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军转民》杂志创刊15周年座谈会上的报告

2015-11-25 09:14宫宏光
中国军转民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转民办刊军工

■ 宫宏光

在纪念《中国军转民》杂志创刊15周年座谈会上的报告

■ 宫宏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上午好!

受杂志社委托,借此机会我向会议做个简要工作汇报。

一、杂志社创建15年来的简要回顾

回眸世纪之交,《中国军转民》杂志创刊,各大军工集团和重点研究单位纷纷祝贺,我们记忆犹新。这里我摘取当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朱祖良院长,热烈祝贺《中国军转民》杂志创刊贺词中的一段话,他说“军转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从思想观念、经营机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到市场开拓,以及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等方面都要经历重大转折,需要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才能达到党和人民以及社会对我院军转民的要求。因此,我们真诚希望《中国军转民》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军转民的方针政策,帮助我们学习国内外军转民的成就和经验,帮助我们去思考我院军转民的问题和教训,为我院军转民学术交流、军转民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与合作牵线搭桥,使我院军转民上台阶、上水平、上效益,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做出新的贡献。”

朱院长的心声集中反映了以各大军工集团、研究单位、院校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对《中国军转民》杂志的期待和诉求。而这些期待和诉求就是《中国军转民》杂志的使命和工作动力。

作为国防科工局主管、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15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政府、军队和军工集团有关部门,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等许多一线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军转民》杂志社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始终坚持办刊宗旨,认真履行使命职责。

一是着力开展军转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政策的宣传、解读和相关报道工作,努力把杂志打造成政府部门的“喉舌”,打造成传播、展示国内外军民融合理论研究成果的窗口,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的促进作用。金一南、徐焰、姜鲁鸣教授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特约为《中国军转民》杂志撰稿,政府和军队部门的有关领导为我刊撰文进行相关政策解读,提升了杂志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根据开展工作推进事业的需要,报经国防科工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于2000年3月7日正式创办《中国军转民》杂志,截止目前共编辑出版186期。迄今1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二是着力宣传军工企业在贯彻执行国家战略方针,推进军转民的艰难创业,推进技术创新和建设发展,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所所取得的突出业绩。讴歌中国军工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譬如,我们曾深度采访、跟踪报道了曾经面临军品无订货、资金无着落,陷入生存困境的三线兵工企业,在改革中背水一战挺进民品市场,实现了浴火重生的经验做法;报道了历经多年的磨砺锋刃,铸就“四项第一”技术颠峰,完成“四个转变”,在行业内异军突起,成为一朵“军转民”奇葩的凌云集团等一批取得突出业绩的军工企业。

三是着力宣扬军工企业在技术创新,推行精益化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大力营造企业正能量文化,讲好中国军工故事,为中国军工树碑立传,陆续宣扬了一批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涌现出的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展示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

四是着力推动军民融合战略深入实施,为军民互动搭建桥梁平台,为“民参军”铺路导航,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特别是近年来,加强了对“民参军”的宣传报道,陆续推出了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厦门林巴贺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一批有技术实力、有科研成果、有参军热情的民营企业,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五是着力发挥协会服务政府部门和军工企业的助手作用,作为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自创办以来注重发挥协会的喉舌和“窗口”作用,及时配合协会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进行大量宣传报道,如连续10年宣传报道了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与中国机床协会合作,建立国产数控机床应用长效合作机制的动态信息和经验做法。本刊也曾记载和展示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和支持协会建设,以及协会的发展成绩。

六是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办刊质量。杂志的宣传报道重点在及时性、符合性、深刻性和可读性上下工夫。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杂志的栏目结构和宣传重点,如根据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改革政策的实施,杂志及时开辟了“民参军”专栏,报道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和民参军企业的新鲜经验。

稿源是刊物质量保证的前提条件。为保证稿源的充分性,杂志社坚持军地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专兼结合的思路,广开渠道广泛联系,聚集了一批特约撰稿人和通讯员,逐步壮大了宣传力量。特别是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一大批通讯员踊跃投稿,源源不断地为杂志提供着有源“活水”,使杂志能够刊登及时反映企业动态的鲜活新闻。他们当中,既有杂志创办初期就活跃在军工宣传领域的资深骨干,又有近些年来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既有中央有关部委、省市科工办和军队有关部门的机关同志,又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正是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杂志才有效的接了“地气”,充满活力。

在此,我谨代表杂志社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杂志社建设与发展的各部委、各省市科工办机关领导、各军工集团的宣传部门,向关心和支持杂志社建设发展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衷心、最诚挚的感谢!

十五年的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军转民杂志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协会对刊物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主管领导机关以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广大的读者和作者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我们也切身体会到,办好《中国军转民》杂志最终还要靠杂志社的自身努力,多年来,我们有以下几点初步体会:

一是坚持明确的办刊宗旨是办好杂志的关键。办刊宗旨是杂志的基本定位,明确与否,决定着杂志的办刊方向。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首先要明确办刊宗旨,即解决好杂志为谁服务,服什么务,怎么服务的问题,因此,要把履行办刊宗旨作为把杂志社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坚持严格的办刊规范是办好杂志的保证。办刊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国家对媒体宣传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如审校制度、保密制度、广告政策、发行政策、权益政策等等,要确保办刊工作可持续,就必须要把办刊工作纳入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中运行。

三是坚持开放的办刊模式是办好杂志的途径。中国军转民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刊物自身的性质就决定它的开放性。办好这样的刊物仅靠圈内少数人办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开放型工作体系才能奏效。这个工作体系既包括军工、军队体制内的部门和单位,也包括体制外的民口和民营研究机构和企业。

四是坚持动态的需求管理是办好杂志的基础。要使杂志能够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读者群,不断获得为读者深度服务的机会,就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分析和把握现实与潜在读者群的需求变化,并把读者群的需求变化,及时转化为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

五是坚持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办好杂志的条件。随着协会机制的转变,《中国军转民》杂志也已完成由拨款办刊的公益机制向自筹办刊的企业机制转变。因此,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必须按照办企业的理念去经营杂志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创造足够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强杂志社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才能为杂志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15年来,杂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距离形势发展的要求和读者的期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围绕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报道深度、宣传力度、传播广度方面,在建立健全利用社会资源来为社会服务,取之于民回报于民的市场经营方面,在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以杂志为媒介以信息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服务活动方面,在加强杂志社内部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效率和效果等方面,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今后的工作设想

回顾15年的发展历史,杂志的命运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潮流起伏跌宕。作为纸质平面媒体,杂志除受到国防军工系统媒体同行的激烈竞争外,还受到当今日益强大的电子媒体的冲击。办刊难,是当今平面媒体的普遍感觉。而且,从当初的吃皇粮,有经费支持到后来成为完全自负盈亏企业,本刊的发展受到了更严峻的挑战,同时,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智慧化的加速发展,也为媒体的价值体现提供了从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大的热情,开拓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坚持为军民融合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社团办刊的特色定位,坚持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在今后的五年内,把杂志社的公信力和刊物的影响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将杂志社建设成规范、现代、开放、强壮的文化企业,将杂志办成国防科技工业与军民融合领域的权威刊物、知名刊物、核心刊物,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筹发展,为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深度发展,为科技成果双向转化转移的加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

据了解,在国防军工领域国内正式发行的同类刊物多达几十种,有的属于政府机关刊物,有的属于社会民营刊物;有的属于行业刊物,有的属于地区刊物;有的属于技术类刊物,有的属于学术类,有的属于经济类刊物,在同类刊物众多的环境中,《中国军转民》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脱颖而出,而且又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塑造自己的特色形象。我们认为,《中国军转民》是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经济类刊物,在把握定位上应当考虑这样几点:一是从办刊宗旨上,既要坚持为政府机关服务,又要坚持为社会企业服务。二是从宣传角度上,既要坚持与政府口径的一致性,又要坚持独家报道的特色性。三是从报道内容上,既要秉承军转民的传统定位,又要体现军民融合的时代定位。四是从表现形式上,既要符合政府舆论的严肃性,又要体现社会组织的活泼性。总之,该刊物是一本立足中国军工领域,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融新闻性、文献性和艺术感、现实感于一炉的期刊。

(二)提升质量,扩大影响

质量是杂志的生命力,要使《中国军转民》办好做强,就必须把杂志质量的持续改进放在首位。一是要基于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特别是来稿的初始质量和印刷发行的末端质量都是来自外部的质量风险,更要采取评审、确认等必要的控制措施来加以规避。二是依托军工系统和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采取授权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通联站,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特约通讯员队伍,确保杂志稿源更加丰富,信息反馈更加迅速,读者服务更加方便;三是以刊物为平台和纽带,建立与读者的广泛联系,为协会和杂志社及时发现为读者提供深度服务的机会,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变读者为客户,增强用户满意度,最大限度实现办刊的附加价值。

(三)加强发行,服务带动

发行是实现杂志价值的最终环节,也是实现杂志服务价值的关键过程。必须要努力做到发行及时、发行到位、发行广泛。一是要及时维护现有的读者数据库,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二是扩大外部合作,与合作伙伴和发行机构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努力提升发行数量和覆盖范围,当前,要在巩固和扩大军工体制内的老读者群的基础上,加强开拓民参军企业新读者群,配合政府、军队和协会开展民参军的宣传报道工作。三是加强发行工作的精确化市场化。按照不同的读者群,分类实施和管理发行工作。对有关政府和军队机关领导列为重点公益用户,实行赠阅,确保按时按期送达;对有合作业务和交换刊物的单位和人员,实行限量赠阅;鼓励订阅;对其他单位和人员,实行订阅。四是加强宣传,奖励发行。利用协会和杂志社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积极开展杂志的征订宣传。并对发行征订做出实际业绩的通联部及外部合作单位给予适当奖励。五是深化服务,带动发行。通过为协会会员、杂志读者、杂志社理事会成员提供深度报道、信息咨询、知识培训、广告宣传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使其成为杂志忠实的读者和服务对象,以此促进服务与发行互动发展。

(四)注重建设,提升能力

“小核心、大外围”是杂志社办刊工作的基本模式。而要想建立一个比较给力的外围力量,首先就要有强有力的核心力量。杂志社的内部人员则是核心力量的主体,杂志社内部建设则是建构核心力量的关键。

一是加强杂志社制度化建设。杂志社编内人员虽不多,但作为一个法人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样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杂志社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包括聘用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保密制度、合作制度等,要从杂志社的实际出发,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杂志社的所有经营活动和业务工作都纳入相应的制度规范。

二是加强杂志社信息化建设。首先,充分利用协会的官方网站,建立杂志的专门频道,及时发布新刊目录和旧刊全文,重要动态信息直接在网站相应栏目发布;其次,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杂志社计算机业务管理系统,建立采编发一体化管理和业务资源统一管理;第三,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利用社会网络手机媒体系统,尽快开设《中国军转民》公众微信,开拓杂志虚拟发行新模式。

三是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杂志社所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人员少、头绪多、工作紧、要求高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社内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要增强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一岗多职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

《中国军转民》杂志走过的十五年既是杂志社同仁共同努力的十五年,也是各级领导机关给予支持帮助的十五年,也是志同道合的众多朋友真诚合作的十五年。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对杂志社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杂志社全体同志决心把这十五年历史作为杂志社和《中国军转民》杂志今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抓住当前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在协会和上级领导机关和各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热情帮助下,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努力开拓《中国军转民》杂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军民融合事业的快速深入发展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军转民办刊军工
互联网的产生对技术军转民的启示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军转民项目运作风险与强化风险管理的策略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决赛晋级项目名单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