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满族女装纹样研究

2015-11-23 09:05:46陈传辉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女装满族纹饰

陈传辉

汪红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前言

自古以来,不同时期的服饰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意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也在发生改变。服饰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等等密不可分。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服饰发展是其文化发展史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来看,中华民族的主流衣饰,发展到近代出现了纹饰堆砌、式样繁多、工艺淫巧的特点,而清代服饰之纹饰繁缛和形制多样,堪称历代服饰之最。同时,这也是一个传统服饰形制大变革的时代,晚清民国时期服饰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可谓是一个消除旧形式、旧制度,孕育和产生新形制的重要时期[1]。随着国力的衰减以及国门的被迫开放,尤其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并且建立新的国体之后,女装无论从形制上,还是从装饰上都出现了新的形式和特点。这是一个满汉民族融合、西方文化东渐使中国服饰出现大跨度变革的时代[2]。清末民初是一段以变革为主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此大背景下,满族女装上的纹样和装饰必然会发生变化,那么研究这一时期满族女装主体纹样和装饰的变化过程、原因、审美特征,则映射出清末民初的时代变迁历程,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清末民初满族女装纹饰演变的历史背景

1.政治因素

清朝时期的满族服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要求,这种带有局限性的服饰制度决定了其服装款式具有单一性,无论是满族宫廷服装还是满族民间服装的款式都大同小异,而服装的用料、设色、纹样图案、装饰则成了划分等级差别的标志,所以满族贵妇们不断地在服装上装饰各种繁复华丽的纹样与装饰物,以彰显自己身份等级的高贵,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后。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的统治也在逐渐衰落,再加上这一时期内各个通商口岸被迫向西方开放,为西风东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渠道,所以满族服装较以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旧有的等级服饰制度执行日趋松懈,服装纹样和装饰乱用的现象屡屡发生,如富有之家常常违例而用庶民禁止使用的金绣、彩绣给服装做纹样装饰;其二,满族服装的款式逐渐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在《清稗类钞》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3]”。满族女装款式的多元化发展,也就意味着服装上的纹样和装饰要求逐渐减弱,这为日后满族女装纹饰简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到来成为了清末民初跨时代的转折点。辛亥革命扫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为满族女装本身的改革清扫了政治障碍与礼教束缚,使满族女装不再限制于旗女穿着,而且纹样、装饰也不再是划分等级的标志符号。民国初期的满族女装纹样与搭配装饰更多的是为审美需求而装饰,为感知需求而装饰。举例来说,因为民国初期的满族女装款式由松变紧,为了配合修身适体的服装款式,所以服装上的刺绣纹样、滚边装饰等都必须减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民虽然扫除了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没有带来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民国初期依旧是动荡不安,动乱的社会现状导致大多数的女性没有财力、物力和意愿在服装上做各种费时费工的装饰,简洁淳朴的纹饰自然成为女性们的首要选择。

总的来说,虽然清末民初的满族女装的纹饰风格历经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但是其审美效果却并没有因纹饰的简洁化而打折扣。反而从现代的审美角度来看,这种服装纹饰由繁变简的演变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2.经济因素

其一,在清朝以前,中国就形成了以口岸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水上贸易十分发达。在晚清时期形成规模的通商口岸更是多达八十余座,在鸦片战争以后,这些通商口岸为西方贸易敞开了大门,在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通商口岸甚至成为了西方宣扬自己先进技术与文明的大展示台,中国也以此为平台便捷的了解、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可以说,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化发展首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二,晚清时期,清朝统治着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开展了一场自强救国的运动——洋务运动。原本传统纺织业就很发达的江南地区率先创办了以机械化为主的纺织企业,这又为中国纺织工业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三,在民国初期,欧美强国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无暇顾及中国,短期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使中国本民族的纺织企业得以喘息。在已有的外来纺织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中国积极改革创新属于自己的纺织工艺,这为中国纺织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机会。

基于以上三点,中国纺织技术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为满族女装纹饰的演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下面具体从纺织工艺和染织工艺这两个方面分析经济因素对满族女装纹饰的影响。

(1)纺织工艺与满族女装纹饰。19世纪末期,不仅西方纺织技术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西方殖民者把西式纺织厂也设置在中国。以机械化生产出的纺织品具有数量大、织品精细、风格奇特、价格便宜的特点,因此很快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打破了原有以木质纺织机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垄断市场的局面。不过,也因为机械化生产出来的纺织品纹样具有单一性,没有传统纺织品富有变化,所以晚清时期,西式纺织品与中国传统纺织品纷繁并处,都能应用在满族女装的制作上。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初期随着纺织机器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采用西方纺织技术进行机械化纺织,这种现象的出现为西式化的纹样普及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满族女装的纹样风格将会进行一场由繁到简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除了西方工业化纺织技术影响到了满族女装纹饰外,还有欧洲的抽纱、花边、绒绣等工艺和纹样也进入到中国,对传统的丝织装饰纹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造成了满族女装传统纹样和装饰的进一步简化。

(2)染织工艺与满族女装纹饰。清末民初的染织工艺,最主要的就是采用了化学染料。化学染料染织出来的织品比天然植物做染料染织出来的织品颜色色种更多、色泽更鲜艳、色牢度更稳定,用化学染料印染织品成本低廉,不需要花费大量劳动力,这为民国后来单色织物的普遍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因为化学染织的织品色泽非常艳丽,为了能与服装艳丽的颜色形成一种和谐的效果,所以服装上的纹样题材与装饰风格都要根据织品的颜色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民国初期,除了染织工艺的改进导致了服装纹饰题材、风格的改变外,西方的三原色等色彩概念的引进,也让女性们对于服装的色彩选择变得更多,为了迎合女性们的时尚需求,其服装上原有的纹样和装饰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3.文化因素

(1)本土文化因素。晚清时期,满族女装在汉族女装的影响之下,其款式、纹样与装饰都在汉化,很少保留有传统满族女装纹饰样式。所以从晚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满族女装来看,服装中主体纹样和搭配装饰有很多汉族女装元素的影子。例如满族女装中常见的梅兰竹菊纹样、镶滚边装饰、如意云头装饰等,这些都是从汉族传统女装中继承发展而来的。

在前文有提到清末民初的交替之际,满族女装纹饰风格趋于简化的趋势,形成这一个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女效男装。在孙彦贞所著的《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一书中就有一段提到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曾在宫中穿蟒袍,着一品官服,顶戴花翎[4]。虽然珍妃的男装形象只是一种取悦帝王的手段,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长期受汉化影响的旗女们还是保留有一点传统满族女性戎装跃马、女效男装的潜在意识。后来因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女权思想得到了解放,服装成为了女性们最直接、最便利的诉求载体。民国初期的满族女装款式除了逐渐追求“曲线美”之外,女性服饰的纹样也不再以鲜艳夺目的色彩和繁花似锦的图案为主,而是以素色为主,图案多表现为简单的线条纹理,这些都反映了女式服饰模仿男士服饰的趋势。

(2)外来文化因素。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受到外来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致使中国人对服饰的欣赏水平有着巨大的改变。

其一,中国的纺织企业吸收了大量欧美写生技法、光影处理等方法来处理面料与纹样的关系。摒弃了很多传统的纹理样式,开始采用西方的自然风景和建筑图案。同时在颜色的选择上,开始以柔和、素净、沉稳的色调为主。

其二,前文所提到的,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大量新式的纺织、染织技术被付诸应用,在新式的机械化技术下制作出来的服装纹饰效果自然有别于传统纹饰效果。

三、清末民初满族女装中主体纹样分析

1.服装纹样题材

(1)晚清时的常见题材。晚清满族女装纹样题材内容相当广泛,可谓是中国传统服装纹样题材的集大成者,概括起来有动物纹、植物纹、文字纹、其它纹样这四类题材,另外从收集的40余张晚清满族宫廷女装照片来看,这四种题材纹样应用形式有三种特征:一是取任何一种题材下的某一个纹样做独立装饰;二是取同一种题材下不同纹样做组合搭配装饰;三是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题材纹样做混合搭配装饰。

其一,动物题材纹样及其应用形式。晚清时期,龙、凤、猛兽、鸟禽、蝙蝠、蝴蝶等动物纹样题材被大量地运用到满族女装当中,其中猛兽、鸟禽动物纹样一般都具有权利符号的象征作用,被应用在官定服饰中做补服纹样以区分贵贱和等级差别,而蝙蝠、蝴蝶等外形柔美的小型飞鸟动物纹样则多数应用在常服女装当中,不包含有等级意义,多象征吉祥寓意。从晚清遗留下来的服装来看,动物纹样中除了龙纹、凤纹会做单独纹样装饰服装外,其它动物纹很少单独出现,通常会和植物纹样或者其它题材纹样搭配穿插来装饰服装,其中百花蝴蝶的组合形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如清晚期的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见图1),可以看到蝴蝶纹和牡丹纹样错落有致地搭配装饰于服装之上。

图1 石青色缎绣牡丹蝶女夹坎肩(清同治)

其二,植物题材纹样及其应用形式。植物题材和动物题材一样也是晚清满族女装中最为常见的纹样。植物题材纹样主要涉及花卉纹样、枝叶纹样、蔬果纹样三个方面。

花卉纹常见的有牡丹花纹、菊花文、梅花纹、牵牛花纹,其中牡丹花纹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与牡丹花纹象征大富大贵的含义有很大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一种花卉纹不做单独纹样呈现在服装之上,要不就是几种花卉纹样做组合搭配装饰,要不就是一种花卉纹样或多种花卉纹样和动物纹样混合搭配装饰。

除了花卉纹样外,树叶纹样在晚清时期的女性服饰中也常出现,其中以竹纹和枝梅纹最为广泛(见图2 -图4)。

图2 明黄实地纱绣绿竹枝女单氅衣(清光绪)

图3 浅湖色竹石纹一字襟坎肩(清光绪)

图4 雪青色绸绣枝梅纹衬衣(清光绪)

从收集的40余张晚清满族宫廷女装照片来看,蔬果纹样是植物题材纹样中应用的最少的,但只要是带有蔬果纹样装饰的女装,上面都是石榴、葡萄、绵绵瓜瓞这种多子的蔬果图案(见图5),寄托了人们希望多子的愿望。

图5 明黄色绸绣葡萄夹氅衣(清光绪)

其三,文字题材纹样及其应用形式。在晚清满族服饰中也会以简单的文字作为纹样题材。一般归纳起来有寿字纹、福字纹、卍字纹、双喜字纹这四种文字,这四个字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寄托了旗人希望在战乱年代也能够福寿万全、富贵绵长的美好祝愿。字纹通常用于搭配其它题材纹样作服装的底纹或辅助纹样(见图6、图7)。

图6 明黄色绸绣葡萄夹氅衣(清光绪)

图7 红纳纱百蝶金双喜单氅衣(清光绪)

其四,自然风景题材及其应用形式。这一类别的题材纹样在晚清时期的官服中较为多见,大致概括有云纹、水纹、山纹等,这些纹样通常也是组合搭配起来装饰服装,其中“海水江崖”就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2)民国初期的纹样题材。在民国初期,满族服装纹样是一个过渡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满族女装纹样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朝的风格外,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动物题材纹样应用范围缩小。鉴于旗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带有等级标签的龙纹、凤凰、蟒纹等动物纹样不再使用,带有吉祥寓意的蝴蝶纹、蝙蝠纹则被保留,但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满族女装上动物纹题材纹样已不像晚清时期那样应用频繁。

其二,植物题材纹样应用范围扩大。这一时期的植物纹除了有中国传统式的植物纹样,还受到西方文化东渐的影响,舶来了大量带有写实性质的西式植物纹样。如西式玫瑰花、西式草藤,以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纹样等新式纹样在民国初期逐渐受到女性的青睐。英美烟草公司在20世纪10年代的一幅广告宣传海报(见图8),图中女子就身着装饰有西式玫瑰花题材纹样的旗袍。

图8 英美烟草公司海报(1915年绘)

其三,几何题材纹样、素面无纹样应用的新出现。新增加几何题材纹样和素面无纹样的使用是民国初期满族女装纹样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民国初期绘制的仕女广告画来看,这一时期满族女装上的几何题材纹样与素面无纹样的使用比率与植物题材纹样相当,预示着这些新增的纹样题材与应用形式将成为以后的主要流行趋势。其中,在新增的几何题材纹样中,条形纹样是最为常见的。如源和洋行海报(见图9),图中女子身着以竖条纹为装饰元素的旗袍,宽窄相同的竖条纹形成了一种统一而又强烈的视觉效果。

图9 源和洋行海报(20世纪20年代末期绘)

2.服装纹样的构成与布局

(1)晚清时期服装纹样的构成与布局。晚清时期,满族女装上的纹样讲求复杂精细,服装纹样对形式美的追求往往大过了服装纹样的功能性。这一时期纹样布局与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单一式点状构成。单一式点状纹样构成在晚清满族官定服饰服装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种构成形式的纹样往往以身体的某一部位做重点装饰。如晚清四品诰命夫人官像(见图10),图中旗女身着补服,补服上的补子图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视觉中心点。

图10 身着补服的四品诰命夫人像(晚清)

其二,重复式点状构成。晚清时期满族常服女装纹样多也喜爱采用重复式点状构成,主要是采用一种固定纹样以重复的形式出现于服饰上。纹样不是随意地散布在服饰之上,而是有规律地布局,常见的有对称布局、以肩胸腰为装饰重点的布局、连续图案或适合图案布局三种方式。

对称式的服装纹样布局传达了一种庄严、严肃的视觉效果,晚清时期的满族女装大量应用到了这种艺术形式。除了常见的中轴线对称,中心对称也非常普遍,如绛色缂金水仙纹袷马褂(见图11)就采用了水仙纹样作为衣身的主要纹样,衣身通身纹样都是以开襟为对称轴中心展现出来的。

图11 绛色缂金水仙纹袷马褂(清光绪)

满族女装中还常有以团花形式作装饰的点状图案重复出现的构成形式。团花装饰纹样一般都装饰在衣身的肩、胸、腰部做重点装饰,以突出美感(见图12)。

图12 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晚清)

从晚清后宫妃嫔服装的遗存的实物图片来看,在少量采用单一式点状构成中的服装中也有连续布局和适合图案布局两种形式(见图13、图14)。

图13 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晚清)

图14 石青色缎绣平金云鹤纹袷大坎肩(清道光)

其三,多元式点状构成。晚清时期,注重张扬个性的图案装饰也是一种时尚倾向,服装上常会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单独纹样进行组合排列。这种组合纹样分为两种布局方式:一是类似对称,即服装中的纹样是完全对称形式的,而搭配纹样则只是看起来是对称形式的;另外一种是散点式布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案随意的摆放在服装之上,形成了一种多中心又无中心的局面,给人一种奇异、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宝蓝缎绣平金云鹤夹马褂(见图15),采用了仙鹤纹和云纹两种大单位纹样无规律的布局,极具个性。

图15 宝蓝缎绣平金云鹤夹马褂(清光绪)

(2)民国初期服装纹样的构成与布局。辛亥革命前后满族女装主体纹样的构成方式除了继承有晚清时期的单一式点状构成、重复式点状构成和多元式点状构成这三种点构成形式外,因为受到西方点、线、面美学理论的影响还出现了主体纹样以面状构成的形式。在民国初期,这种面状构成的形式普及面较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重复排列线条的面状构成。在前文有提到,在民国初期,有一些旗袍上开始使用条形纹题材,服装中将一条线状图案重复排列起来,其实把这些线条成行或成列或交叉排列起来,也就给人产生一种“面”的感觉,如良友画报封面(见图16)。

图16 良友画报封面(民初)

其二,均匀分布的面状构成。从民国时期的手绘画报中可以看到,女性身着旗袍纹样也多有均匀分布的面状构成的形式。如中国大东药草公司广告牌(见图17),就是将一种几何纹样有序地拼接、均匀分布于服装之上,整体给人一种面的感觉。又如双美人牌香粉广告牌(见图18),则是以小碎花纹做四方连续排列分布于整个服装从而形成一个面。

图17 中国大东药草公司广告牌(民国时期)

图18 双美人牌香粉广告牌(民国时期)

其三,组合拼接的面状构成。在民国初期,有的旗袍通身都不用任何纹样题材进行装饰,只是简单的将不同色彩的面料进行拼接组合,或者使用不同质感的面料创新组合,这类新型纹样给人前所未有的新感觉。即使现代,这种纹样构成形式制作出来的服装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如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见图19),图中两个女子身着的旗袍都是以面料拼接的形式构成了面。

图19 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20世纪30年代左右,郑曼陀绘)

3.服装纹样的象征意蕴

《中国丝绸纹样史》说道:“既注重纹样的社会功利性,又注重纹样的审美愉悦性;既注重纹样形式美的创造,又注重情感意念的传达。……是中国丝绸纹样的审美特征。”[5]从这一段文字来比照晚清时期的满族女装,可以发现晚清时期的满族女装纹饰就包含有社会功利性、审美愉悦性、形式美创造、情感意念传达这四种审美特征,而且在社会功利性与情感意念传达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前文述及,晚清满族女装纹饰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权力象征,不同的纹样代表了不同人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这就表现出了其社会功利的一面。以后宫妃嫔的吉服——龙褂上的纹样为例,按照定制,皇太后、皇后可以用龙纹进行装饰,而妃嫔只能用夔龙纹进行装饰。就龙纹和夔龙纹本身而言,是不具备任何权利的,但是在严苛的服饰等级制度下,能够使用龙纹的人地位等级、权力自然就要比使用夔龙纹的人要高、要大。另一方面,晚清时期的满族女装纹饰包含有吉祥寓意,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这体现出了满族女装纹饰情感意念传达,晚清时期的满族女装纹样上可以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多是表达“祝愿幸福、多子长寿”的愿望[6]。例如将牡丹和白头翁搭配在一起象征“富贵白头”,将卍字、鲇鱼、如意搭配在一起象征“万年如意、年年有余”,石榴、佛手、桃实搭配在一起则象征“福寿三多”。

满族女装纹饰的权力符号、吉祥寓意象征的情况只维持到辛亥革命前后。到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满族女装纹饰彻底失去了其权利符号象征的作用,只保留下了吉祥寓意的内涵。而在民国初期,伴随着纹样题材和纹样应用形式的演变,女性对纹样内涵的要求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吉祥寓意的纹样搭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纹样彻底被具有形式美的纹样取代,更多的新满族女性服饰只是单纯地体现服饰的美感。至此,民国初期的满族女装纹饰不再包含更多的社会功利性和情感意念传达,只注重形式美创造与审美愉悦性,并在这两个审美特征下继续发展变化。

四、结语

清末民初是一段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政治、文化、经济这几大要素的影响之下,满族女装的纹样和装饰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呈现出新的内容与形式,也形成了新的艺术特征。

从服装的主体纹样来看,清末民初的满族女装纹样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纹样题材的变化,晚清时期满族女装上纹样的题材相当广泛,可谓是将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鸟走兽、奇花异草都以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给再现了出来,不过总体归纳起来,常见的纹样题材主要有动物、植物、文字、自然风景这四类。到了民国初期,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之下,满族女装纹样题材更具广泛性,除了有继承部分中国传统纹样题材外,还吸收了西式的花卉、建筑、风景题材纹样,增加了几何纹以及素面无图案的纹样。

二是纹样构成及布局的变化,晚清时期的纹样构成主要是三种以“点”为主的构成形式,在此构成形式下,纹样的布局又有对称、集中、散点三种方式。到了民国初期,纹样的构成形式逐渐转向了以“面”为主的新构成形式,而在布局上不像晚清时期那样具有固定模式,民国时期的纹样布局方式更具随意性。

三是纹样象征意蕴的变化,晚清时期满族女装服务于等级服饰制度,纹样强调权力符号的象征性,越是等级地位高的女性,其服装纹样就越繁杂华丽。此外,吉祥寓意是另一个更为普遍的象征寓意。至民国初期,随着纹样的演变发展,纹样逐渐不再具备权利符号象征和吉祥寓意这两种特点,更多的只是为了服装的视觉美和服装的感知美而装饰。

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满族女装的纹饰并没有淹没在历史之中,在现代仍可以看到大量的满族女装纹饰在服装设计中被借鉴甚至再现。服饰是文化的缩影,要想在西方强势文化潮流中继承与发扬本土服装设计,一定要把时代审美趋势与中国传统纹饰的“源”与“流”的整体关系相结合,才能够让满族女装乃至中国传统服装的纹饰发展之路越走越远。

[1]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352.

[2]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J].史学月刊,1994(6):47-53.

[3]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新华书社,1984:11.

[4]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

[5]回顾曾.中国丝绸纹样史[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104.

[6]彭娜.浅析中国近代初期女装图案[J].大众文艺(理论),2009(2):55-56.

猜你喜欢
女装满族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女装流行面料
女装风格与细节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14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02:10:06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