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博物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范畴的多样化研究

2015-11-23 09:05:44刘宇舟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革命建筑

刘宇舟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一、革命历史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基本概念

1.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本质及意义

革命历史博物馆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革命历程,是革命历史的证明,在当代社会,博物馆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革命历史博物馆记载了一个民族在革命战争中所发生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革命事件以及人物,同时记载了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对历史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表现了民族历史革命精神。

其一,革命历史博物馆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历史革命文化悠久,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涌现了无数不畏强权地抗争、为伟大革命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的中华儿女。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需要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精神载体,去传播革命传统、弘扬浩然正气。

其二,革命历史博物馆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促进作用。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人们感受革命文化、接受革命历史熏陶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地点。中国近现代饱受战火洗礼,革命英雄事迹、红色故乡老区遍布中华大地,红色旅游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红色文化建设,都是旅游和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当前革命历史博物馆室内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目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其中约有1/10为革命历史博物馆。但是,革命历史博物馆往往叫好不叫座,人们普遍关注以及兴趣仍然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自然类博物馆。其原因一是展示内容枯燥、乏味;二是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现代气息;三是与参观者交互少,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参观兴趣;四是服务意识不足,配套设备跟不上。简单地说,革命历史博物馆设计普遍不够人性化,设计思维局限于内容而显得严肃庄重有余、贴近大众不足。

设计当以人为本,用户体验为王,许多博物馆的设计忽略了参观者的审美体验,设计僵硬,这是造成博物馆为历史而历史、为博物而博物,脱离社会乃至人文环境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博物馆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硬件、技术层面上,要深入挖掘展示的内容,关注视觉心理和情感、交互设计,使博物馆真正打破时空束缚、激发观者共鸣,发挥文化载体的聚焦与放大作用,最大化、最有效地传达革命历史的情感与精神。

二、设计原则的拓展

1.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室内外环境设计都是由专门的设计师来完成的,设计师只是部分人才具有的资格,设计工作只能通过这仅有的人员来完成。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逐渐被打破,独创模式已经变得不再适用社会的发展,设计师这一名词的范畴开始变得广泛化,普通大众也可以作为设计师,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这样的一种角色转变使得设计者的思想中包含了欣赏者的思想,实现了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交换,得到了相互融合。这种模式下,设计理念融合了设计者以及广大民众的意见,不再是单纯的设计者的设计,作品更加亲民、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室内外环境设计变得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化审美与设计[1]。

2.表现对象的变化

随着文化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审美标准已经发生了动摇,美与丑的边界变得模糊。传统审美标准下的设计作品,设计内容往往是严肃、高雅的,而现代审美更趋向于迎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更关注人们的内心感观。只要是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使人身心得到愉悦的设计就是美的,大众化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高新技术引导着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视听觉艺术形态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发展。总体来说,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逐步趋于日常化、世俗化、娱乐化,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

三、设计范畴的多样化

1.手段职能的转化

人的审美意识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极大,当代艺术更加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强调情感产生于审美的兴奋或喜悦之中,美学欣赏是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设计作品中的线条、节奏等元素,已经不是单纯的设计构成,而是能够引发人情绪的一种手段,对审美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的表现手段开始脱离于艺术,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其本身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建造技术作为设计的实现手段、功能的保障手段,在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下,已经具有了美学属性,具有了审美意义。比如灯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照明,而在现代美学中,照明往往可以带来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调动人们的情绪。由此可见,设计中的表现手段在现代审美中已经变成了具有重要作用的审美因素[2]。

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渴求与众不同的新事物,对未来充满憧憬,对事物的探索结果变得不太在意,而是追求探索的过程、欣赏过程的美、发掘过程的审美潜能。人们在设计建筑作品的时候,往往对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更加重视。作品的本质已超脱于物态本身,而在于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对其价值的应用与体现。室内外的环境不再只是静止而孤立的,人们开始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它,将其与外界的环境氛围相结合,将空间作为一个处在大众化审美的环境下的对象来进行设计,这是符合现代美学的一种表现方法。将自然的声音、光线、色泽等与室内环境的设计相融合,这是对美的新的诠释。

3.非装饰因素的普遍化

装饰本身是人们衡量美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当代人们的审美范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建筑之外的非装饰因素也开始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甚至有时其作用反而超出了建筑自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于数字化生存,对信息的需求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二是信息含量决定价值,现代社会“眼球经济”至上,吸引眼球、受关注的事物就必然会带来经济和审美价值。这就使得设计中大量非装饰性因素得到了运用的空间。室内外环境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往往要承载更多的信息,那就需要设计师在创作中加入各种非装饰性因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如液晶显示器、电视墙等媒介手段提高人们的兴趣,传达更多的信息,赢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喜爱[3]。

四、设计构思的创新

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

现代高科技环境下,以往一些所谓金科玉律的东西却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变得已经不是那么可信了,当代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挑战经典与权威,人们的思维和信仰不再单一,变得多样且复杂。平等和开放是信息时代的关键词,当今社会允许存在多元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彼此影响,又彼此融合。世界从单一的模式迈入了多元化发展,此时的艺术屏蔽了社会批判,消除了顽固的客观俗话,从而淘汰了艺术中的中心主义,促使个人的独特思维和见解被激发出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必将促进审美取向由单一式向多元化发展,再也难以找到一把通用的尺子来衡量当代建筑的美。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赏者会根据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观念来作出不同的评价。当代建筑如此多样与繁荣,正是建筑对审美多元化发展作出的积极响应。当代建筑不再是千篇一律,许多新兴建筑应运而生,不同的设计师们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观,人们因审美观的差异对其解读也各有千秋[4]。当代多元审美取向并存,由于它们传播的范围和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也许会有冲突和碰撞,但这正是审美产生多元裂变、推动审美去中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通俗和表象,当代建筑审美也变得门槛低下,世人皆可评说。对于建筑文化深度的缺失,是由于后现代的空间模式代替了现代的时间模式。杰姆逊认为,“后现代这个社会中机器是负责复制的而非负责生产的”,知识已经不是由人长时间地学习训练得到而是通过复制完成的。现代社会中,每个角落都泛滥着大批重复生产与使用的图像,人们对单调的图像形式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当今的物质社会,放大了消费欲望,人们沉迷于即时性快感,却忽视了空间上的想象自由和精神上的超越性诉求。而这正是精神性活动存在的基本前提,人类永无止境的物质消费观念迫使这些精神性活动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全球化网状社会的环境下,人类精神生活正日益转变,向着公开化、民主化、平面化发展。当代艺术和当代建筑受到了这种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冲击,导致出现了大量没有定位、没有深度、平面化的建筑作品,却别具一格。这些建筑形象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建筑即为建筑,而不是别的什么。它们不再寓意深刻、富有内涵,它们只述说本身,用最直观的方式传达出它们想表达的信息,不再需要人们费尽心思去解读,不再给建筑套上厚厚的文化外衣[5]。

3.文本式审美向泛视觉化转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及网络媒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途径发生了巨大变革,超出以往想象的方便快捷,信息传递得到了本质性的发展。由此,这些媒介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其角色的变化,甚至改变了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现代社会遍布图像的文化,随着传统纸质媒体的日渐没落,文字的时代似乎马上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人们的生活被图像所淹没,图像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个看图时代,或者说是视觉至上的时代。人通过图像获得更丰富、明快的感官盛宴,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意趣。并且,对艺术的审美日趋大众化,它已经不需要依靠专门的素养才能欣赏和创作,依靠日常的科技和媒介就能轻易实现。现代社会正处于文字向图像转换的过渡时期,环境艺术审美也从叙事性的文本式审美向泛视觉化审美转化。一是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的呈现必须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二是因为图像本身的特质,就比文字更加形象具体、丰富多彩,容易让人接受与依赖。

视觉上的景观化渐渐占据着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内容,看图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刺激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本质变革。以前,环境艺术的审美是叙事与述说化的审美,主要通过理性和知性化来表达,在欣赏、解读建筑时须以建筑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特征等作为依托;现在,环境艺术的审美是直觉与视觉化审美,通过感性和感官化来表达,在欣赏、解读建筑时只须以个人情感来进行体验,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心境,再配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必然会产生因人而异的各种体验。尤其是西方当代建筑,在空间表现上更倾向于营造让人耳目一新、追求感官强烈刺激的空间,他们热衷于运用奇异或怪诞的造型、跳跃的色彩和多变的材料来丰富观赏者的视觉审美体验。

五、血染的土地——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在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一楼展厅中,举办了《闽西人民革命史》这样历史纪实性的专题展览。在整个展厅中,展览线全长四百多米,覆盖面积广大,展出内容丰富,展览形式大气、层次错落有致。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物、纪事资料和历史照片还原了坚持“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人民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歌颂了闽西儿女为了人民的自由、民族的解放,浴血拼搏在中华土地的可歌可泣的精神。馆内陈列的各个展区能够有机联合成大型展览,也可相互独立作为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二十世纪闽西光辉的斗争史。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成立较早,其室内环境在同一时期成立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见图1)。整个馆内的各组团展示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即可独立也可有机结合,同时构成了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交通流线。馆内采用淡雅的颜色来增加空间的透明度,不仅使空间在视觉上更加明亮和宽敞,而且体现了革命历史博物馆严肃、庄重的氛围。当然,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整个室内空间稍显沉闷,还缺少一些变化与细节的处理,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此外,过于严肃的室内氛围也会疏远与参观者的距离,不利于情感的传达。

图1 “闽西人民革命史”革命博物馆

[1]辛艺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探索[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04(8):12-14.

[2]蔡涛.传达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3-36.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5.

[4]刘永德. 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27.

[5]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54-256.

猜你喜欢
历史博物馆革命建筑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简介(续)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