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

2015-11-23 03:47严雪珍
关键词:语文素养作用

严雪珍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介入背景材料,能促进学生课外知识的习得;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能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因此,教师合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背景材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背景材料;语文素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所谓背景材料,即有利于学生体会原著信息,鉴赏原作者写作意图,深入理解原文的所有材料,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创作情况,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等。语文教学中,为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通常教师需向学生介绍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介入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的。动机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写于革命战争年代,学生如果仅看此文,不仅会感觉到内容孤立单一,难以理解,更难以体会文中喷薄而出的气势及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这样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缺少精美华丽语句的文章,乍看之下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就应该巧妙地介入该新闻发布前的背景材料介绍:国民党挑起内战,妄图实行独裁统治,而人们解放军为了实现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面对国民党玩弄的假和平的骗局,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相继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快讯及新闻。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我人民解放军艰苦卓绝、英勇作战的情景,而且也会深深为战争的正义性所吸引,因而不断关注我军进展和敌军的溃退情况,学习的动机就被激发出来时,这种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持久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促进学生课外知识的习得

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课堂却是主阵地。针对初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课外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文本中出现的知识要点外,还应该通过文本适当地帮助学他们获取课外知识。背景材料的挖掘便是实现双赢的一条很好的途径。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实际相差甚远,或有独特文化背景的文章,背景材料的介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扫除理解文章的障碍,而且还可以习得一定的课外知识。

如: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有这么一段文字:“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古藤是我唯一的一点安慰?为什么嗅到花香、听到蜂声作者会觉得人生还是美好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介入作者当年文革时期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掀起了扫除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毒素和场所的热潮。对收藏古书籍,古画古董的人,进行“抄家”收缴;对庙宇、神像、文物古迹,进行捣毁拆除。 “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他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在这场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这株幸存的藤萝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

虽然这一段历史,对于脱离小学仅仅一年多的八年级的孩子来说,以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和生活体验是根本无法理解并体会的,但是它的介入,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相关疑问的解决,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语文老师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避免了空洞说教,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得到了情感的熏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参考文献]

[1] 陈继军.巧取背景穿针线——浅谈语文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获

取和介入[J].科技文汇, 2011.3.

[2] 李艳.背景材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教学研究,

2010.5.

[3] 祁正飞.阅读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J].教师观点,2005.3.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作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