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兰
摘 要: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标点符号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深刻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细节 语文教学 标点符号 精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5-01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标点在不同的句式中表达的意义不同;相同的句式,不同的标点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教师不光要关注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情感,也要关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因为它与文本内容、语言、情感紧密相连,唯有真正弄懂标点符号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进而读出情感,上出语文教学的精彩!
一、关注标点,琢磨作用
在组成文本语言的句子中,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的意义和作用不同,教师要就文本中有着独特作用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揣摩体会,不仅可以使标点符号的作用凸显,还可以提高学生标点符号的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在板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个课题以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课题,并说说这个课题和我们平常见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平常的题目一般什么标点符号也没有,可是,在这里,题目上既有引号,又有叹号。在学生回答以后,笔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题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标点符号,它的作用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在学习交流环节,学生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引用文中爸爸说的话,所以要用引号把它引起来,从“必须”一词可以看出爸爸在说这句话时带着肯定的、毋庸置疑的语气,表示特别强调,所以要用上叹号。就这样,把标点符号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从标点符号入手,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的兴趣,由此可见,在关于标点符号的教学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不仅了解它,而且习得其作用。
二、关注标点,琢磨情感
标点符号蕴含的情感是生动的,是具有动态感的,是能引起读者强烈感受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教材中具有独特情感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从而在深层感悟中习得其情感,悟出其精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两句话:“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在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并且思考:这两句话中分别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我读出了爸爸对老人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学生说“我读出了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以及乐观开朗的精神”。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这样一来,在学生生动的朗读中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渗透,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力,在平时的写作中,如果要想让你的文章充满情感,请你学会灵活运用标点符号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感悟到了标点符号的魅力,此时,静止的标点符号在学生的朗读中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不仅明白了其作用,而且被其表现出来的浓浓的情感包围着,提高了朗读水平。
三、关注标点,琢磨形式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你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语言文字,但是由于表现形式不同,所在句子的内容、情感、意蕴等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教材中的独特标点符号的运用形式,让学生反复揣摩,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安塞腰鼓》一课时,文中在语言表达上最明显的特色是许多句子独立成段,有了许多短句,也就离不开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但是,看!”“一锤起来就忘情了,发狠了,没命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诸如此类的句子在文中还有许多,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品读文本,理解感受,其中标点符号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对象。在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些句子,然后,想想这些标点符号能不能更换,为什么。学生在品味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但是,看!”后面的叹号有着惊叹以及引人注意的意思,如果改成句号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再如“一锤起来……没命了!”后面的叹号如果改成句号整个句子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显现不出安塞小伙擂鼓的忘情劲、狠劲。如此一来,从标点运用到形式,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更加深刻。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主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关注标点符号的表现形式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习得了标点符号呈现形式不同产生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的道理。
总之,小小标点符号,义妙无穷。因此,教师不应把标点符号作为文本教学内容的摆设,而应独具慧眼,善于挖掘教材中有着独特作用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感悟、揣摩、品味,唯有如此,才能让标点符号“秀”出精彩,引领阅读教学走向深处!
参考文献:
蒋俊.巧用标点符号,提高教学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2009,(19).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