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云
摘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挖掘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重视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析和理解在认识方法上的培养;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分析 理解能力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73-02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挖掘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1 重视分析和理解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俄罗斯写实绘画基础教学的典型特征。
契斯恰柯夫认为,“对于初学者,必须要通过系统和严格的对形体结构分析和理解的专业训练,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从中掌握形体造型的原理和规律。”这一观点,反映了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十分重视在绘画实践中,培养分析理解的能力。在俄罗斯教师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思想,他们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治学,对素描教学中分析和理解的训练非常严格,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准确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知识和造型特点的能力,对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细微造型特点要有深刻的掌握,要求画家具有熟练画出人体各种姿态、动势的造型和解剖的造型能力,并具有深入分析和表现人体各部分细节的解剖能力,从他们教学的学生习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极强。
俄罗斯的美术基础教学一直坚持这种严格训练思想,在俄罗斯的画展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画家的绘画基本功都非常雄厚扎实,特别体现出他们对造型训练中分析和理解能力的重视。由此,我们常为俄罗斯素描教学严格的治学精神而惊叹。
在作画实践中,契斯恰柯夫告诉我们,画物体的边缘线(即轮线),不能简单地画一个外形,要观察理解它的存在状态,把立体空间考虑进去,要理解线条是面的缩小状态,所以一定要注意线条在空间的所在位置状态,有虚有实的进行表现。加之对形体要用体、块、面的观念分析理解形体的变化,理解物体的五大调子、三大面的明暗造型规律和特点,更充分的把握光影与物体立体感的结合规律,学会分析明暗变化与物体的结构的关系。从对物体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对物体理性本质认识,使学生的画更有理性分析的依据,也使其物体造型的本质的理解更透彻。
2 重视分析和理解在认识方法上的培养
在认识方法上,契斯恰柯夫认为,应当教会学生表现画面中最有鲜明感染力和生动处理画面的方法,培养绘画的表现能力,使画面更生动传神。为了严格训练学生,他主张“理性—感性—理性”的方法论,认为画素描应把思考和感覺结合在一起、联系的看问题,即一种是研究与物体相联系的立体刻画方法;一种是与对物体的直接印象相联系的“绘画的办法”。他指出,“要研究一切”,绘画要重视理性分析理解,也要重视感性认识,再把感性上升到更高的理性,使刻画的形象更具有高度分析理解的理性艺术处理含量。他在认识方法上重视理性的思想,更加表明他对绘画过程中分析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视。在表现能力训练上,他强调用理性分析的思想作画,结合感性再深入理解更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学生列宾、苏里柯夫等人功底深厚的作品中证明。
在我国的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受契斯恰柯夫教学思想影响很深,如:在素描写生训练中,坚持整体观察,对形体结构及造型之间的关系做具体的分析和理解等等。但我们的美术基础教学,在严格的理性分析上与俄罗斯教学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对分析理解的求实和细节的理性研究上,还需要加强。尤其受现代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长期的把精力用在基本功研究上的做法在逐渐减少,对于这种社会现象和影响,多数人认为,打好坚实的绘画基本功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非常有助于增强绘画的写实能力。所以,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吸收俄罗斯美术教学的优秀经验,帮助学生把写实的绘画基本功打牢。
3 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1 引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言行、教师情感的投入、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1)示范法: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范画的可视性、能动性,泼墨挥毫,勾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从直观上诱导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使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活泼,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2)诱导法:其特点是利用做游戏、唱歌、猜谜语、讲故事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延伸法:在美术课中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形式和不同类型的画展、名胜古迹等集中性的活动,通过参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现由欣赏到创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设计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绘画作业
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在美术教学中并非易事,因为他们临摹是作业的大部分,这样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创造性思维在一两年之后逐渐减弱。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太难了、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想象力的训练,长期临摹会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离开书本、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会一事无成。故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去设想,而不是急于完成每一节课的作业,比谁的想法最多,最独特。如《帽子的设计》一课,先让学生用10min大胆想象,画出各种功能不同的鞋的草图,有的画出三、四个,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无论多少,此时已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毫无顾忌地画所见、所感、所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成量变到质变。
3.3 营造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3.3.1 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美术学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学生创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3.3.2 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
同学们看过优秀的桥的建筑照片,迫不及待地动手,许多同学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自己个性、有主题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立意思考,动脑构思,动手制作,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升华了主题思想。
3.3.3 在评语式评价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评语式评价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对美术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根本的好转,而且增加了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动力,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1)改进式评语。
改进式评语是在学生的作业上,用文字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业哪方面还需要修改,如何修改等等。如:一个三年级学生在美术第6册教材中的《新老厨房》的作业中,刚开始教上来的作业画得厨房非常的简单,在构图上比较乱,及色彩上也显得特别单薄。于是笔者在他的作业评语中写道:“你作画能力强,不受约束,但在厨房各物品的安排上能不能再安排地更合理一点,希望你画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再拿来的作品进步如此大。
(2)鼓励式评语。
鼓励式评语就是以一些鼓励式的文字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建设性、鼓励鼓舞,会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有信心,在以后做画的过程中更加大胆,对创画更有兴趣。如:学生在美术第5册教材中的《自行车的设计》的作业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表现人物快乐情绪时的色调用得非常到位,于是笔者在他的批语中写到:“你的画让老师看到了最棒的色调!”之后,笔者发现他对美术课的兴趣特别高,作业也都一天一天地在进步。
(3)启发式评语。
启发式评语是运用文字表达促使学生产生联想的评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激发创作欲望。如:在第10册美术教材中《亭子》这一课,笔者发现有学生画得亭子特别像电梯,于是笔者写上了“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作业,你有没有发现把你亭子的基座改得可以飞翔的,亭檐再改改,你就变成了一个小发明家了!”没想到她马上提出了重新再画,一座高科技又美观的亭子就在她的笔下诞生了。
(4)诗意式评语。
诗意式的评语是以一些学生平常比较常见地了解的诗、词赋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如:在美术教材第l0册的《民乐放光彩》中,有学生就画得民乐合奏曲真是美,笔者就用上了诗意地评语,“你的画老师仿佛看到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他描写的还美,真棒!”这几种评语方式,激发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憶,从而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创作思路。
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美术新课程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
4.1 要讲究切实可行地培养方法
科学的培养方法,是成功完成小学美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小学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绘画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调动各种手段,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行之有效地绘画训练,培养绘画兴趣,让学生热爱美术学习,乐于美术学习。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究美术教学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把德育教育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时,懂得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表现生活中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积极性。
4.2 在取材时,要体现欣赏的审美性、多元性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欣赏时,必须选择含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片、实物,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孩子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各种类型的丰富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进行欣赏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教学所使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会动的线条》时,就可以出示吴作人等大师的国画作品进行欣赏。孩子通过与大师作品的对话和欣赏,经验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线条、构图、作画方式,画面的总体感觉,对色彩的运用,甚至某些艺术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感觉,使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被潜移默化滋养。孩子的提高也必然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但是,我们在选择学生进行欣赏对象时,也要注意艺术作品准备要多元化。例如我们在进行《花瓶设计》美术课中,可以出示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是拼贴的、线描的、彩笔画的等等。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形式所传达的花瓶的美感,体会艺术作品的美感。学生的视觉体验可以更加丰厚,从而大大地促进学生的艺术表现。倘若我们只出示一幅彩笔作品,势必导致学生会以此画为榜样极力临摹,阻碍了学生的艺术表现,作品将会大同小异。在选择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除了注意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多元化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为儿童在欣赏过程中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的。我们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总之,教学以发展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想象的翅膀。要以儿童画创作来带动儿童画的教学,以内容决定形式,以思想决定内容,启发儿童画、想象画和创作画,寓美、德、智于儿童画的想象创造之中,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真正具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阳辉.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浅谈[J].江西教育科研,1988(3):39-42.
[2] 张秀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3] 季峰.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201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