应尽量避免容积效应、血管影、坏死区、钙化、脂肪、结节边缘及空气等伪影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同时,监测两组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MTT) 及表面通透性 (Permeability surface,PS) 。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前患者肺癌CT 灌注表现

34 例患者肿块直径在2.4~11.0 mm 之间,平均直径为(5 ±2.13) mm。时间-密度曲线特征为缓慢上升及缓慢下降,达到峰值的时间在20~40 s。平均血容量为(16.13 ±4.87) mL/100 g,灌注值为(25.48 ±10.03) mL/ (min·100 g),强化幅度为(30.21 ±8.23) Hu,结节-主动脉的强度值比为(0.12 ±0.03),肺不张患者的灌注值为(57.63 ±6.89) mL/ (min·100 g),到达峰值的时间为(9.99 ±2.13) s。

2.2 两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比较

治疗后,有效组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 ;但无效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灌注参数比较

有效组BV、BF、PS 明显低于无效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 ;而有效组MTT 明显高于无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灌注参数比较

3 讨 论

CT 灌注成像中的扫面得出的血容量(Blood volume,BV) 指的是:肿瘤的内部脉管系统中所含的血液容量,其能够对肺组织血液的灌注量进行最直接的反应,同时还能对功能性毛细血管的灌注量进行反应。CT 灌注成像中的扫面得出的血流量(Blood flow,BF) 指的是:血液在器官或肿瘤中的流动速度,该数值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器官组织的耗氧量、淋巴回流、静脉引流、血容量等等。CT 灌注成像中扫描得出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 指的是:血液流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等的耗时与对比剂流经毛细血管耗时的比值。CT 灌注成像中的扫面得出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 指的是:对比剂经毛细血管进入到细胞间隙所需的传送速率,若该数值增加就表明毛细血管的灌注容量有所增加,或者毛细血管表面的渗透性增强。肿瘤是依赖血管生成的疾病,肺部的肿瘤生成过程即肺部新生血管在现有肿瘤血管上生成的过程[2-8]。肺部肿瘤具有依赖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物学特性,是一种肿瘤转移及生长的生物行为,因此,能够引起BV、PS、灌注值等指标发生改变,以此形成CT 强化基础。通常,临床常规CT 效果评价依据是治疗前与治疗后肿瘤大小数值,但是,肿瘤在患者机体中具有较为漫长的变化过程,一项医学研究对CT 成像评估患者预后疗效予以分析,结果表明:患者预后的血流量数值变化可加入到预后评估的指标当中,该研究为患者肿瘤的后期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次研究,对28 例有效患者及6 例无效患者灌注参数值予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有效组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 ;但无效组治疗前后灌注值、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且有效组BV、BF、PS 明显低于无效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 ;而有效组MTT 明显高于无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由此可见,对肺部肿瘤予以CT 灌注成像扫描能够对患者血流供应、肿瘤生物行为及肿瘤周边灌注区予以真实的反应,医生可根据患者各项参数的变化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化予以衡量及评价,同时进行治疗效果的早期预测。较高的血容量及灌注值能够更为敏感地对化疗药物予以反应,是化疗方案得到优化。此外,CT 灌注成像为彩图,能够更加清晰及直观地对患者肺不张轮廓及肺癌的病变部位予以显示,利于医生采取医疗方案对患者肺部组织进行保护,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王文献,邹利光.肺癌影像学诊断和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1,6 (2) :45-46.

[2]何慧,孙鹏飞.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7 (9) :113-115.

[3]零刚新,邹亚毅,阮宾.CT 灌注成像在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6(3) :29-30.

[4]孙琼芳,张业雨,李胜达,等.CT 灌注成像对肺癌的诊断研究[J].海南医学,2014,6 (3) :72-73.

[5]赵红,夏文平,李培.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9(3) :13-14.

[6]宋之光,李邦国.肺癌CT 灌注成像研究进展[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12 (4) :119-120.

[7]欧阳柱国.CT 灌注成像与常规CT 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 (6) :163-164.

[8]王锐.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CT 灌注成像临床意义[J].放射学实践,2010,3 (11) :69-71.

猜你喜欢
毛细血管幅度主动脉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基于ANSYS的四连杆臂架系统全幅度应力分析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