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辨为学生理性阅读助力

2015-11-24 00:33张成华
关键词:思辨理性阅读

张成华

摘 要:当前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大多处于浅显层面,学生对于其价值辨识不清。为助推学生健康发展,教师亟需加强理性阅读指导。

关键词:思辨;理性;阅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80-1

《语文学习》2015年第一期的“关注”栏目披露了一个不容小觑的教学故事:问一学生如果他处于林冲的处境会怎样,他的反应是“拍着桌子道‘杀尽那帮鸟贪官和丧尽天良的狐朋狗友。”很明显,学生对《水浒传》价值观的认知并不准确。如果任由他们这样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可见,青少年学生的理性阅读十分必要,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下面,笔者拟以《水浒传》价值观的分析为例,展示如何用思辨为理性阅读助力。

其实,从价值观层面讲,梁山好汉们大多带有血腥味,浅显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善良品性的养成。但是,只要学生思辨性地阅读这些好汉们的故事,就可以发现这里面有太多“被逼”的因素;只要思辨性地揣摩施耐庵的创作意图,就可以发现这部名著实则蕴含了至少三个值得肯定的价值观。

第一,对“草根”人才的认可与重视。

“引首”部分,太白金星化作老叟对太子所言的一句“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耐人寻味。但是当朝皇帝并没有选好“文曲”“武曲”,他的宠臣蔡京、童贯、高俅等人始终不能平定身份卑微的宋江、吴用这些“草根”文人,林冲、鲁智深这些没落的“草根”军官。在小说里,作者对这些人物给予高度肯定,让他们成为统治者人才观的反讽。实际上,在这种否定和颠覆中,作品在向世人展现着一种全新的人才观:“草根”当中不乏“文曲”和“武曲”。通过思辨性地阅读《水浒传》,学生们理应能够明晰一个道理:只要有才能,“草根”也可以成功,也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水浒传》不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吗?

第二,对贤明之君的热切而深沉的呼唤。

《水浒传》以“招安”为分水岭,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君王昏庸,任用奸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后一个阶段,君王幡然醒悟,将梁山众好汉“招安”入朝,为他所用,破大辽、剿匪寇……这正是应了《吕氏春秋·慎行论》中的一句经典论断:“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在众多的腥风血雨中,在朝廷的飘摇动荡之中,作者意欲使君王明白一个道理:“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事实上,历朝历代能做到这样的君王真是少之又少。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发展前景广阔,有的人会成为公司老总,有的会成为某个团体的带头人,有的人会成为政府领导,有的会成为军界翘楚,有的人会成为学界精英……从《水浒传》的价值观而言,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们也能够明晰一个成长目标——成为贤明的领导者,任用贤明之士。

第三,对作家理想的文学性建构与表达。

一是以文学的方式唤醒历史的记忆。就施耐庵生存的年代而言,元末战乱不已,这与《水浒传》反映的北宋末年乃至更加久远年代历史的情形极为相似。作为一位才能突出、关注时事的文人,施耐庵敏锐地发现了这种规律,根据《宋史》及民间流传的故事,专心创作成《水浒传》。这不就是在用古代文人惯用的借古讽今手法,唤醒人们基于“现在事态”的历史记忆吗?当然,从施耐庵的身份考虑,他的这种唤醒应该更多地指向当朝君王及其当政者,希望他们在历史的惊人相似中警醒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北宋王朝灭亡之覆辙。

二是以文学的方式架构救国的方略。实际上,施耐庵是在借助对宋史的思辨和文学虚构的方式,积极探寻和架构力挽元朝大厦于将倾的方略。对宋江这个人物的重点刻画甚或设计,充分体现出作者在这方面的思考。

《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因为宋江加入梁山水泊而发生急转,之前各路好汉聚义梁山,但他们大多是在被逼之下的因“义”而聚,日常议事场所称为“聚义厅”;宋江上梁山聚齐108位好汉之后,“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而且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广纳天下贤士,并且最终率领众位兄弟接受“招安”,归顺并效力于朝廷。对此,不少人迷惑不解。宋江在《西江月》词里自述“自幼曾攻经史”,可见他深受封建正统思想濡染多年,占据心灵主位的还是极为浓厚的忠君保国思想。他“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希望带领众位兄弟“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後已”。于是,朝廷弄臣眼中的乌合之众、叛贼归顺朝廷,接受分封,征大辽、讨方腊……以极大的伤亡代价,取得众多战功,换得国家些许安宁。

在小说中,施耐庵借助宋江这个形象,用“忠”引领“义”士为国效力,力挽国家之颓势。但又设计了宋江、卢俊义等忠义之士被高俅等奸臣陷害的悲剧,发出“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之恨言。此举与之前的忠义之士被重用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巧妙地借助悲剧效果激荡当权者的灵魂——分清忠奸,任用贤士,同时也完成了救国乃至治国方略的呈现与架构。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价值内隐于有违“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古训的打斗、杀戮事件之中。如果只看到这部巨著的外在呈现——事实上不少学生乃至广大读者就是这样阅读的,那么它的正面价值会很少,负面效应倒会有不少,作品里的人物很容易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简单效仿的对象。如果这样,危害性倒是不小。为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理性阅读,就成为迫切之事。

当前,到图书馆读书的学生以及读者渐多,阅读名著的人数也在增多,而且读者的年龄在呈下降趋势:这些都是社会文化层次提升的标志。但是,正如诗人北岛在接受访谈时的感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对于《水浒传》等名著的理性阅读,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图书馆,都少有作为,任由学生自由阅读;更多的指导只是存现于大学中文系这样的“象牙塔”之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细节性”的缺失。作为基层教师,我们理应义不容辞地做好这个细节的补缺工作,用实在的名著解读类的校本教材编写、思辨能力培养讲座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经典作品赏析能力。最后,发一个“草根”式的呼唤: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经典作品及阅读研究,用思辨为学生的理性阅读助力!

猜你喜欢
思辨理性阅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